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的头像

牧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1
分享

记忆中的端午

端午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节日, 一年一个端午, 可我直到今年才有时间回忆端午, 这一回忆真使我大吃一惊, 对于这个节日我怎会留不下一些值得珍藏的记忆呢?不知这六七十年我都在干些什么!

作为一个节日, 一是要有好吃的, 二是要有好玩的,可我的印象中似乎都没有。粽子自然是从小到大、到老都吃过的, 但似乎我只把它当做一种食物, 正如荔枝熟了吃荔枝、龙眼熟了吃龙眼一样自然……至于玩乐,因为我的童少年并没看过赛龙舟, 青壮年在海南也没有遇到这种娱乐活动;中老年后虽然遇到, 但玩乐是属于童少年的, 中老年的人与这些似乎已无缘了, 过端午只是把它当作责任——在过日子罢了。

搜索来回忆去, 倒让我记起了一件事,我小的时候我祖母一定要在端午这一天去釆草药, 我祖母釆的是艾草、蚌壳草;釆回来洗干净后, 艾草挂在门上;门上挂一束艾草, 小巷里的节日气氛就显示出来了,再加上粽香的弥漫,节日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进入五月后,天气转热,这些毒虫开始苏醒并出没,五毒尽出,导致了一些疫病的发生……先民称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是“重午”,所以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为的是驱邪避毒。

艾草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五毒”、蚊蝇、虫蚁,防止疫病……早在先秦时期,艾就被采集作药用,制灸条治病,《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中说:“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端午这天我祖母把蚌壳草晾晒去水分后, 捣碎用盐醃制后密封备用。

我曾问祖母: 您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去釆草药?又为什么早不采, 晚不采偏偏要在端午这一天去采呢?因为我的祖母不像一般人的祖母, 她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必须三百六十四天担八索走村穿巷去谋生的祖母, 所以她在端午这天见缝插针用小半天去采草药、醃制草药。

祖母说: 这一天是圣日, 一定要这一天去采, 这一天采来的草药醃制后可治百病, 药效神奇。是的, 祖母醃制的蚌壳草就是家庭中一年的便药, 咳嗽、上火、肚痛、胸闷、头疼、厌食、鼻塞,种种不适都用或多或少的蚌壳草剂量用开水冲泡出或浓或淡的药汤饮服, 似乎真能包治百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祖母一生从不问医求药, 因为她有圣日采来醃制的神药蚌壳草。

蚶壳草味甘、微辛、苦,性凉,无毒。内服清湿热、解毒利尿、解暑疏风、行气消肿。外治湿毒作痒、止血。主治:外感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暑腹痛、咽喉肿痛、腮腺炎、泌尿道感染、胃痛、中毒。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已有人把醃制的蚶壳草瓶装后贴上商标在出售……

这是我关于家庭记忆中的端午, 作为民族记忆, 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自沉汨罗江, 所以端午又称诗人节。唐朝诗人殷尧藩的《七律·端午》写道: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我也录旧作二首怀念屈原, 并结束此文:

你本君子兮自喻美人,你本椒兰兮香草自扬;

卖国卖友兮只为苟活,可耻卑鄙兮人民遭殃;

藐视小人兮向邪宣战,无所畏惧兮心系梓桑;

忧民忧国兮一跃赴死,一死永生兮千古流芳。

——《端午悼屈原》

波涛托志为家国,耸立丰碑万众藏;

岁岁骚坛怀子德,神州遍地度端阳。

——《七绝·端午》

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五日草于无为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