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温州永嘉场,背靠大罗山,面向浩瀚的东海,在她的北边,八百里瓯江蜿蜒而下。永嘉场得天地之利,承山水所馈,更兼历代先民勤劳耕作,从而把永嘉场打造成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并孕育出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永嘉场文化。这种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立足永嘉场,敢为天下先。流传在永嘉场的征婚广告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征婚广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被认为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强有力挑战。刊登世界上第一则征婚广告的一位英国女郎因此被英国法院判处劳教;新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广告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但其实,在永嘉场,大大小小的征婚广告早已有之。永嘉场的这些征婚广告,虽没有诸如纸媒之类广而告之,但却在民间,在人们的口头广为流传。著名的征婚广告语有:
囡儿嫁沙村,斓蝴烧起成青樽
永嘉场沙村,位于今海滨街道,包括沙北、沙中、建新、沙南4个村。沙村,意为“居于沙背上的一个村庄”。远古之时,沙村为海涂上的沙丘之地,呈带状,南北走向,长千余米,宽200多米。沙村,掘沙可凿井取水,锄耕可取沙河之源,渔樵可至东海之滨,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谷仓之地。在长期的捉涂生活中,沙村人形成了一门捉涂绝活”——掘斓蝴,并因此名声大振,风靡永嘉场。人们一提起“沙村人踏斓蝴”,无不立马竖起大拇指。
沙村人口中的斓蝴是弹涂鱼中的一种,在永嘉场又叫“口蓝”。不同于大弹涂鱼(永嘉场习惯称呼为“花篮”),口蓝生性恬静,不喜跳跃,嘴巴特大,“口蓝”也因此得名。口蓝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素有“水中人参”一称。“梅菜口蓝”更是永嘉场的特色招牌菜,一直以来为众多食客饕餮所津津乐道、趋之若鹜。
囡儿嫁给后畔方,鲻鱼条儿当天光
后畔方是今永兴街道小塘村的古称。旧时永嘉场上塘河下有大小两海塘,故名。又因为小塘村位于永嘉场塘路以下,永嘉场习惯称东边为下,西边为上,故名小塘下。
旧时,小塘下人非常擅长滩涂浅水合鱼作业。据说,这项作业在小塘下村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每当春秋之时、潮涨之际,小塘下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为一队,手持渔具,合力驱赶潮头之鱼,至鱼儿全部落网。
鲻鱼属于鲻形目鲻科,是一种广温、广盐性鱼类,可在海水、咸淡水甚至淡水中生活。鲻鱼肉质丰厚,味鲜美,营养丰富,无细骨,鱼肉香醇而不腻,鱼肉细腻如豆腐。鲻鱼身体稍显圆形,望上去就如一“长条”,故永嘉场人习惯称呼为“鲻鱼条儿”。鲻鱼性喜跳跃,尤喜在涨潮之际于潮头翻滚跳跃,正好成了合鱼的主要对象。小塘下人合鱼捕获甚丰,其中抓获最多的海鲜就数鲻鱼条儿。把鲻鱼条儿当“天光”(温州俗语,“早餐”的意思)也就见怪不怪了。
囡儿嫁水潭,白鲞呈呈盘
水潭村位于今永兴街道。过去,该村地属水网平原,地势较低,被上横河、水潭河团团围住,故名“水团”,后才易名“水潭”。
水潭村世代以捕鱼为主业,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村。洞头的北策岛就是水潭村渔民从事渔业生产与生活的基地。在永嘉场,这一带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下山”。每当捕捞丰收之际,大量的海鲜需要及时处理,以免糟蹋浪费,晒鲞作业应运而生。鱼鲞是指剖开晾干的鱼干儿。鱼鲞有几种晒法,一种是在竹器或渔网上晒,另一种是用绳子扎住鱼鲞尾部,吊在支架上晒。水潭人的鲞,有黄鱼鲞、鮸鱼鲞、带鱼鲞、鲳鱼鲞等,可谓应有尽有,品种丰富。晒鲞不仅减少了浪费,做到了物尽其用,更应为鱼鲞晒制好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晒制的鱼鲞风味独特,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下饭神器、佐酒佳肴,因此,经常拿来“呈呈盘”。
囡儿嫁蟾钟,甜瓜垒土塞裤裆
海滨街道蟾钟村,以前称为永前,新中国成立后以序数名,称一村、二村。而北向与其紧邻的沙村4个村沙南、建新、沙中、沙北分别为三村、四村、五村和六村。相传该村古有池塘,其内蟾鸣似钟,故村名为蟾钟。
蟾钟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因该村田园土地系滨海滩涂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兼带咸味,更兼气候温暖、日照长,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土壤呈碱性,非常适合种植甜瓜、西红柿等瓜果。因此种植甜瓜就成了蟾钟村民的重要副业。
甜瓜又称香瓜、哈密瓜等,是葫芦科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蟾钟等地种植的甜瓜个大色白,汁多肉脆,香甜如蜜,不但质量上乘,而且数量众多,让你一次吃个爽。故有“囡儿嫁蟾钟,甜瓜真吃爽”一说。当然,“吃不了”,那就“甜瓜垒土塞裤裆”,“兜着走”。
囡儿嫁到下垟街,番薯枣儿配配落花生
下垟街系旧永嘉场东部大道——下垟路的一部分,故名。下垟街全长约2500米,从现在的沙园村至小塘村,贯穿龙湾区永兴街道南北,中段为原永兴堡的南北大街,沿街东西两侧,商店密集,市场繁荣,交通便利,并留有不少人文古迹。
下垟街因基本位于永兴街道辖区,故习惯成为永兴街道的俗称。这里最著名的人文景观就是明代兴建的永兴堡。永兴堡全称“中界山巡检司防堡”,清乾隆《温州府志》作永嘉堡,俗称下垟街老城,与永昌堡同期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永兴堡是一座由民间筹资修建的城堡,是永嘉场民间抗倭力量发挥极致的有力佐证。
番薯枣儿就是红薯的加工产品。过去,由于下垟街各村土地系滨海滩涂冲积而成,地势平旷土地肥沃兼带沙碱咸性,下垟街村民因地制宜,广泛种植红薯和花生等作物。红薯和花生也就成了下垟街的代表性农产品。“番薯枣儿配落花生”,真的是别具风情,独具风格。
囡儿嫁上璜,豆腐搨起两面黄
上璜为今龙湾区永中街道寺西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大致位于今龙湾万达广场东侧。上璜村民以王姓为主。打菜油是该村的一项传统副业,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农家自制的菜油又叫“真菜油”,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干货。菜油又是搨制豆腐的主要原料,由菜油搨制的豆腐,俗称“豆腐鲞”,比起用其他动物油、植物油搨制的“豆腐鲞”更加香甜可口。尤其是上璜村,制作农家真菜油历史悠久,工艺纯熟,质量上乘,其搨制的“豆腐鲞”自然是色呈金黄、赏心悦目;外焦里嫩、诱人垂涎。
囡儿嫁七甲,出来儿孙挈步踏
七甲系今龙湾区沙城街道的一个片村,辖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5个建置村。七甲片村的东面就是富饶的东海滩涂。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赶海捉涂就成了七甲人的主要副业。而七甲人的赶海捉涂作业主要有大型的合作作业沪漕和散户的挈步踏。而散户的挈步踏由于自由灵活,更成了七甲人的挚爱。
步踏,这是一种外形像今日市场上购买的蚊帐一样的渔具。取两条长竹片,用刀削平,用绳子在中间系着,成X状分开,再弯曲,为支撑,套上渔网,形成侧面、背面和底部为渔网、正面开口的长弓形渔具,正面再取一条细长的竹棍子,稍高于步踏10多厘米,一端系在底部渔网外缘中间,上端系在支撑架中央,既方便手握着,又保证底端渔网外缘部分浸水后不下垂,防止鱼儿乘渔网下垂逃掉。使用时,一手握着步踏,一脚固定着,然后另一只脚在水中来回踏着,渐渐向步踏靠拢,驱赶鱼儿游到步踏里面,然后迅速提起步踏。步踏取名就是这样来的。
七甲人挈步踏,收获颇丰,塘撞鱼、倒爬虾、跳鱼、虾蛄、鲻鱼生等小海鲜比比皆是,运气好的,还经常能捕捉到野生蝤蠓,放到今天,都是农家乐酒店一货难求的野生小海鲜,自然是引人注目,惹人垂涎!
囡儿嫁八甲,嚼来蟹儿脚
蟹儿又做“矮儿”,是永嘉场人对海涂中各种小蟹的统称。蟹儿美味可口,更兼捕捉方便,所以在海鲜层出不穷的龙湾永嘉场占据了重要位置,永嘉场十二月令海鲜歌谣开篇便是“正月青蛄二月蟹”,这里的“蟹”就是指“蟹儿”。而位于沙城街道的八甲村就是一个以捉“蟹儿”著称的专业村。
八甲村的捉“蟹儿”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始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八甲人在涂滩刮泥烧盐、围垦荡园之时,不时挖到沙蟹,带回食用,顿觉美味可口。更兼捕捉“蟹儿”无需特殊工具和技术,只要有劳力和时间,随时可以捉到,“捉蟹儿”逐渐成了八甲村的主导副业,八甲村的捉蟹业也因此名闻永嘉场。
“囡儿嫁沙村,斓蝴烧起成青樽”“囡儿嫁给后畔方,鲻鱼条儿当天光”“囡儿嫁水潭,白鲞呈呈盘”“囡儿嫁蟾钟,甜瓜垒土塞裤裆”“囡儿嫁到下垟街,番薯枣儿配配落花生”“囡儿嫁上璜,豆腐搨起两面黄”“囡儿嫁七甲,出来儿孙挈步踏”“囡儿嫁八甲,嚼来蟹儿脚”,这些产生在永嘉场的经典征婚广告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一村一品,各有特点,彰显了永嘉场的物产富饶。永嘉场地处沿海平原,得天时地利,应时应势成为鱼米之乡。这里世代以农耕为主、渔捕为辅,物产丰饶,人民富足。这里既有共同的物产,同时在共同基础上又各有微弱的优势,成为了各自的拳头产品。
二是斗天战地,勤劳致富,彰显了永嘉场人勤劳勇敢的本性。永嘉场虽是天然的鱼米之乡,但还需要勤劳勇敢方能转化为幸福的果实。踏斓蝴,合鱼,远洋捕捞,都是充满风险和辛劳的海上作业,“等靠要”,“靠天吃饭”是换不来如此多的丰收果实的。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换来“成青樽”的跳鱼,才能把“鲻鱼条儿当天光”。
比起今天的某些征婚广告,永嘉场的这些古老征婚广告,尽管简单通俗,但却内涵丰富,含义深远。它不但形象地告诉你,我们这里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而且更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们永嘉场的小伙子,个个都是勤劳勇敢的好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