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亦凡的头像

亦凡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28
分享

“长进”石头里的佛经

去过泰山的人,大概都看过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石刻。

记不太清了,我第一次看这摩崖石刻,大概是八十年代初,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到泰安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跟随与会的学者步行登泰山,走到斗母宫时,中间一位学者说,经石峪摩崖石刻《金刚经》①应离这儿不远,我们不妨去看一看。在导游的引导下,来到斗母宫东北约四五百米的地方。只见在巨大的溪床石壁之上,镌刻着一些大大的字,蔚为大观,令人震撼!众学者们争相欣赏大字,拍照留念,也有的朗朗念诵。我懵懵懂懂,不知其意,只顾仔细端详起周边的景色来。这块刻经的巨石是在一个向阳坡上,两边松柏苍翠,溪流从红色的大字上潺潺流过,在阳光地折射下,有了生气,好像游动了起来。对面有个亭子,好像一个僧人在默默诵经。这种幽静安适的境况,令人心旷神怡。有一位学者天性随发,脱下鞋祙,赤足走在经石上,口里还念念有词:“如是我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第一次看到《金刚经》摩崖石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以至于每次去泰山,只要是徒步登山,都要绕路过去看看,驻足流连。可曾几何时,巨石的周边,围上了护拦,溪水也不再流过,字迹有些模糊、干涩,缺乏了往日的灵动。自此之后,每当想起那大片石刻,不禁有些怅然若失,甚至生出莫名的遗憾和担忧。

时间总会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到了2014年,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又对我产生了强烈冲击。这次主要是因为与书法结缘。

我们企业的工会,为提高员工素质,活跃员工业余生活,开办了书法培训班。书法老师在讲古代名碑时,对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推崇备至,让我们有机会去泰山访碑。

按照老师的指点,我对经石峪摩崖《金刚经》还是作了些功课。经查考各种资料,这一摩崖书刻,刻于北齐,书体在楷、隶之间,偶尔杂有一点篆意,古拙朴茂,静谧安详。清包世臣对《泰山经石峪大字》大加赞叹:“大字如小字,惟《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就连鄙薄北齐碑的康有为,也将其誉为“榜书之宗”。他在《广艺舟双楫•榜书》说:“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以《经石峪》为第一。”并说:“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努目邪!”

带着对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的新向往,我于2015年5月,又造访了这一名刻。

当我伫立在石刻前,按照书法审美的角度,仔细端详,有一种不曾有过的奇妙感受油然而生。那些大字虽然已不再是初次见到溪水流过的灵动,但穿行于字里行间的行草之情,篆籀之韵,仿佛一位静观人世、体察物情、风神淡泊、体态安详的佛陀。初看笔法好似简单,横平竖直,形态憨拙,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其用笔幻化无穷,入笔之藏露、行笔之中侧以及提按顿挫和收笔之回放,形态各异。整幅石刻将雄强与平和、博大与含蓄、伟岸与简静巧妙地糅和在一起,超凡的心境,宁静舒缓的节奏,书写着不见方、不见折、不张扬的书法语言。这些年,除了加固护拦,还对石刻的大字进行了修护。隔栏望去,书体上缩、中涨、下敛,显得十分饱满耐看,仿佛一座座慈眉善目、稳重安静的佛像。每个字显出遒劲的张力,组合起来的整幅佛经,好似长进了石头,正如“金刚”一样,显示出佛教的光芒和文化的魅力。我不禁击掌赞叹:

刻在泰山

惟吾独尊

古拙遒劲

草情篆韵

《金刚经》长进了石头

满目皆是佛印

千年流水

自然的经轮

潺潺流淌着美妙的梵音

这次访碑,是与泰安的朋友结伴而行的。五月的清晨,山谷幽静,鸟儿脆鸣,周围没有别的游人,但见在经石护栏的核桃树下,坐着一个老者,约六七十岁。我那泰安的朋友好像认识他,问:“原来看护这儿的那个老张头去哪儿了?”老者说:“见阎王去了!”我的朋友愕然地“哦”了声说:“他身体很好,岁数不大呀!他前些年,一边在这儿看护,一边摆摊卖早点,可赚了不少钱呀。”老者说,“钱再多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让别人花了。”我那朋友开玩笑地说:“准是老张头光顾看佛经,得罪了泰山老奶奶了。”老者哈哈大笑说:“到底信谁?谁信呀!”

听到我的朋友和老者的对话,心中冒出一个问题。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迅猛。修寺院,建佛塔,凿石窟,塑佛像,就连佛经也镌刻在摩崖上。初心是“缣竹易销,金石难灭”,但现在看来,不管是什么宗教,什么思想和文化,即使是刻在石头上,也未必刻在人的心里。就如这眼前的泰山,被十几位皇帝封禅,碧霞元君也成了泰山老奶奶,五岳独尊的神。想到这里,我的“泰山之问”,仿佛有了答案,中国人的信仰是朴素的,我们敬的是天地神,敬的奥奥妙妙的大自然。难怪传说佛祖从泰山匆匆而过,只留下两个大大的足印了。

当天晚上,我写下了这首《泰山之问》,也梦到了佛祖的慈悲……

你仿佛是顶天立地的巨人

星月洒满清辉

我像一粒尘埃

像一棵小草

在你的脚下安寝

枕着无边的风月

思考一个不解之问

佛祖为何越泰山而过

只留下两个大大的脚印

想那岱宗之南

孔孟之道盛行

看那泰山之颠

碧霞元君成为延绵香火的真神

莫非佛祖以为/现实的人事由他们掌控

我只管芸芸众生如何轮回

我听着《金刚经》

长进石头的声音

渐渐睡去

直至东方既白

注: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它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的摩崖石刻,位于山东泰安境内东岳泰山斗母宫东北1公里的山谷间一块大石坪上。每个字约50厘米见方,字数原有1000多字,现存约900余字,整体规模十分壮观。它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石中形制和规模最大的一处,它的字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