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的头像

牧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7
分享

有关潮剧的记忆及《红鬃烈马》

“峰山——叠叠,峻岭——重重,峰山叠——,岭重重——,催马加鞭——转回程。本藩投军——一十八载,于今速回寒窑——见了妻荆。想起来——,触景伤情——,亏少年在寒窑——孤苦伶仃……”

这潮剧唱词荡气回肠, 或在晨光或在夜空的乡村小巷中穿行激荡,它烙印在一个少年的脑海中, 因为它或晨或夜经常性被人反复咏唱,引吭高歌……

这少年是我,经常性或晨或夜引吭高歌的是我的一个堂叔。堂叔在村里的业余潮剧团当武生;他大概是早起外出或夜晩回来近家时总会习惯性的或长或短引吭高歌数句……

后来壮年的堂叔死了,少年的我再也听不到这荡气回肠的咏唱了。

再后来, 文革来了,再后来, 我离乡到了海南兵团。十八年后, 我从海南回到故乡, 此时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末。电影、电视剧铺天盖地涌来, 潮剧基本上已退出历史舞台, 成了岁末年初乡村拜神时演给“老爷”(神)和老人看的戏, 被人称为“老爷”戏。

退休后, 近年赋闲, 为村里宗族校对修订族谱时,想起了这个堂叔, 想起了这段潮剧唱词。这唱词出自何剧?何人所唱?我至今竟一无所知。

真应该感谢网络, 上网一查, 原来这唱词出自潮剧《薛仁贵回窑》,是薛仁贵所唱。

薛仁贵,这个通俗小说中的人物, 我是熟悉的。少年时读过《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但小说与戏剧, 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戏剧文学剧本与戏剧表演也是完全不同的艺术。

薛仁贵是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上实有其人。《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是通俗小说, 是根据薛仁贵的传说进行加工虚构的,潮剧《薛仁贵回窑》也同。

但网上一搜,用薛仁贵的真名编戏的目前只搜出潮剧《薛仁贵回窑》(妻柳英春), 其他地方的剧种用的似乎都是薛平贵(妻王宝钏)。

薛平贵不是历史人物, 王宝钏是剧作家塑造出来的一个戏剧人物。这里有一个传说: 山西一富户为母庆寿,邀请堂会,演出《汾河湾》(该戏反映的是薛仁贵和柳银环或称柳迎春或称柳英环的故事)。宾客散后,富母询问班主薛仁贵与柳银环最后的结局,班主回称,据师祖传下的话,薛柳寒窑相见后,仁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氏思夫心切,病逝寒窑。富母听后悒悒于怀,恹恹成病。富子心急如焚,重金礼聘名医为之诊治,百药无效,经一再探问病根,名医大悟,便说“心病还须心药医”。于是,富子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本。某文人为不违反历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贵”,剧名《王宝钏》,情节与上演的薛仁贵戏大同小异。改了人名、时代, 用大团圆做结局,哄老太太开心。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亦霍然而愈。自此之后,戏剧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个薛仁贵,一个薛平贵,“两薛并存”。

中国各地有许多关于薛平贵事迹的戏曲剧种广泛流传:如京剧《红鬃烈马》、秦腔《五典坡》(地名,其他剧本为武家坡)、越调《王宝钏》等等。

今天我破天荒在网上搜出新编潮剧《红鬃烈马》, 把全剧看完了。男主人公则又被编剧改名叫石平贵了, 因其母姓石, 其父是唐皇, 这是为了让他最后嗣位当皇帝, 让受尽苦难的王宝钏最后苦尽甘来当皇后。

也就是说, 薛仁贵(或薛平贵)的故事, 中国各地的戏曲剧种很多, 或稍为改动故事发生的时间, 或改动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名,或改动故事里男女主人公的名称, 或改动故事的大结局,其情节都是大同小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所有剧本都是为了塑造歌颂王宝钏这个人物形象。王宝钏形象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以后有机会再另文分析, 此不赘。

二零二零年八月十四日写于无为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