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陈镇朝]的头像

牧童[陈镇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1
分享

思乡与还乡

乡是人之根。游子回乡,称为落叶归根。

石头抛上天,终究要落地。游子思归,这是人之常情,人之通病,回忆和怀念毕竟都是很美丽的。谁不说俺家乡美,每一个人记忆中的故乡都是最美的。

孩童时代,总是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人最难忘的又是孩童时代。凡曾离乡远行者,必有乡愁,乡愁和爱情一样,是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普遍的被人不厌其烦地重复来重复去的老掉牙的话题。

爱乡也即爱国,乡愁有时就是国恨。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他(她)们的乡愁不是和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么?就连那亡国之君的李后主,他的乡愁不也感人肺腑么?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国恨家仇,激发了多少炎黄子孙的抗敌斗志啊!

旧时代,如果能够安居安业,谁又愿意离乡背井呢?

弃乡者,大抵都有一个不得不弃的缘由的:比如关云长、武二郎因好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地痞恶霸,所以只好亡命他乡;又比如林冲因遭人暗算陷害追杀,逼得他最后不得不落草为寇,有乡难归;或因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为躲兵燹,避战乱,弃乡他去;或因水旱灾害,逃荒度生,走西口,下关东,飘洋过海,另寻生路。不一而足……

正是因为有了数不清离乡背井的人,所以才有了数不清的思乡愁结与故事,也就有了无数还乡的或不还乡的佳话、悲剧:

花木兰代父从军,转战十载,战功累累。战争结束时,她却“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只想早一点回家和家人团聚,以恢复她的女儿装,去过她那平淡的田园耕织生活。

项羽灭秦之后,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惜后来终因兵败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刘邦得意之时,荣归故里,慷慨高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请看一看吧,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又演出了多少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后来终于衣锦荣归的故事啊……

有别于衣锦还乡的,还有一种人,请听鲁迅所说:有一种动物,受了伤,并不嚎叫,挣扎着回到林子里,倒下来,慢慢自己去舔那伤口,求得痊愈和平复。这又是回乡的另一种境况了。

至于那一类在特殊岁月被遣送回籍,接受管制、监督劳动改造的,则完全是被动的身不由己的,连一点点自主自愿的意思都没有了。

也有极少的人,因家道败落,在故乡受尽邻里家族的鄙视和欺侮,难于立身,只好弃乡他去;一去之后,就坚决永不回头了,如吴敬梓。

画家林风眠,离开家乡之后,就再也不愿回去了,因为他童年时曾目睹了她的母亲被封建礼教活活杀死。他在异国他乡一方面时时思念着“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但又不愿回来搅动童年时埋在内心深处的巨大创痛

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为抗议暴徒的罪恶,维护人的尊严,不得已出走国外。在强烈思念祖国思念家乡中客居异国十九年,有乡难奔,有国难投。最后又不得已客死他乡……

也有一种人,走出去以后,后来发达了。人虽没回来,却记挂关心着家乡的建设或父老乡亲的生活,捐赠巨资,或修桥造路,或出资办学。这是还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另一种思乡(爱国)的情结。

作为游子故乡的乡亲,有一种现象,是得知某人发达了,就不远千里万里跑去动员人家捐赠。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想办法把游子们的家乡治理成高素质的物质精神双丰收的理想人文环境,彻底根除那些让游子们寒心的事情,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二零零零年七月写于曲溪无定庐

(此文发表于2001.12.01《天水晚报·百姓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