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10/23
分享

八月断壶之七 5.开学第一课连载

5.开学第一课

人逢喜事精神爽,此话一点不假。余老师一进银中,就怀着满腔热情对银中进行审视与讴歌。余老师觉得,在银中的教学区里走走看看听听串串门,要喝上工夫茶似乎很难,因为他接触到的教师们大都没“工夫”,“清水一杯润润喉”,许多教师初见面都如此说。余老师眼见教师们均来去匆匆,有的在找学生谈话,有的埋头备课、有的专心批改作业。听不到有人扯皮胡聊天,闻不到牢骚粗野语。偶尔有三五人碰在一起,余老师想,该不是在探讨研究教学问题吧?

余老师初进这个新环境,心中就感叹:看来银中教师朴实有如默默耕耘的农人般只知埋头苦干。我也要认认真真地工作,坦坦荡荡地做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嘛!

余老师接手高一级两班语文课,要命的是这两班学生一班九十人,另一班八十九人。两班合起来共一百七十九人。相当于正常四个班的人数。

语文是重点科目。余老师有时也感觉工作压力很大,而时间紧迫感又时时如华盖般罩在头顶。他又自我鼓励说,感到工作压力大,正是一种自觉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去爬行的”(美·海伦·凯勒语)。紧迫感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美·马克·吐温语)。

当然,说到成绩,许多人就要问,中高考上线率多少,录取率多少?余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无知的发问,也是对成绩的曲解、误解。且不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退一步就以应试这一角度来说也不能以这率那率的高低来作为衡量成绩的标尺,因为招收考生入学的底线七百八十分的起点和六百二十乃至五百、四百甚至等而下之都行的基础, 难道这两者之间可同日而语么?遗憾的是当学校向学生收取代收代付项目款项时,许多外行群众马上就联想翩翩认为钱都落在教师的口袋里!至于生源入学前的基础以及毕业时的结果,他们似乎却不会联想了,抑或是有意的健忘吧……总而言之,余老师认为银中的教师是可以而且能够做出惊人的成绩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刚刚建市建县,人民群众正在热烈欢呼建市建县的亢奋之中。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银港从一个无名小镇升格为县城所在地。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学校——作为县城所在地的银港镇,一下子涌进许许多多固定住户、临时住户。这些人的子女都要读书。银港中学责无旁贷要接纳大量刚从外地转学来的学生。学生激増,而教室依旧,因此银中唯一的一间图书室也被腾出来一分为二改成两间教室了。当然还是不够用,所以只好学生一挤再挤,两班挤压成一班。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

特殊的客观情况与特殊的社会实际,这些余老师都理解。余老师有信心,也可以说有雄心把平生所学,奉献给这个特殊的伟大的时代,他要在有生之年,力争建功立业,用文化以育人,希望能泽及后代子孙。虽然两班高一级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很重——学生人数相当于四个班,但他不怕。他也不怕工作重,他希望用尽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如果能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鼓励、培养他们成为人人都想拼博、人人都懂拼博的人,他认为他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他在竹山中学的初三教学中就有过成功的先例,他喜欢打攻坚战。

余老师认为决定中、高考成败的关键是人,是学生,他坚信这一点。所以,开学后班级的第一课,余老师上的是谈话课,他希望先解决学生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他要先激其心,坚其志,然后再授之以法。

新学年的第一节语文课,余老师上的是谈话课。

同学们,我想先和同学们聊聊和学习有关的几个问题。余老师这样开头后,接下去讲道:

来校目的必须明确,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个问题问得奇怪?来校干什么,许多人会不加思索地说:读书。也有些同学可能会说父母要我来读我就来读。或者说我的同学都来读我也就跟着来读了,不来读书又能去干什么呢?

那么,读书干什么?恐怕答案就很不一致了。

有人会说通过参加高考上大学。好!能上大学的可以算是成功者了。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争取。但事实上能上大学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又去干什么呢?三年,能上大学的就上,不能上大学的同学们这一生准备干什么?想想看,你们已经到了应该考虑考虑的时候了。

再说上大学吧,也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求学、继续深造的延续,也只能说明在以后的就业中这些人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而已。

雄心勃勃准备上大学的同学应该赞扬肯定,得过且过的同学必须马上纠正认识,要开始切切实实思考关心你本人的未来了。

来校的目的,我认为正确的认识应是读书明理,知书识理,吸收人类文明的结晶,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奠定知识的基础、谋生的本领、就业的机会和应变的能力。中学阶段,这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要好好珍惜和把握,特别是高中生。

你们要体会父母的辛劳, 体会父母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情。想想看,基层的打工者,漫长的几十年就这样打下去吗?打工日月是漫长而读书机会是很少了的。想想看,家长送你们来上学为的是什么?父母的期望, 老师的期望,国家的期望,你们要好好珍惜啊。

克服困难,适应新环境,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既然我们是来求知的,就要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学到知识。就要安下心来,围绕这个目标,用这个目标来衡量你的进步或收获。因为我们不是来混日子,而是负有使命、职责与任务的,所以对待困难自己要有思想准备:准备克苦,准备克服一切困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新的学习任务。

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树立起自信心。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自己看轻自己,不相信自己,消极地对待学习,这是每个同学最大的障碍和敌人。基础好,各方面条件好,只能是有利条件,也同样要努力学习。反过来,基础差,各方面条件差,只能是不利因素多些。但这一切的改变都决定于人的主观努力。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一切,铁杵可以磨成针,这个故事同学们可能都读过,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哲理。有一个你们或许还不知道的社会事实,现在的大学中有许多大学教授原本就是自学成才的。有志者事竟成,所以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有必要对语文的重要性加深认识,这是我要讲的第四点。

语文是百科之母,一切学科的知识,都必须借助语文来表达。语文易学难工、易学又难提高,易学难尖,但,这都是相对的。

语文什么时候都被列在首位。著名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人在碰见一桩非常事件的时候,就有拿起笔来告诉人们的义务。例如见到火山爆发,碰上地震、海啸,或看见什么自然的奇观,参加了极地探险,或者是经历了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会见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或者参与了一项科学发明,目击了什么美妙的国外风光等等,这时他就有责任把自己见到的事物写下来告诉旁人。他想不想当作家,平时写不写文学作品,都无关宏旨。”

所以,绝不能看轻语文。一个人只要对某一项学习有迫切感,他就会殚精竭虑地去进行。

学习语文的方法及我的心得,这是我要讲的第五点。

学习既无法又有法。说无法就是说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比如说一个农民,只有辛勤地耕地、播种、除草、施肥、杀虫、管理,才有丰收的希望。如果他什么事都不想干或者什么事都干得马马虎虎,有丰收的可能吗?所以说学习上是不能投机取巧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说有法就是说在下功夫的过程,还是有经验、方法、技巧的,即要找出规律性。没有辛勤耕耘就没有丰收的希望。但辛勤耕耘了并不一定就能获得丰收?所以应该是在勤奋的前提下去讲究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熟读了自然就能领会其意义,这是强调读的重要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和写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博览群书,写起文章才会左右逢源,滔滔不绝,言之有物,文采飞场,乃至一鸣惊人,才会不同凡响。比如小孩说“好吃”这个词组,与美食家说的“好吃”,词组虽相同但内涵不同。如果要小孩表达具体的“好吃”,他说不出来。叫美食家表达具体的“好吃”,他可以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描述、说明、形容、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等修辞手法把它的色、香、味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人听后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受到感染,甚至产生强烈的食欲。学习中书读得多,消化理解得深刻,才能把自己的知识,生动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所以,学习语文要多读多看,摘抄好词语,多思考,多动脑,多练笔,多归纳分析,找出读写的基本规律,提高方法技巧。在勤学苦练的前提下讲方法。在讲方法的同时又要刻苦钻研。

最后,还有一点同学们要明确:其一、高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要总结初中阶段在学习上的得与失,扬优弃缺,修正学习方法,为高二的择科,高三的高考做准备……高一有别于初三,也有别于高二、高三,在这个特别的学年,应高瞻远瞩,开阔视野,学习掌握阅读的分析法和作文法。

其二、中、高考试题改革的趋势,是读写能力的加强。读写,要记住“功夫在诗外”。宋朝诗人陸游陆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陸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强调要“躬行”,要广泛涉猎,开阔眼界。所以,学习上不一定都盯住课内书。更要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三、教是为了不教。你们要用这种方法对待学习与考试,这比教师嚼烂了喂你们,比包办代替你们强。所以我认为一切必须从实际、实效出发,要解放思想。

余老师的谈话课引起了同学们的认真思索,整个课堂的听讲是安静且神情专注的。这就是余老师要的效果,这也就是余老师接任高一两班语文后所上的同一第一课。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