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04
分享

望断青天一缕霞

夜看电影《萧红》,萧红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就记住了。其一,萧红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写作吗?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其二,萧红说:作家的生活太苦,所以需要调剂。

这两句话都是萧红对端木蕻良说的。其一,是端木蕻良上门请萧红去参加一个什么需要名作家参加的会议,萧红请端木坐下闲聊时说的。其二,是萧红与端木在一个什么地方见面,探讨一个什么问题时,萧红说: 我提议,以后我们开一座文艺咖啡室……然后就说了上面的第二句话。萧红说这两句话时,正是她与萧军的感情出现裂痕的时候(萧军有外遇,而且这外遇是萧红的朋友,甚至是不避讳萧红的),而比萧红年轻的端木蕻良此时却正在暗恋追求萧红。

言为心声,通过萧红的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据此而窥视到萧红一生某些实质性的东西。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西青散记

上面的两句诗,出自清人史震林的《西青散记》。这是聂绀弩《在西安》一文开篇时所引用的,聂绀弩把这两句诗作为这篇怀念萧红文章的题记,自有寓意。

被后人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也曾被人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可叹这一代才女,只活了三十一岁。

萧红二十一岁逃婚至北平女师大附属中学读书,至三十一岁病逝于香港,这十年间她有三次婚姻经历,可惜都不美满。二十一岁时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追至北平,答应供给萧红上学,希望继续求学的萧红,在他的无耻纠缠和欺骗下,终于与他回到哈尔滨在旅馆同居,七个月后汪恩甲抛下怀孕的萧红在旅馆当人质,自己黄鹤一去不复返。萧红怀着七月身孕在饥饿中被赶到柴房,旅馆老板准备等她生育后将她卖给妓馆以抵债。挺着大肚子并失去人身自由的萧红写信向《国际协报》求救。萧军来看她,了解了她的危险处境。此时恰逢松花江决堤,水漫上二楼,监守她的人逃命去了。萧红爬出窗口呼救,一柴船把她载开,继而萧军游水搭船来接她,从而逃开旅馆老板的债务纠缠。不久,萧红产下一女婴后送人,遂与萧军同居。此时萧红二十二岁,这一年,萧红写出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之死》,从此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八岁时萧红在山西临汾与萧军正式分手,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后此孩子出生几天就夭折了)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三十一岁时萧红在香港因肺结核病入院,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滞留香港无法转移,又被医生误断为喉瘤开刀,不能出声,痛苦万分。咽气时只有骆宾基在她身边。临终前萧红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据《萧红生平及著作年表》)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痛楚地回忆她与爷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骨肉情深。

在萧红的文字里,倾诉最多的是讥饿、贫寒和恐惧。她一生都处于赤贫的饥饿状态。亲情的饥饿,爱情的饥饿,甚至友情都是饥饿的。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温暖、自由和幸福,但却一直得不到命运的青睐,不仅童年充满着寂寞荒凉的回忆,成年后在追求情感的路上也屡屡受挫。

“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过程中,所谓真正的幸福之光,人间之爱,并没照临过她,沐浴过她!”

萧红直接描写自己“饿”的生理与心理,毫不隐晦地叙述她忍饥挨饿的情形与感受。从表面来看。物质的极度匮乏是她频频述说“饿”的直接原由。实际上萧红从小饱尝父母亲的冷漠与专制,成年后又遭未婚夫汪某的欺骗与抛弃,即使后来与萧军同舟共济她炽热的感情仍得不到相等的回应。因而在萧红生理“饿”的下面潜藏的实际是她的“情绪饥饿”的内在精神状态,而“情绪饥饿”则源自她对“温暖”与“爱”的追求而不得的失望。

对于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及感情,文坛上争议甚多。但不管怎么说,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之后,关键时候端木蕻良总不在她身边。武汉大轰炸,日军逼近武汉战火纷飞之时,端木蕻良抛下怀有身孕的萧红在武汉自己先行离开去了重庆(理由是只有一张船票,萧红让端木蕻良先走,他就先走了) 。在香港,萧红病重住院时,端木蕻良则置萧红于不顾自己准备突围撤离(虽然是萧红同意他突围撤离)。以致在萧红弥留之际,端木蕻良也没有在她身边作陪。端木蕻良这种只顾自己的举动自然使萧红感到被冷落被遗弃了,自然感到伴随自己的还是寂寞、孤独。萧红内心深处对自己与端木蕻良的这段婚姻及感情自然也是不满的,这从萧红临终前自己在纸上写下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因此,难怪萧红在弥留之际,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萧军:“如果这个时候我给三郎(萧军)发电报,不知道他是否还像当初那样奋力把我从水中救起。”或许她真正爱过的只有三郎(萧军);这从一九四六年一月聂绀弩写的《在西安》一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一九四六年八月茅盾在《呼兰河传 • 序》中指出:

可是我不知道她(萧红,下同——笔者注)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

茅盾的话也可以佐证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及感情也是不美满的,起码在萧红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是寂寞、孤独的。

萧红的感情道路非常坎坷,几经波折,却仍然在风雨中凋零。她的每一次感情经历都是带着痛和伤的,无论是汪恩甲、端木蕻良、还是萧军,都始终没能让萧红真真实实拥有一个“家”。

萧红她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有一个真心疼爱她的人,从此不用再颠沛流离,可是她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最终带着遗憾寂寞的离去。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不管是在人生旅途上,还是在文学创作的殿堂里,红颜薄命的萧红就像是天空的一缕云霞转瞬即逝。

萧红是为生存、为自由、为爱情而写作的。所以她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写作吗?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所以她又说:作家的生活太苦,所以需要调剂。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萧红病逝,二十五日黄昏,萧红骨灰埋葬在浅水湾海边的荒滩上。一九五七年八月萧红骨灰迁葬广州东郊的银河公墓。一九八六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的萧红故居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零一一年六月六日(萧红诞辰一百周年)萧红故居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院内有一座两米高汉白玉的萧红石雕像。

生前寂寞的萧红,死后却甚为热闹。萧红死后,研究萧红的作品,怀念萧红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

兹以聂绀弩的《浣溪沙·扫萧红墓》结束此文:

浅水湾头浪未平,秃柯树上鸟嘤鸣。

海涯时有缕云生。欲织繁花为锦绣,

已伤冻雨过清明。琴台曲老不堪听。

二零一三年大年三十草于隐庐斋,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修订于隐庐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