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真正爱劳动的,或许可以说为数不多!我想这是天性使然,有些活、有些事根本不用孩子干,孩子何必要抢着干?譬如我们的三餐,哪个家长会逼着孩子下厨房?让孩子捋起袖子干?最多让他们体验一下,玩玩而已!
而家长逼得比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老师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预习、要勤动笔、要善于提问反思、要按时复习,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父母和老师“逼”得厉害的,孩子就养成了良好习惯,孩子可以终身受用!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要不要“逼”?如果要,怎么“逼”?“逼”的程度怎么把握?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两项技能特别能说明“逼”与“不逼”的差别,老师“逼”着,我能咬牙坚持下去,过程很苦,结果很甜。而“不逼”,过程很开心,结果很懊恼!
1982年9月,我来到第六师范学习,其中最难的是弹钢琴!我的手很僵硬,大概拿镰刀拿多了吧,手指按下琴键发出的声音没有一点感情和韵味,生硬得让人惊叹。我急,老师说:“真是音盲!”更让人痛苦的是,眼睛只需看五线谱,不能看琴键,手指在琴键上就失去了方向。每次,看到课表上的钢琴课,内心都是一阵阵害怕、担心和不悦!每节课,老师教了弹奏技巧、再演示给我们看,大家便分散去了一间间小琴房。开始练,没有旁观者,只有巡逻辅导的老师。我真怕老师推门而入,又盼老师来手把手地教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咬牙坚持着,手在琴键上摸索,头绝对不敢低下去看,最多用余光瞄一眼。就这样,一周进步一点点,到一学期结束,我可以眼睛看琴谱,手指能找到对应的琴键,眼和手终于可以分离了。工作的十二年里,教了三年音乐课,之后就没有接触过钢琴。有一次外出旅游,宾馆的大厅里有钢琴,我忍不住坐上去触摸琴键,正好有乐谱在旁边,发现除了C调,其他的已很生疏了。翻到简谱,我居然还能弹,依旧能手眼分离。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赞叹老师“逼”出来的功力,烙印深、终身难忘!
可是,我的另一项技能打字输入,说来真是羞愧!如今办公,什么都是电子化,打字是最基本的功夫。1997年的9月,我由学校派出学intel。我学这功夫时,有两种输入法,拼音或五笔,于我来说,肯定拼音。26个字母,不要太熟悉!可是,这26个字母,用哪个手指敲击是有规定的,眼睛不能看键盘。手和眼又要分离,这个练法太累了、太费事了。让我开心的是,教我们的是我的师范同学,我有点窃喜,老同学肯定会照顾我,不会逼我的。我便怎么方便怎么打,什么手指敲什么字母健,统统可以放一边。最不好的习惯,眼睛还紧盯着键盘。所以,打了这么多年的字,眼和手都没有分离过,眼睛看键盘,偶尔眼睛瞄一眼屏幕。在文字输入软件越来越智能化时代,出错的概率便越来越多,如输入“shichang”,这次是“市场”,下次是“时常”,它给我的第一选是“市场”。同音字,让我感到懊恼,“抗疫”经常被“抗议”覆盖,“印发”被“引发”吞噬,弄得我很尴尬!那年代,由于同学是老师,我没有好好学;而同学,碍于情面,没严格要求我,没有“逼”我。如今,我打字这项技能可以说,非常差。以前去银行办事,看到柜台的工作人员输入卡号,那个灵巧得像长着眼睛似的手指,让我佩服极了!我便后悔当初没好好练习,一时的舒服影响到现在的工作,真是得不偿失!想想那年代的新生事物——电脑,真不是什么好的东西,经常会出错,还特喜欢耍赖,动不动就“死”给我们看。所以,学电脑编辑打字,老师就像在对一群“文盲”上课,呼喊声此起彼伏,老师:“这个字,怎么打,都出不来!”“老师,电脑不动了!”“老师,怎么复制”“老师,我找不到分栏命令!”老师,我同学就像消防员,到处“灭火”。当时,我认为电脑打字与我的工作风马不相及,我教我的书,我有我的纸和笔。电脑打字,不学也罢!
可见,有些是我们生存的必备技能,学的时候,需要家长、老师的督促,甚至要“逼”一下。逼出来的功夫,才是真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