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历史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大战, 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这场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它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一部《三国演义》,用了八回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来描写这次战争,这是小说家言。作为诗人的杜牧,面对赤壁,对于这场战争的描述,仅仅用了一首二十八个字的七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而实际上,前二句只是诗的发端,为的是引出后二句,所以,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文字实质只用了十四个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场战争最主要最厉害的武器是火,这场大火如果没有东风,战争的结果就是另一种结局: 二乔将被曹操掳于铜雀台上。
二乔,江东二位美女,大乔是小霸王孙策之妻,吴主孙权的嫂嫂,小乔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郎)之妻。
杜牧面对赤壁,怀思古之幽情,这首议论性的抒情诗,从诗人独特的角度,去评价这场战争。
周郎是这场大战东吴的主帅,如果没有东风之助,战争的败方,将可能是东吴,东吴灭亡,二乔将为曹操所掳,置铜雀台之上。这十四个字里面,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周郎与二乔;二样事物:东风与铜雀台。这些人物形象与事物,都能引人产生形象化的联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故事内容……
从字面上看,二位美女的命运如何,似乎成为这场大战的焦点?这是诗人与史官的不同, 史官的论述可以用抽象思维直接评价,而作为诗人的杜牧,用的是形象思维,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意义,用形象化的语言与手法,委婉而含蓄地去议论评价这场战争。
无独有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写了周瑜与小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小乔在词里出现,正是为了烘托赤壁大战中的关键性人物周瑜风流俊雅的奕奕神采。同样, 苏轼这里用的也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通过艺术形象“说话”, 抽象思维是通过逻辑归纳“说话”,这就是写论文与文学创作的不同与区别,诗词与散文,如果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意境, 没有意境的文学作品,就如火之无焰,玉之无光。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日,我在岐山论坛发了篇短文《从杜牧〈赤壁〉说说诗的形象思维》,三十一日, 生手先生发了一个帖,提出了不同看法,帖子如下:
认真学习了。不过老师的观点:“而实际上,前二句只是诗的发端,为的是引出后二句,所以,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文字实质只用了十四个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不认同。我认为全诗的重点是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而后面两句则可有可无。
这首诗是作者到古战场游历时的有感而发:以前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而现在物是人非,当时(赤壁之战)刮什么风,二乔被什么人拥有已经不重要了。诗的标题是:赤壁怀古,所以重点也是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就是怀古。那么在哪里怀古呢?后面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时候就起到与前面呼应的作用了,点出了是在赤壁怀的古。这首诗如果标题是“赤壁”那么就是描写战争。既是怀古,那么抒发感情就是诗的要旨了,也就是说,前两句抒发感情才是诗的重点,后两句只不过是起到醒题补充的作用罢了。
感谢生手先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很好。我提倡在帖下交流不同看法这种风气,以树立岐山的良好风气。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就犯了自以为是的不可救药的毛病。
兹就以上看法,答复如下:
一 “这首诗如果标题是“赤壁”那么就是描写战争。既是怀古,那么抒发感情就是诗的要旨了,也就是说,前两句抒发感情才是诗的重点,后两句只不过是起到醒题补充的作用罢了。”
杜牧这首诗的标题就是《赤壁》,没有署“怀古”,苏轼的词《念奴娇》才署“赤壁怀古”。
杜牧虽然没有署“怀古”, 但事实上也在“怀古”,试想:一位诗人,来到赤壁这个地方,能不怀古吗?能不联想到赤壁之战吗?他在沙滩里捡到了一截锈迹斑斑的断戟,拿去磨洗后确定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物,这就是这首诗的发端,为的是引出后二句。其实, 诗人到了赤壁,不捡到断戟,不拿去磨洗辨认,同样会联想到赤壁之战,这就是怀古,所以说, 前二句只是诗的发端,为的是引出后二句。
“抒发感情就是诗的要旨了”,这倒说对了。
二 “我认为全诗的重点是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而后面两句则可有可无。”
这是理解上的本末倒置, 前两句:在沙滩里捡到了一截锈迹斑斑的断戟,拿去磨洗后确定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物。这只是客观记叙,也可以说是空洞的流水帐,没有意蕴与内涵。后两句的议论才是抒情,情寄寓于议论之中!
杜牧究竟有没有到过赤壁,无法查考,但到与不到,无关宏旨,诗人是在做诗,不是在考证,他没到过赤壁,同样可以这样写,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到过的这个赤壁, 就不是赤壁之战的赤壁,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写景写得非常好,但他从未到过岳阳楼,文学家可以借助间接体验去想像,就如鲁迅所说,写妓女,不等于一定要去卖淫或嫖娼。
所以, 《赤壁》一诗,重点在后二句, 而且就是在怀古,借美人(二乔)怀念英雄(周瑜),而把周瑜的成功,几乎归结为侥幸,杜牧不愿意人云亦云拾人唾液, 这就是诗人的独特视角,这才让人叹服。
所以,后两句决不是“起到醒题补充的作用罢了”,而是重中之重,若没有后两句,前两句基本就是废话。
三 前二句只是诗的发端,这是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上的定论,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
苏轼仕途不顺,一贬再贬,所以他到了黄州赤壁,自然怀想起周瑜年纪青青就建立赫赫功业,借周瑜抒胸中块垒,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刚直有奇才的杜牧,学问没得到社会的重视,只有寄情酒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颓废中的愤激之辞。面对赤壁, 杜牧自然也怀想起周瑜的成功,心中感慨万千:既有佩服,也有一丝醋意,乱世出英雄, 周瑜的成功中有必然,也有偶然,总之,心中撞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涩均有一点吧!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一日上午草于枫江之阳
(原文发表于广东作家精彩博客圈, 岐山论坛,《汕头日报》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