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视其资历与医术之高低,故而有医士、医生、医师、乃至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之别,这里统称之为医家。正如办厂的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可称为厂家,生病的不管其轻重均被呼为病家一样 。
行医者越老越值钱。老,说明其临床经验丰富,什么病都见过。只要不是笨得不可救药,多多少少总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总结出一条半条验方,或美其名曰秘方。有了一条半条验方或秘方,或侥幸在地方上有了一点小名气,就大可福荫其后世,保其子孙衣食无忧了。其子孙即使毫不长进,只要把那块“祖传”的招牌挂出来,人们大都就会奔这两个字而来了。因此,凡医者,这一条半条验方秘方都看得相当神秘,所以据说医者有“传子不传女”,以及“传媳不传女”的家规。
作家虽然不能武断地下一个越老越不中用的结论,但也不能说越年轻越会写,但“佳作产于盛年”却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医家行大半辈子医,用数十年药,总结出一条半条验方,应该说并非很难的事。有了一条半条验方以后,医者这一生一世,甚至几代几世,大可依葫芦画瓢地享用不尽了。
而著作等身的作家,却不允许有两篇文章重复或雷同,不仅不能重复他人的,就是自己的文章,也要篇篇翻新;而且技艺上还要求好上加好,奇上加奇,巧上加巧,妙上加妙,这确实并非易事。所以作家的文章自然是不能也无法祖传的。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哪一个能把文章秘诀传给其子?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三曹”(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氏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那也不是说曹操、苏洵能把写文章的诀窍秘传其子,至多只能说明有其家学渊源,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而己。而曹植的文学成就高其兄,苏轼的文学成就高其弟,难道说曹操、苏洵存在偏私吗?当然不是。就总的文学成就来说,曹操还逊其子曹植,苏洵也比不过其子苏轼。
举凡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把其写作秘诀、体验、心得公开发表,从这一点上说,作家是最无私的。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吸其精髓而掌握运用呢?
综上所述,医家有私而作家无私。医家治人的身体,作家医人的灵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是追求更无私更高尚的奉献。萧军弃文从医,是因为被剥夺了写作权、发言权,只好退而行医以糊口。
看看我们眼前的现实,医家不管其大小,个个囊饱。市级医生,据说大多有私家小车。而作家无论巨细,人人袋瘪,市级作家乃至省级作家,眼见绝大多数出门代步还在苦踩单车。正所谓作家无豪门,医家无寒族了。
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龙砂南寂斋
(原文发表于《九头鸟》文学杂志二零零五年第六期,原标题为《杂文二篇》、《北山文艺》文学杂志二零零八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