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原创
【题记】郑家洞山洞博物馆,他原本是当地地主潜藏金银财宝之所,后来成了当年红军开会、制定战略的地方——有一座长约100米、高约50米的整石山,悬崖峭壁之上有仅容一个人进出的山洞。洞口距离地面约10余米,分三层约380平方米的跃进式洞府,除非有梯子的铺衬及手脚并用而攀爬,否则很难以进入......
1
山在这里,洞也在这里,门也在这里;
山在门外,门在对门;洞在洞里,别有洞天;
一千多米的海拔,三千多步的石级,这是怎样的一条红军之路和赤色之旅,以及沉重的心情?!
我们需要走进。走近这从河谷到山顶的攀爬,走近这历史的回顾,走进这曾为红军第三乡的苏维埃政府。他们白天曾在这郑家大院里办公、开办列宁小学、赤卫队训练,晚上曾在这山洞里学习和栖息;
三年三千多步石级,他们曾在这里铺路搭桥;
三年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曾在这里战斗不息,写下多少人文的故事?!
我们也需要走出,走出西撤道路上的战略,撒播红军的种子,迎来这和平盛世下的绿荫;迎来这康庄大道下白鹤飞翔......
2
山是安静的,人也是安静的。
或许只有这安静的半壁山洞与三百多件文物才不会吵醒他们的灵魂;
380平方米的洞天福地和碑林就是他们灵魂的寄托;
325条石刻标语就是他们曾经的激情壮志与革命宣言。
曾经散落在这石洞里的锅碗瓢盆碾、灶台水井、只是记录他们生活的一丝涟漪;32尊石雕像,两层石洞和天然岩壳上3个展厅,红军时代的武器、钱币、医药等文物,不是20多块书法碑刻和20多万人次的参观就能够抒写的,也不是厚厚的四本多达一千余页的寄语留言就能够诠释的;
一切的数字与语言,在生命的战斗过程里,总是那么苍白无力;
或许只有细心的观察、匍匐的丈量、沉重的构思、深切的感受……才能对得起其中的革命先烈或建馆的退休老人,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他就坐落在我老家山上的对面。
站在洞口,便可以俯视家园及河川;坐在家里,就可以仰望博物馆及山麓。
在30多年里,我一共到馆参观了三次,每一次都是激情澎湃沉重使然:第一次还在念初中时,我从河谷走过红军之路攀爬着石级而上,壮志满怀;第二次我成为女婿拜访她二姑时到临郑家大院,我的儿子就快临盆;最近却是我为参加二姑夫的葬礼,驱车同行;我看着摸着郑家洞石壁的凿痕与石花印记,看到了一幅俊美的山川写意——在河谷里流淌着千年万载;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都是我仰望的存在,也曾喂养着我的童年;就像冬天里洁白的雪花,从天外飞来,飘落他的头顶;
——这里的一笔一画、一言一故事,都是值得我们记住、歌唱和传颂;一切有关红军的事迹,都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和成长
——就像老家的十大碗和庄稼及野菜,虽然他们都是民间草根,旦逢宴席喜庆或节日,革命的歌谣都会在这里传颂流年......红领巾的少年都会向你,注目致敬!
——就像敬重心中的神明或太阳,注目一片阳光及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