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10/26
分享

八月断壶之二十七 25.资源浪费连载

25.资源浪费

余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多看书,要像蜜蜂一样广采百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说,找不到书看。

噢!对了,余老师这才想起银中原有的图书馆因教室不够用,腾出来当教室了,造成目前几千个学生的银中连图书馆都没有。

想起图书馆,余老师又回忆起竹山中学的图书馆。竹山中学倒是有图书馆的——但那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为什么这么说呢?读者自然不明白,可余老师却心如明镜。当时,竹山中学为创上等级学校,上等级学校其中一个硬件指标就是要具有多宽的图书馆,要有多少数量的图书,这是硬件之一。具备各种硬件、软件才能申报, 而后验收过关也才能批准为某一等级学校。

竹山中学为了申报上等级学校而去购置图书, 而去建设一个图书馆,申报审批通过以后,这个图书馆也就成为无人问津的冷宫,图书们即被判处“终生监禁”,因为竹山中学的图书馆是永远不开放的。对教师倒是不那么绝对——那时只有余老师找过管图书馆钥匙的人去开门借过图书,其他教师从没有人问津图书馆,对学生那是绝对从不开放的——图书馆原来配置有一个图书管理员,因为那个创上等级学校的宋校长被逼无奈辞职后,图书管理员也被调到另一所小学去教书了。

那些“终生监禁”的图书也并非毫无用处。当时的余老师就发现一件事,有一天夜里,余老师在学校值班,学校总务带着一辆货车和三、五个人,总务打开图书馆的大门,那三、五个人就把图书馆里所有的图书搬上车,拉走了。余老师一打听,原来是外面有一个不知是什么单位,可能也是要申报什么,也需要图书之类的硬件,但又不想去购置,所以找竹山中学校长借图书,说是等他们申报审批通过以后再归还。这些“终生监禁”的图书毕竟还是派上了大用场, 这倒有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作用了。

可是,还回来的图书除非有人来为它们评反,把它们解放出来,否则, 也只有一种令人悲哀的结局。

余老师想,目前, 全国全党全民都在提倡读书, 提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作为学校,却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 也不开放图书馆。社会上做工的倒在读书, 读书的倒不“读书”,也是教育界的一桩怪事。

一方面, 像竹山中学的图书资源在百分之百地浪费;一方面, 学生厌学掇学越来越严重,这就像粮食在粮仓中烂掉,而饥民遍野……“饥民们”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乃至危害社会稳定……一个图书馆“有时”比几十个教师的作用还要大,当然,这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互相取代的,两者相辅相成, 余老师认为不可或缺。

有的人可能会说,厌学的学生怎么会爱读书? 怎么会去读书?这观点余老师就绝对不敢苟同。余老师是有相当多的依据的。几年前, 余老师请一个教二班语文的同事帮他推销余老师的著作,有一个班买了将近二十本, 另一个班只买了三二本,买得少的那个班竟是一个择优班,买得多的那个班却是普通班。说到余老师自己教的学生,余老师更清楚,凡来买书的多是被认为“厌学”现象比较明显的学生。那些不厌学的反而极少来买书,因为他们只对分数有兴趣。

余老师留心观察, 所谓“厌学”的学生却喜欢看杂志,喜欢看报。早读午写余老师带报纸到班里去,多是这些人抢着看;有时余老师带一些书报杂志去推销,也是这些人买的多。

首先需要正名,也必须先弄清楚的是所谓“厌学”这一提法,这是一个极不科学,极不稳定,也极端模糊的概念,“厌学”是无时无刻都在转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说他/她有或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转化快慢,明显或不明显而已。

余老师认为,学校没有图书馆的要建设图书馆, 学校有图书馆的要开放图书馆,让图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学校中的学生形成一个读书的环境与氛围, 形成一个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培养学生形成了阅读的兴趣,有所追求以后,厌学自然也就会逐渐减少。就算上不了大学,也可学一点艺术之类什么的,年纪轻轻,只要有志于学,学会什么都是极有可能的。

那几年,初中生厌学辍学,生源流失相当严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为此伤透了脑筋,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与做法,诸如组织全校教师全体出动下乡家访劝学等等,但收效甚微。根据家访调查,学生厌学基本上都属于学生这一主体主观上的原因,几乎没有客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要求学生读书,表示愿全力支持、供给其子女读书,但他/她们不读,实在没有办法!

有书可读,完完全全有条件读书,却辍学的初中生们,为什么会如此厌学呢? 余老师认为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环境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 为什么不能令学生向往……因为学校的目的只关注中、高考,只关注分数,只关注分数高的同学。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人。

余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了一个故事:上古帝尧时,洪水为患,尧派鲧去治水。鲧治水治了九年,治不住水,最终失败,尧杀了鲧。舜接替尧继位以后, 舜又派鲧之子禹去治水, 禹治水治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住了水,成功了。鲧与禹父子俩,一失败一成功,原因何在呢?成败取决于方法,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治标与治本的问题。其症结在于,鲧采用的方法是堵,即筑堤堵水,水到哪,他堵到哪,结局是最后堤坝都被洪水冲垮。禹采用的方法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导, 即挖渠疏流,把水疏通引导到大海里去,结局洪水乖乖听从他的指挥,循规蹈举地流进大海去了。

在地面泛滥的洪水虽可怕,但只要百川归海,我们还怕它会泛滥成灾么?

讲完之后余老师说,可是,我们的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有关读书这方面的活动,不是太少,有的地方简直就是被人彻底地遗忘得干干净净。

作为学生,当然是要学习,要读书,不单读课内书,还要读课外书。书是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生产力, 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一个人。

希望你们认真地好好地读书吧!余老师最后提出他的希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