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的头像

牧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3
分享

二到瓮内水库

第一次到瓮内水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具体时间我全忘了。查一下网上的资料是:“工程于一九五八年兴建,一九六零年一月建成投入运行。一九六六年主坝加高三点五米。”根据这网上的资料推断,那么我第一次到瓮内水库应是一九六六年,当时我十五岁,是受生产队的委派去加高水库大坝的。赚的是工分,干的是挑土量土方。

现在回想,好似我们生产队只去我一人,而我也从未去过这地方,也不认识路,凭的全是一股闯劲。请教了大人们的大致方向与大致路径,记得是凌晨二、三时带着锄头、粪箕、扁担从曲溪出发,抄小路近道走,先从我们村的田园地界走,这是熟悉的,走到溪南山之后就一路边走边问边往前走。因为四乡六里都有人在这一天被派去干这项工作,目的地一致,所以路上结伴同行的就越来越多,越走向导也越多。大约走了三、四个钟头,就到了瓮内水库大坝下的谷底。一路穿村过寨,具体路线我现在也都模糊记不清了。

从水库大坝下的谷底往上望,只见大坝高入云天。我们就是从大坝下挑土到大坝上去加高主坝的。记得我拼命地干到午后,就完成了任务,在工地吃完午饭后,又徒步走三、四个钟头回家。

这一天工作很累,况来回还要走七、八个钟头的路,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我那时在生产队劳动,工分只是成年人的十分之三,而这一天干的,却与同去的成年人赚的工分一样多。而且见识了一个平时无法见到的大水库,初次认识了许多山村,工地的午饭也比家中的好得多。

当年的路是逆着水库大坝下的那条坑谷一直走到水库大坝下的,奇异的是距大坝不远的这条路中有一堆天然乱石,路从乱石堆的石洞中间穿过,那年代,做饭的燃料是柴草,农民们上山割草,下山时挑着一大担蓬蓬松松一百多斤重的山草下山来,也必须从乱石堆的中间那个石洞穿出来。这看似不大的石洞,但挑着一担山草穿洞而过竟也暢行无阻。所以,从石洞往北进入山里被人称为“瓮内”,取这石洞口如一个瓮口之意。后来,政府在这里修筑水库,就叫瓮内水库。瓮内水库的库底原是有村庄和居民的,这村名就叫瓮内村,因建水库,据说政府让他们搬迁到了现揭东区云路镇棋盘村。

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上网搜了有关瓮内水库和棋盘村的资料,这两处地方网上都有一点简单介绍,前者只有一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数字,后者也只介绍了村名的沿革,可惜对上面我之所述全无一丝一毫的记载、基本全是空白。水库大坝上标示的水库名称为:“翁内水库”——为何“瓮内”要写为“翁内”?“翁内”又是何意?让人莫名其妙的名称!棋盘村也没一字记载有从“瓮内”迁往的村民。

五十二年后的二零一八年十月五日我第二次到瓮内水库。这次不是穿村过寨的徒步,而是开电动摩托车,若是燃油的,车可开上水库大坝,还可以顺水库西边一条盘山路一直开进去,据说可开到革命老区、潮揭丰边抗日委员会旧址的五房村。

那条遥远的伸进谷底的从乱石洞中穿洞而过的路不见了,我们轻而易举地从盘山水泥公路上走上水库大坝,四面青山,相比之下,水库的绿水倒显得渺小了。水库西边的山腰上是一望无际的笋竹林,时不时有竹农们用两轮、三轮摩托车载着竹笋开往山下去加工或被收购。盘山水泥公路的两边除了笋竹林,还有长满橄榄的橄榄树,挂着一大串一大串香蕉的香蕉树。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阳光明媚,秋高气爽,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倒不假,竹笋、香蕉、橄榄满山飘香。这绿水,却是没有被污染的揭东人民主要的饮用水。

二零一八年十月八日上午草于揭东陋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