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村人捉海鲜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像我们只是利用暑假下海捉点海鲜改善一下生活的基本是属于业余选手。使用的渔具叫步踏,这是一种一端开口、背面、两侧和底部是渔网的长弓形渔具,有点像今天市场上出售的缩小版蚊帐,长度7-80厘米,底部宽度20来厘米,网眼较细,正好适合在滩涂上展开。
我们主要的捕捉对象是塘撞鱼和倒爬虾。倒爬虾,顾名思义,就是倒着爬的虾,可以说是虾类中的异类,体型不大,一寸之内,烧熟了酷似小河虾。
“塘撞鱼”学名塘鳢鱼。那时候,海涂上大量生活着塘撞鱼,水涂旁、水洼中到处都是塘撞鱼洞。只要把步踏放在洞口,用力一踩洞上面的涂泥,塘撞鱼便会被赶出洞穴,乖乖地游进步踏里。捉到的塘撞鱼个头都不大,比手指头稍长。像现在农贸市场上卖的大块头塘撞鱼,我们称为“拦塘”。据说“拦塘”喜欢在激流中生活,在激流中能够闲庭信步,故有“拦塘”美誉。由于“拦塘”生活在水流较急的地方,所以拦塘一般比较难捉到。能够捉到“拦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足够吹嘘好几天。
塘撞鱼有点傻乎乎,反应不太灵敏,还不太爱躲在洞穴里,经常游出洞穴,伏在水底,更喜欢伏在有倚靠物的水底,如栲儿脚、篱笆脚处。所以也可以直接在水涂、水洼里赶进步踏。在栲儿脚、篱笆脚处则可直接用双手,半抬着手掌在水中慢慢合拢,两手接近时用力向下一按,就能抓住一条塘撞鱼,摁住两三条也是经常性的事情。当然,也有失手之时。不过没关系。你听说过傻狍子吗?据说有一种动物叫狍子,狍子在被猎人追捕的时候,跑得很快,猎人是追不上的。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奇心特别强,在跑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回头看,看到猎人不追了,就返回来想看个究竟,猎人就乘机给他一棒子....所以,人称傻狍子。别笑傻狍子,塘撞鱼也差不多。塘撞鱼在水中溜达了一圈,又会游到柱子下,两手慢慢合拢,再一按,塘撞鱼只能乖乖就擒。十足一个海鲜界的傻狍子。
说起塘撞鱼,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叔伯兄弟。塘撞鱼的叔伯兄弟很多,约有30来个。有生活于海水中,也有生活于淡水的种类。这些生活在淡水中的塘鳢鱼出场早,早在唐朝就是出名的美味。据说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就对西湖出产的塘鳢鱼赞不绝口,为此,清代诗人陈璨在《西湖竹枝词》中写到:“清明土步鱼初美,重九团脐蟹正肥,莫怪白公抛不得,便论食品亦忘归”。土布鱼既塘鳢鱼。姑苏名菜“雪菜豆瓣汤”,更是以塘鳢鱼的腮帮担纲做成豆瓣,菜绿、“豆”白、汤清、鲜美异常。其“豆瓣”之嫩,堪称一绝,是国宴级别的名菜。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塘撞鱼大哥叫“油珠”。油珠就是大名鼎鼎的蝤蛑虎,学名中华乌塘鳢。蝤蛑虎之所以有名,是和它的特殊本领——吃蝤蛑息息相关,蝤蛑虎也因此得名。
蝤蛑虎吃蝤蛑,塘撞鱼其实也吃蝤蛑。关于塘撞鱼吃蝤蛑,众说纷纭。有说塘撞鱼用尾巴轻轻(应该是很温柔)在蝤蛑嘴边扫来扫去,蝤蛑很舒服,就张开嘴巴,塘鳢鱼乘其不备猛地用嘴对嘴一吸,就把蝤蛑的腮吸了出去;一说是吸肚脐,方法如上;一说是塘撞鱼以尾巴为诱饵,引诱蝤蛑咬住尾巴,然后用力一甩尾巴,正好甩掉蝤蛑的两只大鳌,没有了大鳌的蝤蛑就成了待宰羔羊。这功夫,有点类似于电影《南拳王》中南拳王苦练而成的绝技“无敌旋风腿”,先引诱你使出360度“拆骨毒蛇转”,然后给你来个反720度大回转,顿使敌人脱臼失去战斗能力。但这些说法估计都是传说,没有真凭实据,没人亲眼目睹。倒是塘撞鱼吃糯陀蝤蛑(温州龙湾永嘉场对刚蜕壳蝤蠓的一种称呼)十有八九是真的。蝤蛑蜕壳都喜欢爬到水浅的地方,沿着水沟打出一个不是很深的洞,虽然自己方便了,但也方便了塘撞鱼乘机而入。所以运气好的话,把步踏放在洞口,然后在洞深处的上方一踩淤泥,便听到洞内“哄”的一声涌出一股大水,直奔步踏网底,提起步踏,便把“罪犯”和“受害人”一起抓获。当然,更多的结果是只见塘撞鱼,而蝤蛑呢,早已进了塘撞鱼的肚皮里,只剩下一堆空壳。在糯陀蝤蛑洞里捉到的塘撞鱼个头都很大,运气好的,还能一箭双雕,捉到两条。
塘撞鱼一般是红烧。因塘撞鱼个头小,离水又很快死掉,所以带回家的塘撞鱼只需稍微处理一下,摘掉内脏洗干净后马上烧掉。和塘撞鱼一同享受这个待遇的还有倒爬虾、虾姑、花篮等鱼杂。红烧鱼杂便是当晚的主打“配”(温州人对下饭菜的称呼),味道极其鲜美。
塘撞鱼属于平民菜,既没有他的淡水兄弟那样被做成“雪菜豆瓣汤”这样的名菜,也没有蝤蛑虎这样霸气的名称。但它对我们作用很大,它是解决我们一学期下饭菜的好东西。
每当塘撞鱼收获丰收时,母亲总会把其中大小适中的塘撞鱼挑出来,放到烧开的水中稍微汆一下,然后捞出晒干。开学后,每天早上拿出一把塘撞鱼干,倒进酱油,放锅中蒸熟后放在杯子里让我带到学校。那个时候我在海滨一中(现在的龙湾永兴中学)读初中,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所以中餐就在学校搭伙。学校饭堂很小,只提供蒸饭服务,饭盒、大米和饭菜都要自己携带。那个时候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大部分同学中饭都是米饭配咸菜,而我几乎天天带塘撞鱼干,确实让大家羡慕。
塘撞鱼干,真得让人很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