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7
分享

学生厌学与图书资源的浪费

学生厌学与图书资源的浪费

这几年,初中生厌学辍学,生源流失相当严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为此伤透了脑筋,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与做法,诸如组织全校教师全体出动下乡家访劝学等等等等,但收效甚微。根据家访调查,学生厌学基本上都属于学生这一主体主观上的原因,几乎没有客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要求学生读书,表示愿全力支持、供给其子女读书,但他/她们不读,实在没有办法!

有书可读,完完全全有条件读书,却辍学的初中生们,为什么会如此厌学呢?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 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环境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 为什么不能令学生向往……

此刻,我想起了一个许多人都知道,而且相当古老的事例:

上古帝尧时,洪水为患,尧派鲧去治水, 鲧治水治了九年,治不住水,最终失败,尧杀了鲧。舜接替尧继位以后, 舜又派鲧之子禹去治水, 禹治水治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住了水,成功了。鲧与禹父子俩,一失败一成功,原因何在呢?成败取决于方法,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治标与治本的问题。其症结所在在于,鲧采用的方法是堵,即筑堤堵水,水到哪,他堵到哪,结局是最后堤坝都被洪水冲垮。禹采用的方法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导, 即挖渠疏流,把水疏通引导到大海里去,结局洪水乖乖听从他的指挥,循规蹈举地流进大海去了。

学生,当然是要学习,要读书,不单读课内书,还要读课外书。书是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生产力, 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一个人。可是,我们的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有关读书这方面的活动,不是太少,有的地方简直就是被人彻底地遗忘得干干净净。

前阶段学校申报各种级别的上等级学校,其中一个硬件指标就是要具有多宽的图书室,要有多少数量的图书。这是硬件,有了这个硬件之一,才能申报, 也才能批准为某一等级学校,这意味着什么呢?还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有的学校为了申报上等级学校而去购置图书, 而去建设一个图书室,申报通过以后,这个图书室也就成为无人问津的冷宫,图书们即被判处“终生监禁”,永远地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除非有人出来为她评反,把她们解放出来,否则,只有一种令人悲哀的结局。

目前, 全国全党全民都在提倡读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作为学校,却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不开放图书室。做工的倒在读书, 读书的倒不“读书”,也是怪事一桩。

一方面,图书资源在百分之百地浪费; 一方面, 学生厌学掇学越来越严重,这就像粮食在粮仓中烂掉,而饥民遍野……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乃至危害社会稳定……一个图书室“有时”比几十个教师的作用还要大,当然,这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互相取代的,两者相辅相成,我认为不可或缺。

有的人可能会说,厌学的学生怎么会爱读书? 怎么会去读书?这观点我绝对不敢苟同,我是有相当多的依据的。前几年,我请一个教二班语文的同事帮我推销我的著作,有一个班买了将近二十本, 另一个班只买了三二本,买得少的那个班竟是一个择优班,买得多的那个班却是普通班。说到我自己教的学生我更清楚,凡来买书的多是被认为“厌学”现象比较明显的学生。那些不厌学的反而极少来买书。

我留心观察, 所谓“厌学”的学生却喜欢看杂志,喜欢看报。早读午写我带报纸到班里去,多是这些人抢着看;有时我带一些书报杂志去推销,也是这些人买的多。

首先需要正名,也必须先弄清楚的是所谓“厌学”这一提法,这是一个极不科学,极不稳定,也极端模糊的概念, “厌学”是无时无刻都在转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说他/她有或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转化快慢,明显或不明显而已。

学校没有图书室的要建设图书室, 学校有图书室的要开放图书室,让图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学校中的学生形成一个读书的环境与氛围, 形成一个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培养学生形成了阅读的兴趣,有所追求以后,厌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就算读不了书,也可学一点艺术什么的,年纪轻轻,只要有志于学,学会什么都是极有可能的。

在地面泛滥的洪水虽可怕,但只要百川归海,我们还怕它会泛滥成灾么?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草于枫江之阳

(原文发表于广东作家精彩博客圈,揭阳新闻网论坛·文坛艺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