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巾曾经是我们年轻时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那时候,几乎人手一方手巾,擦汗,擦泪,拭手,洗脸,用到时从衣兜、裤兜中掏出,用完了又折成小方块再放进衣兜或裤兜。空闲时间好好清洗一下,又可重新使用。手巾还是很好的游戏道具,小时候做游戏,几条小手巾一连,就可蒙住眼睛玩捉迷藏游戏了。当然,还可以用手巾折叠出各种小动物、花卉图案。手巾虽小,却是我们的生活伴侣,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绿色环保。无怪乎古人感慨道:“权为手帕,休嫌轻微。”手巾也因此成了“礼物”的代称,有唐朝王建《宫词》为证:“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
沙村婆也有一方手巾。沙村婆是我的奶奶,我出生在江一村,沙村婆则住在沙村,我们全家直到我5岁时才搬到沙村和沙村婆住在一块。因此我一直习惯称呼奶奶为沙村婆。沙村婆的手巾很普通,比起我们的手巾,显得很朴素。沙村婆的手巾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比我们的手巾都要大。我们的手巾边长20多厘米,而沙村婆的手巾则有一尺方长。在我的印象中,沙村婆从没有用手巾擦汗、拭手,手巾仿佛一块收藏品被沙村婆保存着,洗的干干净净,折的平平整整。沙村婆平常习惯穿着旧时农村上了年纪妇女穿的服饰,腰以下系着一件黑色的粗单布做围裙,平时都是在这黑色的粗单布上擦擦手,或者撩起粗单布擦一下脸。沙村婆的手巾一直舍不得用,是应为它在沙村婆那里另有大用。而我们一直都盼望沙村婆的手巾又要派上大用场。
我们的期盼总是能够得到满足。沙村婆又带上了她那块大手巾。沙村婆去吃喜酒了,沙村婆只有去吃喜酒才会带上她那块视若珍宝的大手巾。
永嘉场喜酒一般都是在中午吃的,称为“正酒”。每次沙村婆去吃正酒,都是早早烧好了饭,然后满满地盛了一大碗,呼呼地吃着。在永嘉场,吃中饭又叫“吃日昼”,提前一两个小时吃,就叫“吃早日昼”。小时候,不懂事,每当看到沙村婆“呼呼呼”地吃着“早日昼”,不由奇怪地问道:“阿婆,你今天不是去吃酒吗?为啥还吃得这样饱?我们要是吃酒,昨晚就不吃了,妈妈老是说我们饿起来等呢!”沙村婆总是乐呵呵地笑着,把剩余的饭慢慢吃完,收拾好饭碗,带着她那视若珍宝的大手巾,赴宴而去。
沙村婆去吃的正酒,在永嘉场有个特别有个性的名称,叫做“八盘五”,说简单点,就是八个冷盘,五个热菜。但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一桌蕴含着永嘉场地域传统文化的酒席。
“八盘五”的八个冷盘,四内四外,井然有序。“四内”是两盘猪肉,一盘饵饼,一盘鹅肉,饵饼是由米粉、山粉等混合煎制而成。内四盘是固定的,居中成十字型摆放,“四外”即外四盘,以应时海鲜为主,一盘鳗鲞,一盘红虾,一盘蛏子或花蛤,一盘冻品,选用鲻鱼冻、目鱼冻或者口蓝冻。外四盘四角摆放,彰显了永嘉场以农耕为主,以赶海捉涂为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平常人家、平常时间难得有如此多的美味佳肴齐聚一堂。饵饼放在主人斟酒位一侧,鹅肉则放在尊位上横头,显示了对长者的尊敬。不管是内四盘还是外四盘,都是先摆在红色的高脚碗里的。在高脚碗里摆第一层是难度很大的技术活,对刀工、摆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先在碗里放一条棕笠叶,然后依次整齐摆放,摆好后反扣在盘子里,八个冷盘,形色香俱全,整整齐齐,不啻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要说吃,光是看看,就足以让人只掉口水。
“八盘五”是一桌让人无限神往的美味佳肴,尤其是小孩子,一听说吃“八盘五”,早已是垂涎三尺,望眼欲穿。“八盘五”的开吃很有讲究。主人先推饵饼到中央,盘不离桌,显示了以农为基,不离土地。开吃只能夹饵饼和自己这一侧的肉,因此,“八盘五”在小孩子当中还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叫“饵饼夹肉”。那肉,可是实实在在的本地猪,土生土长,饲养周期长,肉香,肉绵,肉醇,再加上那切的薄如纸片的刀工,自今想来,还是口舌留香,回味无穷。
但是,永嘉场的美味佳肴“八盘五”,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尤其是小孩子。
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不高,一般人家能够摆上几桌“八盘五”已是相当不错,因此,那个时候请客叫客,坐桌吃酒,不会像现在,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全部叫到,然后全家上阵,襁褓里的小孩也有一席之地。那个时代,一般一家只派个代表。
“八盘五”的规矩也很多,条条框框,一条一条又一条,一般只有大人才有资格坐上去。比如,“八盘八”的坐位就非常讲究。首先必须是四方桌,如果是八仙桌更佳,四方八人,两两一起。主人和陪人一起,主人位也就是斟酒位;按逆时针,依次是酒龙头和头位,尊者位,二位和三位,显示了永嘉场是一个崇尚礼仪、敬重长者、礼客好客的文化之乡。斟酒位正对面的位置便是尊者位,正对着大门,称为“上横头”,一般是由德高望重、辈分大的人坐的;斟酒位的右侧,紧挨着便是“酒龙头”,一听名字就知道,今天一桌喝酒气氛咋样,这个酒龙头至关重要;和酒龙头挨着的位置便是一桌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叫“头位”。如果是结婚酒,这个位置就是新娘的最大兄弟坐,称为“头桌头位”,结婚那天,“头桌头位”未落座,其他人是不好落座的,“头桌头位”未动筷子,其他人是不好先动筷子的。因此,吃“八盘五”,主人位、酒龙头、头位、二位、尊位,所有的席位都仿佛是大人们为自己设计似的,一般的小孩子,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干瞪眼,流口水了。
但别看“八盘五”规矩多,其实,“八盘五”很通情达理,绝不是死板、不懂变通的老学究。永嘉场的“八盘五”就有一条不成文的特殊规定:可以外带回家,但是只能按规矩来,吃不能带,带不能吃。于是,永强“八盘五”酒席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现了:酒桌上的大人,纷纷打开随身携带的手巾,平铺在桌上,从“饵饼夹肉”开始,用筷子夹一下菜肴,放到手巾里面,便放下筷子,静等着下一夹开始。偶尔有自家的小孩跑到身边,便会夹给他一口,当然,这一轮就不能再往手巾里夹东西了。自始至终,坐在酒席上的大人就没有人往自己的嘴巴夹一口肉,所有的菜肴都是一夹一夹地夹到了手巾里。沙村婆也不例外。
“八盘五”规矩多,自然吃饭的时间也较长。待到把八个冷盘里的菜肴夹完,也已快到了日薄西山之际。大人们把手巾四角一扎,便拎着装满美味佳肴的手巾包急匆匆地赶回家。村口的小路上早已站着一帮翘首以待的小孩子,沙村婆那略显佝偻的身影一出现,便迫不及待地向前奔跑而去。
而沙村婆,乐呵呵地提着她那包着美味佳肴的手巾包,轻轻地放在桌子上,一边不忘招呼大家:快来吃快来吃。她自己,则端着一大碗上午烧好、刚刚加热的番薯粥,慈祥地看着一大群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儿孙们,津津有味地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