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馆陶粮画,可一直没能亲眼目睹其魅力。前几日,终于和一帮文朋诗友去了一趟千年古县馆陶,且专门到粮画小镇寿东村的粮画坊亲眼欣赏了实物粮画,并观看了粮画的制作过程。赞叹之余,心中也生出颇多的感慨来。
何为粮画?粮画即粮食画,也叫五谷画或五谷粮食画,是以五谷杂粮和草籽等植物种子为主要原材料,利用其他辅料,在充分吸取国画、浮雕、装饰等传统工艺长处的基础上,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制作而成的字画。粮画起源于盛唐,兴盛于清代,且在清代形成了诸多流派。馆陶粮画兴起于清朝末年,后断层,近年来在农民画家张海增的开发推动下,又重新焕发出她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勃勃生机。经过众多粮画艺人的大胆革新,馆陶粮画除具有粮画共有的特点外,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已经初具规模。
时日已是初冬,天气凉而不寒。参观完馆陶的众多文化场馆,领略罢千年古县的深厚文化底蕴后,沐着初冬暖暖的阳光,我们怀着久已有之的期待踏进了独具特色的粮画小镇寿东村。寿东村,望其村名便知是一块风水宝地,大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味道。近年来,寿东村还原了土坯房时期的村容旧貌,古色古香,怀旧气息浓郁。再加上村中粮画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村中文化艺术氛围极为浓厚,俨然馆陶版的798艺术区。漫步在寿东村中,古朴的老屋安然静默,等候着踏访的人们去探寻他那心灵的秘史。精致的咖啡屋在营造着浪漫情调的同时,也促成着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古村落的完美融合。就连街边散落着的一尊尊磨盘,似乎也在默默讲述着这个村庄过去的生活场景,以及先人们围绕着粮食和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抗争。
而最为吸引我们的,当然就是这远近闻名的粮画坊了。到了粮画坊门外,我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进去,进门便被浓浓的艺术气息给包围了。简朴的白墙上,挂着几十幅精美绝伦的粮画,题材繁多,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我努力定下神来,开始一幅一幅欣赏这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艺术佳作。山水,人物,花鸟,民居,等等等等,个个栩栩如生,神韵十足,令人惊叹,叫人不由拍手叫绝。如果不是知道制作材料,如果站在远处欣赏粮画,很难想象这是用五谷杂粮制作而成。不同的粮食和草籽精细地排列在一起,让已经睡着了的种子重新融合成了新的艺术生命,表现出了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思想。由于采用的是原生态的五谷杂粮和草籽,因而这粮画个个都晶莹剔透,既朴实又亮丽,展现着粮食的本色和无尽的艺术魅力。
暂且饱了眼福之后,为了弄清楚粮画的制作工序,我便走到里屋看起了粮画艺人的制作过程。只见几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端坐于桌前,左手拿一幅图案底稿,右手拿小号排笔将胶水按区域划分涂于底稿上,然后用镊子将粮食和草籽一粒一粒按在胶水上,如此坚持半天甚至数日,方可成就一幅粮画。听一个制作粮画的少女说,馆陶粮画近年来的再次繁荣得益于农民画家张海增的一个偶然的想法。善于钻研的张海增有一天在晒麦子时突发奇想,如果能把粮食像古代一样制作成字画岂不更新鲜,价值岂不更高?于是,在他的执着摸索下,失传已久的粮画重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张海增还成立了陶山粮艺公司,带领当地粮画艺人弘扬古老中华绝技,共同致富。少女还说,完成一幅粮画总共需要十几道工序,制作粮画用的粮食都经过了特殊的防虫防腐处理,胶水也是特制的,凭着原生态和纯绿色的特色,他们馆陶的粮画还销往了国外……
当我走出里屋再次凝望这一幅幅粮画时,我平静了许多。然而,透过这一幅幅精美的粮画,我却不能自已地想起了我的父辈,想起了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在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代代的先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将汗水、泪水和血水洒入土地,同天灾人祸不懈抗争,围绕着粮食和生存,品尝了多少生活的酸甜苦辣,演绎出多少的人生悲喜剧。在这一幅幅粮画里,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拼命劳作的场景,每一粒粮食都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苦命的先人。在经过了世世代代不息的抗争之后,只有在这安稳的现世,在这富足的和平年代,这些被先人们视为生命的粮食才能走进画框,为我们展现出艺术之美。哦,再掬一捧粮食吧,再作一幅粮画吧,来告慰我们苦命的先人们……
哦,粮画!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