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硕林的头像

吴硕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16
分享

会稽五一山村行

会稽山脉星星落落地遍布着许多小山村,像一粒粒珍珠镶嵌在青山绿谷间。平水有个五一村,地处会稽山麓,原属王化乡。王化乡撤后归平水镇,但当地村民还是习惯叫王化五一村。这里崇山峻岭前后,茂林修竹左右。徐婆岸、白岩下两个自然村落依各自的山谷而向上攀延,直至半山腰;山涧小溪分别从自然村中穿行而出,流向村下水库。

对于这个村,外人知之甚少,但要说当年电影《春苗》曾经在这里拍摄,就会另眼相看了,也自然地会觉得这里的风景肯定不错。

是的,这里的风景的确很好。未入村时,蓝得碧透的一湖清水直映人的眼帘,山里人的福气就实实地印在了这湖面。溪边据说《春苗》电影取过镜的那棵需几人合抱的樟树,高高地耸立着,山村的气势就凸凸地摆在了这村口。

村舍靠路,路依溪沟,时有小桥横跨,潺潺流水似一首唱不完的山歌。泥墙屋、老房子、新别墅错落有致,犹如诉说山村的历史变迁。

溪沟之上,多有瓜棚构搭。丝瓜吊棚下,弯曲之形若体操回环。南瓜睡棚上,安卧之状如玩童小憩;开着花的小南瓜躲在蓬间,羞怯之情似小女孩怕生。

溪沟之下,有几只戏的鹅,羽翼丰满,毛色洁白胜雪,映衬红红的嘴与掌。见生人,便露好斗本性,直冲而来,可惜爬不上岸,只得怏怏而息。然清水、白羽、红掌,及水中变幻的舞姿,足可称曼妙风景。

公鸡孤傲,见生人,侧目打量,在树枝下咯咯的抖几下翅膀,算是行欢迎之礼。

静静的村舍前,忠犬守家,见陌生客人造访,轻吠几声即停,目无敌意,更无凶相。

一处矮墙上,有当地农家养的一鸽子,见有人拍照,竟不慌不忙,随你怎么拍,不躲不避,或专注远方,或回眸凝视,大气若定之态与配合默契之状已超飞禽所能,真乃鸽模!

行至一屋前,见一上年纪的大妈在干豆秸上摘豆。一问年纪,七十有余,八十不到,但精神矍铄。门口道地有晒秋之物,问为何物?大妈说,是南瓜丝。怎么吃?喂鸡鸭的,等晒干后碾粉。哦,那是不是有点可惜啊?不可惜,现在没人要吃这东西了。

山村变化真的太快了!沿村道一路上来,山多地少良田更少,种着的大多是蔬菜,也有晚稻或蕃薯,还有部分地干脆不种。要说过去,即使所有的田都种上稻,也肯定不够口粮,还得靠房前屋后的山坡地种蕃薯、玉米、南瓜来补充。遇上灾荒年,粮食紧张自不用说了。“大话三十三,南瓜当晏饭”,应是当时这些山村缺粮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村民曾经的隐痛。现在,历史已经翻篇了,山里人早已不愁粮食吃了。

与大妈的闲聊中得知,她的几个子女都在城里,她与老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觉得还是山里过得自在。空闲了种种地,菜也不用买;米和油,子女们会送来,要是他们忙,也可叫卖米的人专门送来,反正买东西很方便。看来,市场经济灵敏的触角对于山里人来,真的是一件好事。

说起种地,大妈很有几分自豪。她说自己年轻时体力很好,到六十多岁了,地里二百来斤的东西能立起往家里扛。哇塞,难以想象,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不过,老人家去年因腿上做过手术,现在种地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她的老伴,一个有退休工资却又闲不住的八十老头。

这般年龄的人,在城市里,多会去跳老年广场舞或散步,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释放来达到健身的目的。而山村的这些老人们,种地已经不再是为了生计,只是为一分清闲,一分对土地亘古于心的情感。他们从劳动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又从劳动中实现与自然的对话,与时令节气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村的老人生活比城市的老人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有获得感。

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是山里人的福气。虽然留在山村的大多是老人,就连孩子也很少见,村子也比原来安静了许多,但便利的交通,以及有线电视、手机通信等现代信息的传输,使山村与城市的距离很近,与远行的子女们很近,这让老人们更安心于山村的生活,更乐于在山村里度过晚年的时光。

对于那些远行在外的年轻人来说,开门见青山、溪水绕村口、古树伴老屋,还有在山村生活、劳作的老人,是他们心中一丝淡淡的乡愁,一分浓浓的牵挂。

而山村所拥有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和特有的人文色彩,也是这些与山村毫不相干的外人寻迹于此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山村有些老了,山村的风景却永远不会老。山村永远以她自然清丽的风景和固有深厚的情致等着你去寻访。

临别之际,一农舍前,见一老哥正在锯从屋旁樟树林中修删下来的小枝樟木,还向同行的各赠送一小段,说是放衣柜里可以防蛀虫。

别不好意思!山村人家就是这样的纯朴、热情与宽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