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温州永嘉场,素来是一处以海鲜特产著称的宝地。对于这块风水宝地的海鲜,大多数人如数家珍:蝤蛑,跳鱼,永强三蒜,等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谁要是说我不认识这是跳鱼,这是水鱼,这是鲻鱼,这是子梅鱼,肯定会贻笑大方,干出把人牙齿都笑得掉下去的“不道德”之事。
但大千世界,海鲜众多,还真的有一些海鲜,藏在深闺,犹抱琵琶,就连我们这些自幼就生长在海边的人也一下子有点懵:这是啥海鲜?
还记得10多年前吧,我闲逛本地海鲜市场,惊见有一篮海鲜出售,肉体细小,肉色带绿,其形稍弯,粗细均匀,状如翡翠,色如碧玉,密密麻麻,齐聚一篮,让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好货”。然实在不知此乃何方神圣。遂虚心请教,卖菜大妈一脸自豪:扁雷肉,全菜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我顿时惊掉大牙:这就是扁雷肉?这就是我们童年时代赶海时视若敝屣的扁雷之肉?
扁雷,这是一种小型薄壳的扁海螺,学名矮拟帽贝。一听名字就知道,这玩意是个典型的矮矬子,还扁的像个帽子似的,其壳顶突起,形似斗笠。扁雷不但扁,还特小,大拇指甲那么大。小时候,我们在赶海的时候,大沙滩上就生活着数不清的扁雷。我家乡的大沙滩表面大部呈波浪状,在其凹槽处是一层浅浅的清水,深不足半寸。就在这浅浅的一点清水之中,一排排,一排排,生活着密密麻麻的扁雷。扁雷虽然遍地可见,俯拾皆是,但在我们的赶海捉涂概念中,从来没有把扁雷当成一盘菜,从来没有把扁雷放进鱼篓带回家,自然也就难以认识扁雷肉的“庐山真面目”,以致我几十年后才知道扁雷肉是个啥样子。
好奇心之下,便寻思买一点扁雷肉尝尝鲜。询问价格,顿时惊掉大牙:65元一斤。买菜大妈见我如此反应,稍带不满:这扁雷肉是贝壳类海鲜中取肉最麻烦的螺,需要先把扁雷煮熟,然后把壳敲碎,再放在筛子里把壳筛干净。光这一道程序就不知要消耗多少时间和体力。再说现在滩涂上的扁雷是越来越少了,整个菜场也就我们一个摊位有的出售,不信,你去别处找找看?
听完卖菜大妈之话,赶紧买下一斤扁雷肉,虚心地向大妈请教扁雷肉的有关情况。
卖菜大妈就来自我的老家沙村的隔壁村--蟾钟村。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因有蟾鸣,鸣声如钟”而得名。
我的家乡永嘉场虽然以赶海著称,村村都以赶海捉涂为主要副业。但不是每个村都干着相同的赶海活计,而是一村一品,各有特色,各有绝招。比如我的老家沙村就是以掘斓胡而著称,“沙村人掘斓胡”是我老家的金字招牌,在永嘉场可谓家喻户晓。此外还有水潭村捉岩头、宁村张虾沪、五甲拔鲻鱼、八甲捉沙蟹等。而我的邻村蟾钟的一大绝招就是捡扁雷。聪明细心的蟾钟人本着“人无我有”的创新精神,在广袤的滩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捉涂技艺。
在蟾钟村,传统的捡扁雷副业有专业和业余两种,也就是以捡扁雷为主要活计和偶尔或者顺便捡一下两种。业余的捡扁雷就是用泥糍兜之类的小网具,沿着沙滩凹槽捕捉扁雷,一般数量不多,多为家庭自己享用。专业的则是使用一种方形的较大网具,下端为铁器等沉重的物品,紧贴地面。系上粗长的绳子,人在前面拉,网具沿着沙滩一路拖过来,乘势把扁雷刮进网具。可惜,这种网具我从来没有见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蟾钟村的这种传统副业、传统技艺也和其他村的赶海技艺一样,渐渐地萎缩,已经鲜有人问津了。
卖菜大妈热情地向我传授了烧扁雷肉的技巧。烧扁雷肉,最好用韭菜。韭菜又叫九阳草,是民间广为推崇的壮阳之物。扁雷肉据说也颇具滋阴壮阳补肾之功效。韭菜烧扁雷肉可谓是强强联合,阳阳双补。烧扁雷肉,秘诀是不加水用啤酒,油加热倒进扁雷肉后直接倒入啤酒,加韭菜,烧开即可装盘。烹饪时间切忌过长,不然肉身就会缩小,肉质就会变老,口感就会变差,就有一股涩感和渣味。
回到家,依法炮制,虽然未能完全达到卖菜大妈所说的种种要求,但一大盘韭菜烧扁雷肉已经闪亮登场。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一夹送进口,顿觉一股鲜美汤汁充斥舌喉,直透心脾;肉质细嫩,但又觉得比之一般螺肉更添韧性,更有嚼劲,口感极好。忍不住一口囫囵吞下,顿觉用筷子夹肉实在数量嫌少,甚不过瘾,遂操起调羹,一羹一羹地大快朵颐。顷刻之间已是大盘见底,这才惊觉,碗里粒米未进。
从此后我就迷上了扁雷肉。只可惜菜场上的扁雷肉实在太少,都只是偶尔一露峥嵘,大部分时间都是难见踪影。致于酒店,也只是在老家的农家乐酒店中才会有少量供应,而市区的酒店,我是至今未见。我也曾多次上网搜寻,发现关于矮拟帽贝的介绍少之又少,基本还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致于描述、宣传矮拟帽贝的诗词文章、传说故事更是见所未见了。
还记得那一次,同学家吃饭。我特地跑了永嘉场老家两家农贸市场,购买了最有特色、最为罕见的永嘉场扁雷肉,顿时,全桌人都变成了好奇宝宝,纷纷询问此乃何方神圣。
扁雷肉,藏在深闺几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