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12/03
分享

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浅析

屈原因牢骚爆发而写下了《离骚》,《离骚》因而成为他的代表作。提起中国文学史就不能不提《离骚》,也就绝不能忽略屈原。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是在抒发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牢骚。

有正气才会愤怒,有愤怒才有牢骚,有牢骚才有真情,有真情我们的文学史才不会寂寥、才不会乌七八糟,才不会只有一些饱食终日无病呻吟的文字垃圾。

辛弃疾这首发牢骚的词首句提到郁孤台,所以我们必须先说一说这郁孤台的来龙去脉。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旧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上,此地是赣州城的制高点,取其地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城全景。郁孤台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唐朝代宗时就已见于史书记载。时至今日,郁孤台的楹柱上仍挂有代宗时赣州刺史李勉登临郁孤台留下的联句:“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

南宋淳熙初年(一一七四年),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典刑狱时,写下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因此词首句为:郁孤台下清江水, 从此,这个郁孤台因辛词而名扬四海。后人也多慕名来访。登临过郁孤台的历史名人,在辛之前有苏东坡、岳飞;在辛之后有文天祥,明代的王阳明;解放后郭沫若也曾登临郁孤台,并作有《菩萨蛮》词一首。一九九六年,江泽明沿京九线视察来到赣州,也曾登临郁孤台。

郁孤台上有清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所建的全木结构楼台一座,一九八二年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改动。仍为三层,高十七米。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首词的内容,看看辛弃疾发的是什么牢骚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

这首词若单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

郁孤台下这清澈的赣江流水啊!江水中究竟滴落下多少逃难行人的眼泪呢?

我举目向西北方向眺望故都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重重叠叠的青山。

青山又怎能把滔滔江水挡住呢?浩浩荡荡的江水终于还是向东奔流而去。

在这江边的黄昏我满怀愁绪!深山中传来鹧鸪那凄凉的声声啼鸣!

但这样的理解只是表象的浅薄的理解。如果了解了作者的生平, 如果了解了作者心中的孤愤, 如果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必须这样理解:

看着从郁孤台下流下来的此一江赣江流水,不知这里面混和着多少爱国志士,逃难百姓,和我流下的伤心悲愤之泪啊。我独立造口,放眼西北,仰望汴京以及沦陷在敌人手中的中原地区, 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想那汴京的宫阙也恐怕早已烟消灰灭了!汴京望不见!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汴京,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奔流。青山虽然拦不住东去的江水,可是爱国志士却给投降派们拦住了。

俯瞰这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赣江水,我的思绪啊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

回想南渡之初,东路金兵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西路金兵穷追隆祐太后御舟至江西造口,后不及而还。当年朝廷亡命,逃离故都,狼奔豕突,百姓流离,痛哭流涕。回想隆祐太后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事虽已隔四十多年,而至今朝廷还是一味妥协,无数忠臣义士的努力都挡不住朝廷的软弱、妥协、不抵抗,中原久未光复。

在这江边的黄昏,暮色苍茫,屈子“目眇眇兮愁予”勾起了我的满腔愁绪。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声声啼鸣,那声音正像是“行不得也哥哥”。这鹧鸪的啼声正如朝廷中那些掌权的投降派们的口吻,他们压制抗战派,老是成天聒噪不停: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行不得也!他们纠集了一股庞大的势力,掌握着朝廷的大权,总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其实是怕战争一打起来,又扰乱了他们的荣华富贵,倒不如彼此相安无事更好。

想我辛弃疾二十一岁在山东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南归。我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申陈战守之策,一腔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人采纳,且长期遭受投降派们的打击排挤,长期落职闲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当年一心只想借助朝廷的力量,建立一支强大的民众武装,在黄河南北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如今看来希望渺茫,只能滞留南方,再也回不去了。

思前想后,我这心情能不加倍沉重吗?我只能把这满怀惆怅写在造口的墙壁上了。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辛弃疾的牢骚,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爱国志士忧国忧民,长期被压制被打击,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牢骚。他的牢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投降派们,最终只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郁孤台也因辛词而名垂千古。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草于龙砂东寂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