搜索
《肇源文艺》的头像

《肇源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2/25
分享

谛听家乡鸟儿的歌声||张柏青

谛听家乡鸟儿的歌声

张柏青

 

 

我的家乡在嫩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嫩科尔沁草原上一个半牧半农的小村,叫超等村,“超等、绍布贴,”蒙古语,汉语意为“鸟儿栖息地”。我的蒙古族先民们当年选择这片鸟儿的栖息地来与鸟儿们相依相伴共度时光,今天仔细思忖起来是很富有诗意的。就是先民们的这个决定,让我的童年和少年才有可能与这片草原上栖息的各类鸟儿们结伴一起度过,现在回忆起来那些往日时光也深感快乐和幸福。

 

 

南湖中的水鸟

 

我们小村建在广阔通透草原的一处南北走向的缓坡上,村后的地势略高,村前地势低洼。村后紧挨着村庄有几排挺拔婆娑的大榆树,虬枝旁逸,耸然屹立,再往后是几亩田地,田地的后面是成趟的杨树林,杨树林后面又是一片天地,这样大约有四五片田地与间隔的杨树林,村西也是如此,是田地和防风林把小村包围起来了,村前和村东侧则是开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纵贯小村南北有一条自然路,向南走有七八里路的样子,就到了清代修建的驿站路,这条驿站路可方便小村通衢四方了。由于村里高处的雨水、雪水常年往村南的低洼处流淌,在村南的低洼处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湖泊,一年四季湖水充盈,波光粼粼,湖畔水草丰茂。每年的春、夏、秋季,湖水中便有天鹅、大雁、麻鸭等各种野生水鸟迁徙入住,在湖中嬉戏觅食,在湖畔的草丛中筑巢产卵,孵化幼子,养育雏燕,待到深秋雏燕长成天气渐凉,这些水鸟便携子迁徙飞向南方。

20世纪50年代,村里大约有百十户人家,多数是蒙古族人家和满族人家,也有几户汉族人家。我家住在村南面,靠近湖畔,我家房前的小菜园前就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与湖泊相连。小时候,我每天都趴在窗前,看着湖中这些各种颜色、大小不一、来来往往的水鸟,奇怪它们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呢?我长大些了有数字概念了,就开始数湖中水鸟的数量,每数一次后就欣喜地向家里大人们汇报一次,大人们都高兴地应答着我,我就很有成就感。那时候,母亲养着一群鸡、几只鸭、几只鹅。有时候我家的鸭和鹅也溜到湖畔,和野生的鹅鸭一起嬉戏觅食,俨然一家似的,不分你我。最有趣的是夏天的夜晚,家里的窗子开着,我躺在炕上,听着湖水里各种水鸟的鸣叫,这些生灵们大约也是知道晚上要休息了,鸣叫声也是那么低调起来,不像早晨那么高亢了。有时候三五成群的水鸟从我们房顶飞过沙沙作响,然后,飘落在湖水中,滑行降落在湖面上那划破湖水的声响清晰悦耳。此时,湖畔的青蛙也呱呱地此起彼伏叫着。日落时分,村里的马倌发财大爷也赶着马群在湖畔的草场上放夜马,发财大爷骑在马上,边赶着马群边哼唱着蒙古长调,那声调与湖中的水鸟和湖畔的青蛙似乎是在一个频率上,最有意思的是,当水鸟鸣叫时,发财大爷和青蛙们都默不作声了,当发财大爷歌唱的时候,水鸟和青蛙都静下来了,他们好似相互欣赏着,彼此默契。就是在这种彼消我长的悦耳歌声中,童年的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令我深感惆怅的是渐入深秋之际,湖中的小鸟都已长大,它们开始向湖里聚集,成群结队的,一家一家的,不时飞起盘旋在湖面,有时在小村上空盘旋,我观察领头起飞的都是大雁,中间飞起的是小雁,最后起飞的又是大雁,它们把小雁夹在中间,保护前行。这样在湖里聚集盘旋几日,忽一日,早晨起来看湖面,一只水鸟也没有了,一夜间它们都飞走了。以后的日子里,我就盼着春天早点回来,水鸟们早日回到湖中来栖息。

 

 

滚苏雀

 

苏雀,学名;朱顶雀,体型如麻雀,额及头顶呈朱红色,故得名。朱顶雀是一种体态轻巧,性情温顺而优美的鸣禽,鸣叫声婉转、清脆、悦耳。

在初冬的季节里,我们村的孩子们最爱的一项活动就是滚苏雀。滚苏雀就是要用一个专门用竹子或木条制作的特殊鸟笼子,这个特殊鸟笼子一般是三层或四层格层,中间最高层格笼里放入作为引诱用的苏雀,两侧格笼各制作一个呈九十度直角带轴承的笼框盘,在轴承处放上谷穗或苏子枝,当来到滚笼上的苏雀看到美味食物谷穗和苏子,跳到笼框盘上准备美餐时,笼盘上有了重量,轴承转动,苏雀就滑落进鸟笼里了,转动的笼盘又回归原位,苏雀就无法飞出来了。把滚笼用滑动的绳索固定在一个长木杆上,在木杆的顶端绑上一束树枝,把木杆埋在家院子里的适当位置,在滚笼上方装引诱苏雀的笼格层放入引诱苏雀,等到村里上空有三五成群的苏雀飞过,滚笼里的诱子苏雀就发出诱人的鸣叫,听到同伴的呼叫,在村子上空盘旋飞舞的苏雀就迅速飞奔而来,落到滚笼上方的树枝上,并好奇地跳到滚笼上,当嗅到苏子和谷穗的香味后,便跳到滚盘上去叼啄美食,哪曾想就地滑入鸟笼中了。

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滚笼可真不容易,手巧的人自己就能制作,多数同伴是用秫秸制作,家里大人是木匠或者有木匠亲属的,大人就给制作木条滚笼的,也有同伴从外地弄来竹子制作的,更显得精致、美观,很像是艺术品。我自己就试着用秫秸制作,可是由于手笨拙关键的部位总是出差错,只好求人制作,自己则帮人家做家务,从家里给人家带去好吃的东西讨好人家三五天后,自己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滚笼,当提着滚笼往家里奔跑的时候,自己感觉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有了滚笼,还要有引诱的苏雀。别人的引诱苏雀都装在自己的滚笼里呢,不能给你我的办法是用套子套苏雀。到村里马圈的马棚里或马槽边找长一些的马尾,把马尾折叠后系上活扣,做成套子,然后用小铁钉把马尾套固定在细细的柳条杆上,再把这柳条杆固定在长长的秫秸上,有时候用两根秫秸连起来固定好,就做成了长杆马尾套。拿着长杆马尾套到村里装粮食的场院里,找到高高的谷堆旁隐藏起来。不多时,便会有几只苏雀来到谷堆上叼啄谷穗吃,我们便贴着谷垛慢慢靠近一心吃谷穗的苏雀,小心翼翼地把马尾套伸向苏雀,并把活扣的马尾套伸向苏雀的头部,这苏雀大约是鸟类最缺少防备心的了,它看到伸向它的马尾套觉得挺好奇的,还用嘴叼啄马尾套玩呢,这样耐心反复几个回合,马尾套终于套在了苏雀的脖颈上了,轻轻地抽回套杆,苏雀就扑棱棱成了俘虏,我们赶紧扔掉套杆,小心地把苏雀揣在兜里,迅速跑回家里,把兜里的苏雀放入滚笼上方的格笼里,然后把滚笼用滑轮绳吊到高高矗立的木杆上,就静等村里上空飞临的苏雀群了。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鸟们就纷纷在村里上空飞来飞去觅食,苏雀三五成群成帮在小村上空盘旋鸣叫。我们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早早起床,把自己的滚笼挂在木杆上。只要小村上空有苏雀鸣叫,滚笼里的诱子苏雀便认真地鸣叫起来,好的诱子苏雀会打嘟噜鸣叫,直到把同伴叫到自己滚笼跟前为止。这时候我们就要看谁家的诱子苏雀能耐了,好的诱子苏雀不仅能引诱许多同伴,而且不许这些同伴离开,只要同伴们欲飞起准备离开时,诱子苏雀就鸣叫个不停,直到成群的苏雀又回到身边才罢。而被引诱来的苏雀,又纷纷跳入滚盘上后滑落到滚笼中,成了笼中鸟。

我们把这些笼中鸟取出放入家里的鸟笼里,观察它们的灵性和鸣叫频率、音质音色,把优秀者作为诱子放入滚笼中,也有时候和同伴们交换,当滚的苏雀太多了,我们又把它们都放归自然。

 

 

遛鸟窝

 

在村里小学上学的时候,我和要好的几个小朋友每个周末都要到村前广阔的草原上游玩,我们把那片草原叫南草甸子,那种游玩是毫无目的的漫游草原。

村小学周六上午上课下午放假,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也不多,回到家里我就赶紧做作业,语文就是造句,背诵课文等,算术就是几道应用题,作业做完了,再把母亲交给我的家务活干完了,家务活主要是房前屋后菜园里的活或者饲喂家里养的鸡猪等,若活多了我就找小朋友帮忙,主要是为了周日一天的草原漫游。

周日一大早吃完早饭,我就急急忙忙找小朋友一起奔向南草甸子了。春天的草原扑面而来的都是刚刚长出小草的芳香,我们闻着小草的芳香,在草甸子上漫无目的地看看这个大眼贼新倒洞翻出的松土堆,又跑到那边看看厚密的草丛上落着鸣叫的是什么鸟,见到草甸子上有奇特的东西就前往看个究竟。

在草甸子上奔跑嬉戏,时不时脚下就有阿兰鸟慢慢飞起,腾入空中,鸣叫起来。阿兰鸟学名云雀,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小型鸣禽,体型及羽毛似麻雀,阿读额,我们当地人叫它阿兰鸟,这种鸟在我们那大草甸子上很多,它的鸣叫声非常好听,而且它还能原地腾空、垂直起降、并悬停在空中不停地鸣叫,有些鸟是做不到这些的。

当我们在大草甸子上跑累了,我们就地躺在毛茸茸的小草上,数着蓝天中漂浮的朵朵白云,与朋友们争辩着每朵白云的象形物。有时,阿兰鸟也凑热闹般地飞到我们仰望的上空,悬停着鸣叫起来,不知是看我们好奇,还是在欢迎我们,或许是在驱赶我们?有时候不经意间在稀疏的草丛下会发现阿兰鸟的巢窝,有的巢窝里有2至3枚鸟蛋不等,我们都知道不能用手去抚摸鸟蛋,据说阿兰鸟警惕性非常高,当它们感觉到鸟蛋有异常,它们就弃巢另筑了。它们的巢窝也从来不坐落在茂密的草丛中,而是筑巢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有时候就坐落在不大长草的碱巴拉地面上,还有的干脆就筑巢在风干的牛粪上,在筑巢选址上,阿兰鸟是很具智慧的。它筑巢窝的周围视线良好,便于发现靠近它的动物,巢窝周围的颜色与它的毛色也很接近,故在产卵孵化期间趴在巢窝上,很难被其他动物发现。我们在发现鸟巢的附近做个记号,一般是把鸟巢附近的高草打个结,然后记住大致方位与距离,下一周来草原漫游的时候,一定来观察一番,一般一、两周后,小鸟孵出,你一到鸟巢附近,它们就伸出小小的黄嘴丫,呀呀叫着要吃的,再有一周时间它们就跟着爸爸妈妈飞走了,鸟巢空空荡荡的了。

遛鸟窝,就是我们村里的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漫游草原最大的乐趣了。在草原上奔跑了一天,兜里带的干粮和苞米花都吃光了,小朋友们约好下周游草原的时间、地点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各自回家了。

小时候因为爱鸟,尤其爱听鸟的叫声,因此并没有伤害无辜生命。那时还没有生态保护这一说,但我们深知鸟是人类的朋友,理应悉心保护。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十分坦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