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红芳的头像

郑红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6
分享

台州庙戏

  台州特色,村村有庙。许多村落老了,唯有村中最佳位置处那飞檐翘角红墙金饰的庙宇,似乎永葆新貌。村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佛殿,所供奉的那叫一个多样化。佛家菩萨道统天师上界神仙可以和谐共处一溜排开,同供的往往还有一座各村自定义的保界神:土地爷关公爷仙姑娘娘王母娘娘药王火神孙悟空白龙白鹤……

  有庙之处,常有戏台与空阔之地,也有大房间,是村人集聚中心,多兼老年协会。每逢神佛寿诞,或村人过大节办大事,村里便凑款或某老板砸钱包场,请戏班子来村庙登台唱戏,求神佑吉利保平安赐福泽,是称庙戏。

  各村庙请戏的日子不一,几乎各月都有,秋收之后为盛。早年多特色乱弹,现独钟越剧。天渐冷了,庙台热了。你落幕,我开场,粉墨登场,插科打诨,唱词咿呀,配乐婉转,嘹亮着周边,连空气都氤氲着喜庆。

  那些年, 一旦哪村有戏,村人便奔走相告,热心邀约邻村的亲朋好友。孩子们早早抱着凳子去占好位置,大人们陪来看戏顺便小聚的客人们吃好了晚饭,便有三五成群,从四方说笑着涌向村庙,过节般热闹。

   请来的戏班子有正规剧团,也有草根的,视钱而定。东南沿海一带,最爱的还是越剧,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一演再演常盛不衰。多年看戏,哪怕是不识字的白发老妪,报起戏名来也能如数家珍:《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何文秀》《打金枝》《玉堂春》《盘夫索夫》《沙漠王子》《九斤姑娘》《五女拜寿》《柳毅传书》《穆桂英挂帅》《孔雀东南飞》……

  从某种角度来说,庙戏的长期兴盛曾是当地历史上有益的教育补充与文化滋养。几十年前的乡村女子,少有进过学堂的。是庙戏的耳濡目染,让她们有机会感受文学音乐与舞美服饰的艺术魅力,感受千年流传的典雅唱词韵律。戏曲《红楼梦》之“宝黛初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白云刚出岫/娴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这样的清丽雅韵,不识字的当地乡村女子也能张口就来。家婆曾说,她们年轻时结伴纺纱,大家最爱交流着各自会的唱词,背下许多段子。后来有了电视,对着字幕,居然会了好多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为一种冲突的艺术,千秋盛事,封侯拜相得功禄; 花好月圆,才子佳人赐良缘 。悲欢离合,当代事前代事; 抑扬褒贬,座中人剧中人。入神入戏,庙戏便是有声的歌谱,无声的人生导师。台州人,看书的氛围不浓,好在看戏的够多。源于这种庙戏乡风,台州古镇路桥这千年商埠的十里长街,竟然有一段街区专售五颜六色的传统戏服,还有各色戏曲道具,这在江南的各大古镇中,特韵独具。

  锣鼓敲响,二胡悠扬,角色开唱,庙戏从明代,传承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是传统的戏剧,优美的唱腔,变化的是闪烁的电子字幕,唯美的画面背景,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鲜。唱到特别熟悉的老段子,台下便有人摇头晃脑轻轻哼唱,高潮处,便有了满脸兴奋齐声高唱。《碧玉簪》中老旦诙谐幽默的解劝:叫声媳妇我格肉/心肝肉啊宝贝肉/阿林是我格手心肉/媳妇度娘侬是我格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太婆舍不得那两块肉”;《何文秀》“桑园访妻”脍炙人口的”六碗菜”:第一碗白鲞红炖天堂肉/第二碗油煎鱼儿扑鼻香/第三碗香芹蘑菇炖豆腐/第四碗白菜香干炒千张……

   也有在现场却不看戏的。人群边缘,是闻风而来的小商贩,一心赚钱。摆着小摊儿,卖甘蔗板栗瓜子橘子糖丸小海蛳小肠卷十四日凤凰蛋等小吃,或是五彩缤纷的发光玩具;孩子们吃着东西跑东跑西上窜下跳钻人群哈哈笑,压根顾不上看;也有在一旁老年协会那些从容搓着麻将的,眼观麻将耳朵听戏一心两用;年轻人看戏,多看周边帅哥美女,情侣们则趁机耳厮鬓磨喁喁低语……

  庙戏看戏,看的不仅是戏。

  在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出现以前,这酬神更娱人的庙戏可是路桥乡村浓墨重彩的娱乐大餐。即便现在受了冲击,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

  农历八月十六之后,台州许多庙里又有好戏快上场了。约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