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13
分享

读书,究竟要读什么书?

读书,究竟要读什么书?

牧童

从二千年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刮起了一股风,就是反对或否定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何以为证,大家可以看我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的下面两段话:读书本是快乐事,可为什么现代人宁肯唱歌跳舞也不愿追逐这样的快乐?难道现有的图书不合读者的胃口?一连串的疑问从“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微博的“主页君”(管理员)戴学林的脑子里蹦出来。一阵苦思冥想后,戴学林决定在微博上发起一个“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的话题调查。

最终,一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公布。在这份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这些以往享誉极高的经典,为何如今却落得了“死活读不下去”的田地?

一时间,这股“死活读不下去”的风甚嚣尘上刮遍大街小巷,连一些基层内刊也跟着起哄而刊登一些不读拒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类的文章。

当时,我正在看《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系列电视片,这些文化名人人人都从小就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翻开许多名人传记和回忆录,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他的许多将帅,也都是从小就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而成长起来的。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经典,它的文学价值与意义众所周知,我这里列举一下当时社会上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一些值得商榷的说法。

其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对此杂文家高旅这样说:少不读水浒,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原因一:“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二:“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原因三:“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还有一种解释:少年人看不懂水浒的内在含义,只是看热闹,还容易有暴力倾向,所以不建议看;而老人呢,还看三国这种明摆着的东西就没意思了。

其二,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男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西游, 因为少儿心理和个性活泼好动,行为上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想去尝试。没有限制和方向,爱幻想,百无禁忌,敢作敢为,像没有带上金箍之前的孙悟空。所以让家长头痛。

女不读红楼,因为女性的普遍特征是情执重。喜玩弄情绪,热心复杂纠缠的人际关系。所以女性最该学的,就是理性和思考。读红楼,女性的毛病反而越明显和严重。女人心眼本来就小,读了红楼怕青春少女或少妇们迷失本性,导致自苦苦人!

男不读水浒与少不读水浒大同小异,此不赘。

其三,还有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

男不读红楼,因为《红楼梦》一书尽是儿女作态,心性未定之时,恐会落得只有憧憬红粉堆中厮混,一心幻想风流之事,忘却功名进取之意。女不读西厢,因为怕怀春女子看了会把持不定,败坏家风。

以上列举的三种说法其实都是表面的肤浅的偏面之辞。是针对读不懂或一知半解的人而言的。

上面我举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和许多的革命领袖从小都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说明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并没能阻碍这些人最终成为文化名人与革命领袖。

所以,读不下去的可以不读,读得下去的可以读,没有必要去限定性别、年龄该读什么,不读什么。

有一句话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由此改编了一下:书读万篇,良莠自见。

不过,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作家韩石山写过一部《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的书,其中有一段话这样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句话可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少年时多读胡适,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

“鲁迅深刻而绝望,胡适平易而葆有希望。少年多读胡适,易养成健康的心理;老年多读鲁迅,则减少暮气。”

因此,凡事都要因人、因时、因实际情况而行而定,才不会成为书呆子或机械、教条主义者。

二零一九年五月三十日上午草于陋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