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的头像

牧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5
分享

感受砲台风情

桃山格篮样(嫩蕊),雅(漂亮)牡(妻子)苏六娘。

——潮汕俗语

砲台南糖,新寨水蕹(种在水上的空心菜)。

——潮汕俗语

上面流传于潮汕的两条俗语,出处均在砲台镇。桃山格篮样(好吃名蔬菜), 雅牡(漂亮妻子)苏六娘。砲台南糖, 新寨水蕹。都是顶呱呱的,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一个小镇,能出产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 出产几样独具特色的食物,而被人民群众交口称赞,不胫而走遍潮汕,这就说明,这个小镇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的深沉厚实。

我的故乡是曲溪镇,与砲台镇只有一江之隔——枫江,往汕头,不管水路陆路, 砲台都是必经之路。砲台只是我青壮年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站,或停或不停,反正我经过砲台的次数已是多得记不清了。知道却又不清楚,熟视无睹而近于模糊。

直至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五日,揭东县文学工作者协会组织部分会员到炮台镇采风,我才全方位地近距离地仔细地解读了砲台镇, 去感受砲台的风情魅力。

据说原广东省长朱森林曾题字书赠砲台镇,称其为“潮汕明珠”。砲台镇确实有不少值得说一说的地方。砲台镇东倚桑浦山,西南濒榕江,扼榕江南北河入海口。其地理位置独特,山川秀丽,人文景观荟萃。

揭阳著名古八景的双溪明月,就在砲台镇。双溪即榕江的南河与北河, 南北河的合流处, 该处江面开阔, 每逢秋夕,秋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黾之尖,可于合流处得双月影,真乃奇景。明代天启年间,砲台民众为防倭寇侵犯,于双溪汇流处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曰七星石。月明之夜,泛舟双溪汇流处赏月,令人心旷神怡。清代揭阳庠生卓伯先诗云:“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郭之奇也有诗句: “长忆元晖如练语,更添月意作江情”。不管社会如何更替,世事如何沧桑, 双溪明月却是永远的双溪明月,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距双溪明月不远处,有一个南潮村,南潮村在宋代出了一个名贤高士吴复古, 吴复古与大文豪苏轼意气相投,来往甚密,交谊甚深,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佳话,这使潮汕文坛因此而增色生辉。据说苏东坡贬惠州后曾至南潮村访吴复古,并应吴复古之约,在南潮村南的南河渡书写了“海不扬波”四字。

提到砲台,就不能忽略京北渡。京北,是此渡南岸潮阳的一个村子,渡以村命名,这也就是说, 此渡乘客的渡船钱,是由京北村收取的——我曾多次纳闷:自曲溪至砲台一带,凡有渡口,为什么均以南岸村名命名?这也就是说,均是南岸村庄收款,拥有摆渡权。这里面肯定都有一个掌故或故事渊源存在。

演遍潮汕的潮剧《苏六娘》,故事素材就发生在砲台镇,而京北渡,就是砲台联结潮阳西胪的唯一交通要津,剧中主角反复在京北渡往返出现,比如脍炙人口的《桃花过渡》。

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至三日, 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进驻砲台镇,史称“砲台三日红”(或谓“砲台后三日红”)。这是贺龙元帅率领的第一师及第二师,叶挺将军率领的第二十四师,以及东江工农自卫军部分兵力,在揭阳汾水岭与敌激战失利后,绕道砲台,从京北渡横渡榕江,向普宁流沙转移,后奔向海陆丰而去……京北渡,不但见证了一代美才女苏六娘的爱情悲剧,而且见证了中共领导的南昌义军在潮汕浴血辗转战斗的斗争历史。江水滔滔,青山依旧,而今乘着改革春风的砲台镇,经济已经全面腾飞,正在跨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草于枫江之阳

(原文发表于《揭阳日报·揭岭风情》,标题改为《砲台风物》;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日发表于《汕头都市报》,标题改为《揭阳砲台文化底蕴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