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童年时候,端午节前几天就会有好多串乡的人卖“龙”,“龙”就是用蚕丝染成的各种细线,扣龙就是扯几股彩色丝线,拧成股,缠绕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还有脖子周围,丝线上习惯缝一个装有雄黄的小包包,大人们说能起到防蛇虫的作用。
讲究人家会用铜钱编一个钱锁挂在脖子上。铜钱也是有讲究的,有三个铜钱的,曰:“钱到家”,就是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三种铜钱用丝线编一个跟中国结差不多形式的挂件;还有五个铜钱编成的挂件,曰:五帝钱,用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据说有挡煞、防小人、避邪之功效。
过端午当然少不了粽子,每到端午节期间,整个村子里到处都飘满粽叶的清香味,这种气氛回忆起来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粽子的花头就多了,光形状上就五花八门,以三角粽最多,其次有四角正方形或长方形,还有一半两角一半长方形的,那两角看上去跟刚出生的猪宝宝的脚脚神似。然后就是粽子的口味,有白粽子,啥也不放,光糯米做成,白粽子冷了以后吃,那感觉是清香爽口,解渴也解饿;还有蜜枣的、葡萄的、赤豆的、蚕豆的、各种口味,不过当时条件有限,白粽子的比较多。现如今粽子口味更是繁多,有酱肉的、咸肉、火腿、咸蛋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
裹粽子的方法也有好几种呢,有的用粽针作引线,有的是丝线捆绑,也有的啥也不用,直接几张粽叶就能裹成。年轻人一般喜欢用粽针操作,老一辈的人拿丝线捆,捆的粽子紧,吃起来口感较好。
我们还有端午插艾草菖蒲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就有人家开始插艾草菖蒲了,我们端午挂艾草菖蒲认为可以去除阴邪之气,去除病毒蚊虫,有着祈求家人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但随着时代科学常识的普及,当下人们很少会有驱邪驱魔的迷信思想,挂艾蒿莒蒲成为了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更多是驱除蚊虫,纪念屈原等。
我们童年时,生活条件不好,因此,无论大人小孩都盼着过节,因为,在过节那天,家家都可以“奢侈”地吃上“丰盛”的节日餐。平时一个月吃不上一回猪肉,正好过节时可以“任性”的解一回馋了,大人们在这一天会喝些雄黄酒,大概也有纪念屈原和辟邪的意思吧,反正,当时所有的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美美的满足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想吃啥都有,可再也没有那种满足的感觉了。
在全家欢聚一堂的饭桌上,大人们会利用吃饭的时间,给孩子们讲端午的由来,讲屈原的爱国故事,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一种民族精神。
我们童年时,国家还是集体制,身处农村的父母们每天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养家。我们没有龙舟赛,也没有歌咏赛 ,即使那样,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端午是比较有节日气氛的 ,也是更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