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韩杰的头像

张韩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8/18
分享

梁山好汉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和元宵节相提并论的重要节日。据说,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到了北宋时期,正式确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是一个以赏月、颂月为主,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从而寄托思念之情的节日。

然而,当时光流转到公元1076年的中秋,在密州,却有一人因思念兄弟而大醉,乘兴作词一首,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人,就是人人皆知的一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一个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都拥有无数迷弟迷妹的明星网红。

东坡先生的词很有魅力,很有意境,很有预知性。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世后不久,就在密州的不远处,真的又出现了一群人,因世道所迫,他们逼上梁山,终于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当他们满心欢喜,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博得锦衣玉带、一官半职,可以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之际,又深切体会到了何谓“高处不胜寒”。

只是苏东坡老先生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切的一切源头,居然还跟他老人家有关,只因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地推荐了一个人,而正因为这个人的出现,才鱼贯引出108位悲情人物,造就了一番轰轰烈烈、悲惨凄凉的好汉故事。(备注:关于《水浒传》中的“小苏学士”指谁,多有争议,大致归纳为四种观点:1、指苏轼;2、指苏轼的弟弟苏辙;3、苏轼和苏辙,相对他们的老爹苏洵来说,两人都可称为“小苏学士”;4、两者都不是,有人据当时英宗、徽宗皇帝大赦天下的具体年份推断当时正好两兄弟都不具备在汴京的时间,但问题是,不是他俩之间一个,那“小苏学士”又会是谁呢?本文为了写作需要,框定“小苏学士”为苏轼,还望不同意见者谅解!)

不错,这个人就是高俅高太尉。这高俅本是东京街头的一个小混混,机缘巧合之下得小苏学士推荐、徽宗皇帝赵构赏识,居然成功逆袭上位,成为一个手握实权的太尉大人。自然要算一下陈年老账,来一个君子报仇。很不幸,东京八十万禁军都教头王进的老爹王升“被”成了这世上第一个坑儿子的人。有缘有故挨了打的王进见事不妙,赶紧闪人。在华山脚下的史家庄遇到了一个二愣子青年--九纹龙史进,只一棒就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驯得服服帖帖。这史进虽然有点楞,但胜在有错就改、谦虚好学,终于从一个“花架子”蜕变成有真材实料的人,也成了梁山108好汉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

史进和少华山的山贼强盗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又是不打不相识,一打关系越好。于是史进做东,中秋月圆之际,相聚史家庄,共度良宵佳节。

北宋时期的中秋过节,虽和当时的第一大节日元宵节相比尚有一点差距,但也已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这史家庄虽然地处西北穷乡僻壤,在过节这点上一点也不含糊,何况还是史大郎做东,邀请少华山的几位兄弟前来相聚。于是史进“当日分付家中庄客,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想想这数量就非常可观,非常够意思。

主人热情,客人上心,赏玩中秋,好不热闹。无奈好事多磨,祸福难料,好端端的一个兄弟聚会却因一个下人的酒后误事导致危机四伏。华阴县县尉引着两个都头,带着三四百士兵凶巴巴地过来要捉拿强盗。结局不难猜测:史进和朱武三人强势反抗,宰了告密者和两个都头,把天捅了个大窟窿。

为此施耐庵先生在书中直接来了个“神评论”。

有分教:史进先杀了一两个人,结识了十数个好汉,大闹动河北,直使天罡地煞一齐相会。

施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白,“史家庄中秋聚会”是梁山108好汉大聚义的“头”。

当施耐庵老先生第二次把笔墨指向中秋的时候,梁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这时候,一个英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这个人就是武松,不仅打破了“三碗不过岗”的喝酒记录,还凭着自己的一双肉拳活活打死了景阳冈上祸害多年的吊睛白额大虫,人称“打虎英雄”。

只是武松身为英雄,不仅打虎厉害,打起“门神”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甚至连门神老婆一起揍,直接把一个娇滴滴的大美女送到酒缸里,成了名符其实的“醉美人”。

心思单纯的打虎英雄,以为事情就这样简单,揍完人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武松完全忽略了社会的复杂性,官场的复杂性,对这种千丝万缕的官商利害关系根本是一无所知,当然,对其潜在的危害性更是毫无戒心。他在继“阳谷县都头”后第二次进入体制内,成了孟州守御兵马都监张蒙方的帐前亲随。说是亲随,张大人其实是待他如“兄弟”,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还要极力抬举,这武松感动啊。

又是一个中秋节,张都监在后堂深处鸳鸯楼摆下筵宴,出席筵宴的有:张都监,张都监的夫人眷属。哦!还有1人,武松。这是啥意思?傻子也看得出来,张都监是把武松当成了家人啊!武松感动,感动得就差眼泪哗啦啦地流下来了。不能失态,不能失态,武松拼命压制自己激动的心。没办法,太让人感动了,只好喝酒、喝酒再喝酒。

但张都监大人热情得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把自己心爱的“养女”也叫了出来。养女名叫玉兰,名字好听,生得“脸如莲萼,唇似樱桃。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纤腰袅娜,绿罗裙掩映金莲;素体馨香,绛纱袖轻笼玉笋。凤钗斜插笼云髻,象板高擎立玳筵。”小美女啊!

问题是小美女还精通音律,当场献歌一首,歌名就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很熟悉,太熟悉了。对,就是东坡先生的大作。窝嚏,才女啊!

美女加才女,谁不喜欢?但更关键的是,张都监,哦不不不,是恩相张大人要把玉兰许给武松当老婆。那一晚,武松醉了。

醉酒中的武松还在做着美梦,做着美梦的武松正在留着长长的口水。

但武松好梦不长,很快酒醒了,明白了,清楚了。他被狠狠地痛打了一顿,他被戴上了长长的枷锁,他将要在押送的途中被有预谋地干掉。于是,武松奋起反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成了又一个不得不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这就是:

“都监贪污重可嗟,得人金帛售奸邪;假将歌女为婚配,却把忠良做贼拿”。

这第二中秋,鸳鸯楼武松中计,说的是一个“因”,通俗点,就是“为什么”。

中间的过程和套路有点相似,所以,施耐庵老先生把他的第三个中秋留到了很后,当然,不是最后。

这最后一个中秋,是一个悲惨凄凉的中秋。南征方腊的梁山大军伤亡惨重,108位梁山兄弟,除却那几位没来的,此时就剩下可怜兮兮的36人。对梁山好汉来说,虽然擒住了贼首方腊,平定了南方,但纯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一场名符其实的惨胜。大军临时驻扎在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心情沉重,气氛压抑。忽然之间外面鼓声轰鸣,惊天动地。正在和武松一起休息的鲁智深以为又有敌军来袭,弹簧一般地跳将起来,一把抓住禅杖,一声大喝,便冲了出来。却被告知是钱塘江潮信。猛然响起在五台山时师傅智真长老曾有偈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豁然开朗,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最终一把大火,归于圆寂,连带着武松也一起在六和塔做了个清闲道人。后人嘘唏,嗟叹道:

铁石禅机已点开,钱塘江上早心灰;

六和寺内月明夜,三竺山中归去来;

衲子心空圆寂去,将军功遂锦衣回;

两人俱是男儿汉,不忝英雄济世才。

也许到此,水浒故事就应戛然而止。这是梁山好汉的最好结局,是最理想的“果”。鲁智深中秋圆寂,本因惊醒剩余梦中人,“高处不胜寒”。只可惜,既为梦中人,怎知高处寒?最后,也只有在蓼儿洼团圆齐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