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坦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今天,已经鲜有晒谷坦的影子,但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几乎村村都有一个晒谷坦。晒谷坦是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缺它不可。
我的家乡沙村,其实是由4个村组成,最北的是沙北,当时叫永一,也叫六村,往南依次是沙中(五村)、建新(四村)、沙南(三村)。改革开放前都是叫生产大队,依次是永一大队、沙中大队、建新大队和沙南大队,每个大队又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我家是建新大队第四生产小队。
当时永嘉强有上路下路之分,东为下,下横路是永嘉强下路的主要南北交通要道,南起天河公社,北到瓯江口的蓝田,蜿蜒十多公里,基本上都是由石条铺成,宽窄不一。我的老家沙村这一段有两米宽左右。下横路既是出行的必经之路,也是下路人生产、生活布局的中轴线。像沙村,生活集聚区基本是在下横路西侧,生产区域基本在东侧。晒谷坦就成带状分布在下横路两侧。永一、沙中的晒谷坦在下横路西侧,建新和沙南的晒谷坦则在东侧。
晒谷坦的面积很大,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稻谷成熟季节用来暴晒稻谷。因此,晒谷坦都选址在空旷无挡的向阳处,大都成方形。由于当时的水田、旱田大都是在村落的东边,因此整个晒谷坦的布局是:它的西边或北边是农具和仓库房,农具和仓库房是一层的矮房子,成一字型排开,用来放置各色各样的农具以及临时放置未暴晒或未暴晒透的稻谷。每当暴雨来临,农具房就成了临时避难场所,使得庄稼人和它们的辛勤汗水免遭雨水肆虐之苦。
在晒谷坦的东边或南边基本上有一条河流。旧时的永嘉场,塘河水系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不仅使永嘉场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也使永嘉场有了良好的水运便利。因为农田离村落较远,所以几乎村村都有船只,而且基本都用上了水泥船。农忙季节,人们日出而耕,借助船只,带着工具,可以更轻松更快捷地从事农业劳动。丰收季节,可以将收割的谷物,直接放到船里运送回到晒谷坦,避免了挑担之苦,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因此晒谷坦的河边都建有许多埠头,方便船只停靠装卸。这些埠头还是农村妇女洗衣的好场所,农活归来的村民的理想清洗点。无论是做好田间作业的村民,还是赶海回来的人们,都要在这里好好洗刷一下,兴趣所致,干脆脱掉外衣,痛痛快快地下河游个泳,玩几下水战。
关于河埠头,我们童年时还流传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传说,据说每当月圆之际,河里的甲鱼都要从河埠头上岸产卵。一次一个村民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不胜酒力,终于在河埠头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在他身边大大小小趴着18只醉酒甲鱼。每当听到这里,心里总有一种想喝一回醉酒的冲动,然后在河埠头潇潇洒洒睡一觉,再带回几只超大型号的甲鱼回家大快朵颐。
晒谷坦的地面都是用水泥浇制的。那个时候条件差,制造工艺落后简陋,晒谷坦的建设是很粗糙的,没有夯实地基,基本上是直接在地面上浇筑水泥,然后用木制的拍子拍平。这种专门用来拍水泥的拍子制作很简单,取一段较厚重的木头,长方形,长宽比例约5比1,底端挫平,取竹子削成长两米多、宽大约5厘米的竹片,两到三片捆扎在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制作成一个很有弹性的拍子,然后在浇筑水泥的地面上不断拍打,压实压平。因为竹子有弹性,所以反震较小,也比较省力。别看工艺粗糙,水泥地容易破裂,但这种晒谷坦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了。我家老房子共有4间,门前的道坦就是这样浇制的,每当农忙季节,想来晒谷的邻居都需要提前预约。
晒谷坦,晒谷坦,顾名思义,晒谷坦的主要功能当然就是晒谷。晒好谷物,晒焦谷物,这是保证一年衣食无忧的首要条件。同其他农事一样,晒谷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作。夏日炎炎,酷日当空,整个晒谷坦散发着让人难以忍受的高温闷热。农家人既要在如此天气下一遍遍地翻晒谷物,又要在毫无遮挡的晒谷坦上盯着谷物,一遍遍地驱赶着乘机过来捣乱的鸟雀。百忙之中,眼睛还要时不时地瞄一下西边的大罗山。晒谷,最怕的就是雷阵雨突然侵袭。这种在夏季经常出现的强对流雨,我们称之为“潒雨”。“潒雨”喜欢突然袭击,速度奇快。西边的大罗山顶刚冒出一朵黑云,转眼之间就是一片乌黑浓云,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顿时天昏地暗,此时电闪雷鸣,豆大的雨滴像鞭子般地抽打过来。稍有松懈怠慢,今年的收成就要遭殃。因此,晒谷人丝毫不敢懈怠,寸步难离晒谷坦,只能默默地忍受,时不时喝上几口早已被烈日蒸烫了的茶水。
除了晒谷,晒谷坦还承担晒渔网的功能。永嘉场是一个鱼米之乡,除了农耕,出海下河捕鱼也是谋生的主要出路。当时,从事捕鱼的渔网主要是由苎麻编织而成的。苎麻网很容易变质发霉,因此需要经常翻晒,才能延长使用寿命。由于网具较大,打鱼归来后,村民都要把渔网拖到晒谷坦,清理网上的杂物,边晒边修补割破的渔网。
晒谷坦也是囤积、分配蔬菜水果的场地。永嘉场物产丰富,我的家乡沙村除了主产粮食大米外,在临近海边滩涂处还有大面积的荡园,荡园泥土富含磷钾,极其适合种植瓜果蔬菜。当时主要种植的蔬菜水果就是西红柿和白菊瓜。白菊瓜我们习惯称甜瓜,而西瓜则是五溪沙的名特产。初夏,正是西红柿和白菊瓜成熟季节。每当夜晚来临,阵阵凉风轻袭,晒谷坦灯火明亮,人声鼎沸。西红柿,红的似火,娇艳欲滴;白菊瓜,洁白透亮,白中乏黄,散发出一股熟透了的清香,诱人垂涎。一担担,一箩箩,堆积如山,满目皆是。晒谷坦上,一派丰收的景象,端的是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晒谷坦带给大家最大的快乐,那就是--晒谷坦是一座天然的露天影院,是最受那个时代人们欢迎的娱乐项目--看露天电影的理想场所。在晒谷坦边缘位置先用两根又粗又长的竹竿入地插好,竹竿顶端用一根竹竿两端撑住,然后用绳子把银幕拉上去并平整展开、固定在架子上,再在银幕下安装好高音喇叭。然后搬来若干张书桌搭建放映台,底座3、4张,上面再放置1、2张桌子,用来安放放映机。一个简易的露天电影院就形成了。此时此刻,某某村放映露天电影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下横路上已是人流如注,人声鼎沸。人们或携子带女、三五成群,或孤身一人、独自穿梭;或空手插兜、悠闲自得,或双手抱凳单手拿椅;或高谈阔论、神情激昂,或两目炯炯默默无语,都卯足了劲突突突奔向晒谷坦。晒谷坦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晒谷坦也是小孩玩耍的理想场地,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跑,尽情地玩,尽情地欢笑,尽情地欢叫。一些在屋前房后无法尽情玩耍的大型游戏都可以在晒谷坦进行。记得我们在晒谷坦玩得最多的游戏是一款叫“拔军旗”的对抗性游戏。双方人数众多,你攻我守,你守我攻,直到一方深入对方敌后,把对方的军旗拔掉取胜为止。每一次都玩得满头大汗,汗流浃背,口渴难忍方才作罢。每当漆黑的夜晚,我们还要在晒谷坦一带玩大型的捉迷藏游戏“埋寻”。这是一款考验胆子的游戏,河岸边、水草丛中,只要胆子够大、不怕虫蛇,就可以成为游戏的胜利者。
但突然在一年,我们的游戏戛然而止。那是因为村民在翻晒渔网时,不料突然从渔网中蹦出一条海蛇,在晒谷坦上三滚两滚,居然就滚到了河里。海蛇,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但在那时,却是稀奇之物。于是,关于海蛇的种种神奇传说在村民中,尤其在我们这些尚为成年的小孩当中,广为流传。海蛇一下子成了一条神通广大,能大能小,威力奇大的神奇动物。据说,要是被海蛇的刺刺一下,人就会马上一命呜呼;据说,海蛇能一口把船只咬出个大洞来;据说,海蛇已经在永嘉场所有的河道出没闪现过;据说,某载客船只在行驶时,后面河面上忽然出现一个弓形的东西,原来是海蛇在追赶船只……于是晒谷坦的周边河道再也无人光临,平时热闹的河埠头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也不知过了多少多少时间,海蛇风波才渐渐平息了下来。村里的晒谷坦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只可惜,晒谷坦的好景似乎也不再长远,若干年以后,村里的晒谷坦也渐渐消亡,在曾经的晒谷坦位置上,早已覆盖了成片的建筑,再也难以找到当年的晒谷坦影子。
童年的晒谷坦消失了。童年的晒谷坦真的让人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