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读过毕淑敏写的短篇小说《预约死亡》,作者以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她说: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的到来更为舒适和顺利。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医院的病床:在平铺的的白褥单之下,有一个人形的凹陷,由于病人都是长期卧床,不能动弹,在床上压出了一个槽,后面入住这张床的人,都会感受到上一个人的印记。书中有一个事例印象最深刻:一个不算年轻的年轻人马上要出国留学几次推迟行程面临取消资格,母亲却濒临死亡一直游走在此岸和彼岸途中,他挣扎于重视母亲生命的数量和生命的质量中,他面对时间的催促和母亲生命最后一刻的徘徊,甚至于想让院长帮忙关掉母亲的氧气瓶,他不敢亲自动手,因为他是她儿子,他怕老天会因他的不孝而降罪于他,可他想要那么做的时候已是不孝。心灵逐渐粗糙,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时间。
“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 ”。
我们从小就隐语避讳谈论死亡,是禁忌,觉得不吉祥,可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初生的婴儿来到人间被父母长辈照顾的细致入微,记录着成长的每一天每一刻喜悦的变化,漫长的陪伴直到成年。然而有新生必然会有老去,我们一生中最确定的事就是终将死亡。光是想一想从此以后人世间再也没有了自己,时代会前进世界会变化宇宙将永恒,虚无感就会席卷而来,思维逃避似的不肯再深入的去探索了。跨过几千年历史去回看,每一个辉煌的人物或留下一生传奇,或留下一本巨著,或留下流传百世的创造发明造福人类,一辈子几十年如一页纸翻过,如几行字描写,再伟大不朽的生命也是有期限的,能带走的只有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忆。昨天还鲜活的生命,明天就会消失无影无踪。一起生活过几十年的亲人脑海里还留有话音未落的熟悉,转瞬间看不到摸不着了,时刻透露着生命的无常,时间的无常,事物的无常。懂得了变化,该怎么面对死亡呢!我仅有的理解是:我爱的人去了另一个时空,她(他)们并非全部意义的消失,我想起时便存在我的脑海,我思念时便行走在我的心里,甚至于我很早就不惧怕死亡,想象成去另一个时空和爱我的人团聚。无关消极悲观,是积极和乐观。也因此,我自从读过关于临终关怀的书籍和案例,总想着人在离开的那段时间可以得到平静温暖的关怀,而不是猛烈的器械抢救以延续无质量的生命长度,不能在仅有思想的清晰中吃力地呼吸,不能在丧失肌体活动能力下痛苦的维持,不能在无味觉无咀嚼功能的情况下艰难的吞咽,更不想占用亲人们有限的时间无谓的延长没有意义的生命。只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集中精力消除曾经的遗憾,曾经的罪过,舍去羁绊和激动的情绪,让身体平缓的轻松的迎接死亡。总相信灵魂是轮回的,不然怎会有人世间似曾相识的感觉和风景。
我写不出我认知范围之外的深刻。我看到临终的亲人最后一段时间神志不清眼中的空滞和无法行动的身体,甚至没有见过亲人弥留和离去时的痛苦。我居然胆大的妄想着,周围可以出现多一些临终关怀的专业机构,多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多一些抛却世俗观念的亲人,多一些拥有大爱和平和心慈悲为怀的志愿者,为众多老去的人精神上身体上带来专业的临终关怀,家人可以在旁边辅助照顾,不要太大声的哭泣,默默表达无条件的爱,避免带给老人强烈的情绪起伏和肌体痛苦,给予精神平静的安抚和环境的舒适,帮他(她)消除对另一个世界的恐惧和放下对生命执著的留恋,宁静安详地远去。
死亡是正常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