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韩杰的头像

张韩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5
分享

到寺前街逛街

寺前街是我的家乡温州永嘉场的一条著名老街,因位于乾元寺前而得名。街不长也不宽,从南头的南头湾到北头的北头桥,全长不出400米,宽不出2米。

寺前街是永嘉场曾经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的商业“大街”。曾经的寺前街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街上行人如织,永嘉场人亲昵地称呼其为“财街”,其意不言而喻:“发财之街”。更因永嘉场方言“财”“贼”谐音,很多人干脆把它称呼为“贼街”。

不管寺前街是“财街”发财之街,还是“贼街”有贼之街,小时候对我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寺前街就是一条很热闹很热闹的街,这里有吃的,有玩的,有好多让人垂涎三尺的文具,还经常有最新出版的连环画,对于天性爱热闹的小孩子来说,仅这一点就足够了。因此,一有闲余时间,到寺前街逛街便成了我们心目中第一大事。当然,古今中外,凡要逛街,兜里多多少少要有一点钱,这是一个通例,是不可磨灭的逛街真理。所以,口袋里一旦有了几个零花钱,便会情不自禁地拔腿就走,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

那时候,我家住在海滨沙村,到寺前街有四五公里的路程,需要行走个把小时。道路是一条狭窄的石头路,两侧都是田地。到了沧河这里,便是一个大盘回,进入沧头下。这里是永嘉场俚语“沧头下的老老娘,只讲铜钱”的源发地,寺前街的商业气息之浓,由此可见一斑。在这里走一个直角,便到了寺前街的南头--南头湾。

逛街就从南头湾开始。从南头湾到北头桥,先在街上走一个来回,瞄一下今天的寺前街有什么值得驻足、值得眷顾、值得留恋的地方。

永中供销社便是第一个重点光顾的地方。永中供销社是寺前街最大的一家门店,更是一家综合性国营商店,这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是最大的金字招牌。店面坐西朝东,很大。经营商品有南货、布料、日常生活用品,还有深深吸引我们的文具、连环画、体育用品。体育用品有篮球、小皮球、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这里曾经出售过红双喜牌乒乓球拍,这可是当年最时髦、档次最高的乒乓球拍,也是当年永嘉场孩子最梦寐以求但又可望不可及的体育用品。文具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笔,尺子,墨水,铅笔盒。最吸引人的就是铅笔盒了,当然不是那种铁皮子铅笔盒,打开盖子就是一个空肚子,而是外壳软而富于弹性、上画漂亮图案、开闭用磁铁、里面设置各种功能的最新款式铅笔盒。但这些都是比较豪华的奢侈品,凭着逛街时的那么几个钢镚儿,也只能站在柜台旁边羡慕羡慕、流流口水。想买?那就需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然后作为奖励,由爸爸妈妈亲自带队,专程来购买。到永中供销社,最主要的还是看看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我们都习惯性称呼为“耐尔书”。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有没有新到的,手中钱够,抓紧购买。

连环画虽然便宜,但对我们来说也不是轻易买得起的。手里如果只有几分钱,那就退而求其次,去小人书摊租书看。那时候寺前街有专门的小人书摊,南头湾这里有两家,北头桥那边也有一家。印象中南头湾的一家生意特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店不大,但这里的小人书数量多,且新版的小人书能够很快地出现在店里,很受我们欢迎。店面也是坐西朝东,依稀记得店主人是个腿部有点残疾的中年人。小人书依墙一本本整齐排放,地面则是一排小椅子小凳子。看1本小人书,厚一点的要2分钱,薄一点的是1分钱。掂量一下手中的钢镚儿,得计算一下看几本合适。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手中的钢镚儿效率,我们一般都是两个以上去看小人书,这样就可趁摊主不注意之际偷偷调换一下,这是以快制快;或者以慢制慢,自己看一页,等别人偷偷乜着看了这一页再行下翻。

在永嘉场方言中,吃和看读音相同,无怪乎这“吃吃看看,看看吃吃”彼此难舍难分,就如看电影吃零食一样,颇有一家子的味道。小时候看连环画,也是如此,不边看边吃,不达到目爽、口爽境界仿佛就难以心悦诚服。寺前街美食很多,最让我们眼馋、嘴馋的莫过于酱菜头和棠梨了。酱菜头是由菜头制成,跟今天市场上的腌制菜头差不多,呈黄色,味道比起腌制菜头可口多了,带有丝丝甜味。卖酱菜头的很会做生意,知道客户在哪里,所以经常把担子跳到小人书摊旁边。他也熟谙这些小顾客的心理和购买能力,知道一整条酱菜头肯定没人舍得购买,就把酱菜头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每小段一寸多厚,虽然小了点,但胜在价格实惠,一两分钱就能解决,很受欢迎。棠梨又叫杜梨,似梨非梨,个小,一般只有大汤圆那么大。棠梨生吃有很重的涩味,但煮熟后再加糖吃起来却是别有风味,更兼价格便宜,买三五个棠梨,吃吃舔舔,吮吮品品,也是不错的享受。也许是小时候留下的美好记忆,每当偶尔发现有棠梨出卖,总是忍不住买它几个,独自一人仔细品味一下儿时的记忆,总觉得口留余香,津津有味。

寺前街好吃的东西很多,酱菜头和棠梨只不过是我们的零食。寺前街还有一家著名的餐饮店,名字叫“十八踏”。餐饮店我们习惯称呼为“菜馆店”,这是一个高档、高享受的地方,不是每家每户、想去就能去的地方,更多的时候,只能在店外闻闻菜香,喵喵在里面似乎正要大快朵颐的食客。在我的记忆中,我去过一次“十八踏”,起因是爷爷一直向我们吹嘘永嘉场的“三鲜汤”。爷爷口才好,每一次都把幼小的我听得口水直流,联想浮篇。终于有一次,爷爷圆了我的“三鲜梦”,带着大哥和我直奔“十八踏”,在一张小四方桌前坐定,爷爷大手一挥,点了店里的招牌菜“三鲜汤”,当然,也就点了一个菜,但价格已经高的吓人,5元。这是我第一次下馆子,也是第一次吃如此豪华奢侈的大餐。好在“三鲜汤”味道实在鲜美,而且盘子足够大,分量十足,所以吃得啧啧有声,心满意足。遗憾的是“三鲜汤”里面具体是什么食材,已经非常模糊了,只知道我们扎扎实实、自自觉觉地践行了一次光盘行动。

到寺前街,吃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购物。对我们这些住的比较远的家庭来说,年前的购置年货便是到寺前街最隆重的一次采购活动。每当此时此刻,从老家到寺前街的石头路上到处都是采购年货的人群,一批批,一批批,或挑着担子,或抬着箩筐,或提着篮子,说说笑笑,兴高采烈地奔赴寺前街,然后兵分几路,按照事前分工,分头添置应需用品。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可谓盘满钵满,总是能乘兴而来,乘兴而归。大人们一高兴,还会慷概地给我们购买一些额外的东西,像鞭炮之外的百花花炮,这可绝对是只有过年时才会供应的奢侈品、时髦货;像平时看着眼馋的高档铅笔盒也可乘机提一下稍嫌过分的要求。

寺前街,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一年四季,总是能不断为我们提供需要的物品,解决我们的不时之需。依稀还记得,那是一个雨雪交加的下午,天气非常的寒冷。我发着高烧,躺在床上,父亲问我想吃什么。迷迷糊糊中的我想到了苹果,想到了苹果的香甜可口,就对父亲说:“苹果”。父亲二话未说,就冒着雨雪直奔寺前街,在那里,他买到了两个苹果。在今天也许两个苹果根本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在那时候,苹果是非常珍稀的水果,更何况是在雨雪交加的日子。在我的心里,这两个苹果,其珍稀程度,丝毫不弱于上甘岭上的那两个苹果。谢谢父亲!谢谢寺前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