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也许今天的孩子不以为然。吃,对他们来说,已经难以构成太大的诱惑。但在我们的童年,吃,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吃,就是我们的精彩世界。为了吃,为了一粒糖,为了一颗枣,经常“铤而走险”偷吃东西,做出许多让大人笑骂、让亲朋笑谈、让大家笑传的糗事。
中国人崇尚礼仪,走亲访友,习惯带一点礼物。现在的礼物,包装精致,质地上乘甚至豪奢。但在我们小时候,习惯带一个包儿。包儿主要有纸蓬包,这是一种由纸蓬扎成的包儿。纸蓬是一种表面很粗糙的草纸,但纸蓬质地很硬朗,所以很适宜捆扎成包儿。由纸蓬捆扎而成的纸蓬包,下宽上窄,成长梯形状。纸蓬包为土黄色,人们习惯在上端放一小张红纸,以讨取吉利。纸蓬包扎好后,就用细麻绳呈十字形捆扎,上端留出手提段,就可用手拎着走亲访友,送礼拜年了。
在纸蓬包后还出现了用纸板做成的纸板盒,大小和纸蓬包差不多,呈长方形,厚度稍微低点,高约5厘米左右。纸板包是那个时代最为时髦的包儿了,每个纸板盒的顶端都张贴着一张很漂亮的“耐儿纸”(我们小时候对印着图画的纸的一种俗称),记忆最深的都是京剧革命样板戏中的图画,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红灯记》李玉和的光辉形象。
不管是纸蓬包还是纸板包,里面都装着好吃的东西:红枣、北枣、柿饼、桂圆等等,每一样都对我们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力。但这些礼包都是走亲访友、人情来往的东西,收到东家的红包,转手就会送给西家。想要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吃到盒子里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偷吃呗。趁着大人还没有将东西送出去之前,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在纸蓬包的角部用手指抠出一个小窟窿,然后夹出。当然,“盗亦有道”,我们也奉行“有利有节”原则,每个盒子里都稍微偷一点,事后赶紧恢复原状。当然破绽甚多。纸蓬包还好,稍微糊弄几下,多多少少跟原状差不多。纸板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为纸板包不像纸蓬包那样是捆扎而成,而是用浆糊黏贴而成的,角部撕开后,基本不能恢复原状了。
不管是纸蓬包还是纸板包,只要破坏的不是很厉害,照样还能作为礼物。估计那个时代“偷吃成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所以大人们都心知肚明,谁也不说,有礼照收,有收照送。直到哪一天哪一家大人觉得礼包轻得实在不成样子,才打开一看,包里的东西早已十不剩三了。
包儿里所有的食品中,我最喜欢吃的就算北枣。北枣是温州人对黑枣的称呼,味道类似于蜜饯,特别好吃。又因北枣形稍狭小,比起桂圆、柿饼,更容易从纸蓬包里抠出来,所以装有北枣的纸蓬包就成了我们最喜欢光顾的包儿。
北枣好吃,黄酒浸泡后的北枣更好吃。
小时候,爸爸妈妈习惯买点北枣浸酒,把北枣倒进装满黄酒的瓮里,把盖子一扎紧就放到角落里。北枣浸酒可谓是一种简易版的“麦麦酒”,套用今天的一句广告语,就是“有营养,味道好”。那酒瓮里时不时飘来的淡淡酒香,让人禁不住心旌摇曳;一想倒酒里漂浮的北枣,就更让人心驰神往。忍不住悄悄走向角落,忍不住偷偷解开捆扎的麻绳,忍不住捞起一个浸泡的圆鼓鼓的北枣,也不管北枣是否完全浸泡入味,直接放倒嘴里大快朵颐。开始的时候偷偷吃个一两个,第二次就是三四个,越吃越有味道,终于在第N次的时候,再也难以收拾,一个一个又一个,两个三个四五个,也不知道吃了多少个,只知道在酒瓮里找北枣越来越困难。此时此刻,已觉醉意朦胧,两眼困乏,也不管瓮盖是否盖好系紧,直接就靠在酒瓮上呼呼大睡。
直到被父亲母亲叫醒,才知道已是夜晚,我在大人的眼皮底下整整消失了七八个小时。估计这段时间“鸡飞狗跳”是免不了了,只有我在做着美梦,梦中的我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北枣。
偷吃北枣,虽然成了糗事,但童年最大糗事还是偷糖吃。
爱吃糖是儿童的天性。那个时候,我的家乡盛产糖蔗,制糖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每个村都有一个制糖厂。制糖厂外堆放着成堆成堆的糖蔗。糖蔗好吃,但想吃到糖蔗,风险很大。糖蔗叶很锋利,稍有不慎,就会划破小手,在寒冷的冬天,可谓痛彻心扉。但为了吃到糖蔗,大家也是豁出去了。几个小孩子齐心协力,乘看守的大人不注意,迅速用力从成捆的糖蔗中抽出一根,然后忍着痛,迅速逃离,躲到一个小角落里大肆分赃。
偷吃了糖蔗就偷糖油吃。每个制糖厂都设有熬油锅台,一个锅膛,上面十多个大铁锅分两排一字型排开。糖蔗经压榨机压榨后,糖蔗汁分别流进大铁锅里,经高温熬制后变成黏稠的糖油。糖油糖香浓郁扑鼻,糖体晶莹透亮,品之甘甜如蜜。为了偷糖油吃,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费尽心思。糖油温度奇高,我们就用番薯枣乘人不注意之际偷偷地使劲地蘸一下糖油;有时候实在没有称手的工具,只好“与虎谋皮”,操起糖蔗叶直接蘸糖油吃,后果可想而知,嘴巴经常伤痕累累,烫伤的,划破的,比比皆是。但为了吃到心仪的糖油,一切付出都值了。
制糖毕竟有一个时间,更多的时间则是直接在家偷糖吃。红糖在今天就是普普通通的调味品,但那时候,对我们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大。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是以糖为菜,直接用红糖拌饭、拌粥吃。在红糖中,经常伴有许多晶体状红糖,这些都是没有完全加工过的,所以还保留了一丝糖油的滋味,特别受欢迎。
爸爸妈妈们不允许我们多吃糖,主要原因还在于怕糖吃多了容易烂牙齿。但为了吃糖,我们也顾不上风险到底有多大,经常一发不可收拾地偷吃,结果可想而知。于是,到处都是一片哀嚎声。“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关键是这牙痛不是痛一次,不是痛一会儿,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消炎药止痛药,唯一的办法就是哭。痛哭流涕,嚎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声嘶力竭,哭得浑身乏力,哭到最后昏昏欲睡。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没有痛定思痛,而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哎,这童年的糗事,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