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钟昌斌的头像

钟昌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9
分享

家乡是“苏区”

陕西/钟昌斌

                     陕西省岚皋县堰门镇红军道示意图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看的电影,是我徒步十余公里撵到县城,观看的一部红色儿童故事片《闪闪的红星》,伴随着“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首动人心魄的歌,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的潘冬子的形象,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深处。也从那个时候起,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家乡不是光荣的苏区?为什么我不能像潘冬子一样,带上镶嵌着神气红五星的八角帽?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到了我们建党一百周年的2021年,我童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苏区,是一个颜色鲜红的名字。一般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了人民政权,同时,对这一区域行使管辖的地域。

苏区,也是一个革命味道浓烈名字。“苏”,缘于俄语汉译苏维埃,苏维埃是“代表会议”或“会议”的意思,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党的“一大”旗帜鲜明的“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二大”的时候,《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号召,广大工人阶级要“预备与贫农组织苏维埃,达到完全解放的目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垒筑起了“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的苏区文化。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苏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里红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国人,都一直被这种文化深深滋养。一直以来,向往苏区文化,学习苏区文化,融入苏区文化,运用苏区文化,早已经成为广大国民的热切期盼。

长期以来,工作、生活在家乡岚皋的我,以一个党史和地方文化学者的视角,一直在为自己童年的梦想,荡漾在党史文献和苏区文化的海洋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除以瑞金为中心,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几个省级苏维埃政权的中央苏区以外,还有川陕、鄂豫皖、湘鄂川黔、鄂豫陕、陕甘等十多个。2013年,据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下发的有关情况文件,赣南闽西地区,有近百个县被光荣的认定为中央苏区县。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地处陕西南部川陕边陲的家乡岚皋,自然圈属在这块红色地带里。历史上,英勇无畏的川陕苏区红军,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动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

堰门,是一个坐落在家乡岚皋西部的一个小小乡镇。然而,在近些年来,这个人口仅万余人的小地方,因为发现、开发了红色文化公园的 “红军道”,这里就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参访团。纷纷奔赴这里的参访人,要么参观考察,要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此,并不富裕而又偏僻的堰门,忽然间,这里的人气,仿佛是秋天干枯的柴草遇见了火星,噼噼啪啪,带着声响的燃烧起来,而且一天更比一天旺,似乎,堰门人开始走起了鸿运。

是什么原因让堰门人的“生意”顷刻之间的红火了起来?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地方要发展,能发展,快速发展,或多或少都有它一定的理由。

当下,堰门镇不断走旺的人气,这与堰门镇曾经有过红军征战、驻扎于此紧密关联。

据《陕南革命斗争史》《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老区》《陕南军事斗争资料汇编》等史志文献记载,1934年2月22月,安康军特支在安康召开安绥军中地下党骨干会议,决定乘机发动武装起义,成立袁作舟任纵队长,王辛德任政治委员,王泰诚任游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简称红一纵队),提出了“打倒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建立汉江流域苏维埃政府”的口号。

《岚皋县志》在记录这一事件时也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三十军第一纵队在撤往军部驻地四川巴中途中,经今汉滨区流水镇,进岚皋大道河,在岚皋堰门、大道、民主等镇境内,先辗转柳树沟、浇腊沟,又折往团溪沟、甘沟,再从熬水沟莲花寨上泰山庙,后连夜赶往堰门镇堰门村花梨栎树葩卢家四房院子。这天晚上,红军部队在四房院子、祠堂院子和马家院子宿营,23日撤离,红军在堰门的军事行动历时一天两夜。在这里,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当年,红三十军第一纵队在岚皋不长的战斗期间里,犹如后来红军长征,途经岚皋的几十公里的行军路上,革命思想像宣言书、似宣传队、如播种机,在以堰门为中心的家乡岚皋的土地上,播撒了红色火种。就是80多年后的今天,堰门一带,也一直流传着“过红军”美妙的故事,红军在堰门行军的这段路线,当地人也管叫它“红军道”。

堰门的一条“红军道”,为什么能让家乡岚皋声名鹊起?

其实,隐秘在川陕大巴山深处的家乡岚皋,鲜为人知的红色文化,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里似乎成了一块未开垦的红色土地。自然,一当家乡岚皋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发现,沉睡已久得红色大地就迅速苏醒。

依据党史部门的研究,最早是1927年11月彭湃在广东的陆丰县、海丰县成立县苏维埃政府,毛泽东在湖南茶陵建立县工农政权,在伟大的东方国度,首先创建了“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这块红色的土地,创建了拥有二十多座县城,占地数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几百万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特别是1931年11月,正当红色的火种在全国燃烧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在这块浸透了革命鲜血,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地区、二百多个县的土地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任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的红色政权庄严诞生。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转战西进,12月,战略转移至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下,创建了除中央苏区以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家乡岚皋,地处川陕(现在的渝陕)交界的大巴山北麓。1932年12月,原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顺利到达了川北,12月下旬,经过激战,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周边区域都相继解放,从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而根据地东部地带的四川(今重庆)城口县,与家乡岚皋仅一山之隔,特别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城口县的北屏乡,同家乡岚皋滔河、四季、官元等多个乡镇毗邻,两地百姓始终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交流。

据党史资料记载,1929年4月,紧邻家乡岚皋的四川城口、万源等县工人、农民发动固军坝起义,组建川东游击队,1933年10月,城口县成立苏维埃政府,随后,包括北屏乡在内的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城口县因此成为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时期,城口县先后有3000余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500余人随军长征,其中,470余人牺牲在途中。家乡岚皋毗邻的城口如此高涨的革命形势,不能不会传播并影响着家乡岚皋的社会进程。

事实也是如此。2003年,笔者在一次到黄溪河流域的横溪乡(现岚皋石门镇)调研期间,这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谭姓老人说,当年,四川城口(今重庆)的红军曾来横溪。家乡岚皋与城口接壤的地区百姓一直都有不少关于红军古树传说,讲述着上个世纪三十年后代,川陕苏区城口不少红军战士,越过巴山,来到与苏区城口毗邻的家乡岚皋的四季河、黄溪河、大北河上游地区,宣传党的政策,开展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自古以来,从家乡陕西岚皋舒缓的四季河、清澈的黄溪河和湍急的大北河,就开辟有两省交流通道。从政治、军事角度,红军川陕苏区四川城口,特别是在包括与家乡岚皋相邻的北屏乡,当地百姓开展轰轰烈烈“闹红”的时候,依山傍水,不把毗邻于根据地重要区域四川(今重庆)城口的家乡陕西岚皋,纳入根据地首先拓展的目标区域和扩红辐射范围,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当地百姓留下的这些传说,以及相关党史记载,侧面证实当时的家乡岚皋所扮演的红色角色。

其实,家乡岚皋早就有革命志士从事红色革命运动。据《岚皋县志》记载和有关研究证实,“五四”运动期间,出生于家乡岚皋西部无瑕河的李环山,在北京国民大学求学期间,李大钊曾介绍他参加了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建党期间,他光荣的成为中共党员。1927年,由北京国民大学同学徐明高介绍,来到红色浪潮汹涌澎湃的江西的李环山,被革命先驱、省农会主席方志敏选派出任江西横峰县长。1929年9月,李环山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回到岚皋无瑕河全胜寨,发展了直接受中共安康特委书记李茂堂领导的长枪百余支、短枪四五十支、将军炮2门、子母炮二十四门、专职人员100余人的地方武装,并在长达数公里雄伟的全胜寨中,设置有法庭、学校和交易市场等机构、拥有常住居民有2000余人地方政权。虽然,我们还没有资料表明这个政权的架构特点,但是,就全胜寨主要负责人李环山曾在红色革命根据地江西工作的经历,特别是他与我党“苏区”重要领导人方志敏之间的革命友谊,不可否认,李环山在全胜寨建立的政权,或多或少隐含着“苏维埃”的因子。

这么说,我的家乡岚皋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苏区”。

良好的革命环境,深深浸润着家乡岚皋这块热土,也正是家乡岚皋特有的红色传统,当中央苏区处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中央红军即将踏上伟大长征征途的关键时刻,1934年2月,中共安康军特支领导的驻安康城国民党起义部队,才选择取道家乡岚皋,前往四川巴中红三十军军部,这一切,都是我们今天在家乡岚皋的堰门,有向社会呈现缅怀红军战斗历程的前提,否则,家乡岚皋,就不可能出现“红军道”,也更不会流传“过红军”的故事。

家乡岚皋的堰门,虽然红三十军第一纵队当年在这里只有相当短暂的停留,然而,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却在这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当地的人们,像当年红军那样,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深地融入到了家乡人的血脉之中。

人名,是文化的载体,它与特定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连,深刻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和心理。在堰门,以致在整个家乡岚皋,就是到了今天,人们一直都热衷于拿“红”“军”等字来做人名,似乎,在大家的心里,“红”“军”做人名,不仅反映出自身崇尚光明的心愿,同时,也显示着家人对红色文化无限膜拜。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他的《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里的“约定俗成谓之宜”,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命名的影响。在当年红军行军战斗过的堰门镇,过去是一个有七一乡、八一乡、长春乡和堰门乡构成的行政地区,特别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在堰门这个地区仅有的十多个行政村里,竟出现了诸如苏区红都“瑞金”、记载着红军长征历史的“长征”、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延安”、依靠什么力量闹革命的“团员”、“建军”、“中武”,以及怎样闹革命的“青春”、“一心”、“进步”等村名,它们,几乎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一部艰难创业史。虽然,我们知道,这些名字都是后来人的命名“作品”,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文化现象,无疑都深深地印刻着人们内在的红色记忆。

其实,这一红色文化现象,不仅仅呈现在堰门镇,在红军当年行军途中经过的堰门周边的民主、铁炉、大道、晓道,以及家乡岚皋其他乡镇,这种文化如星星之火,显示出燎原之势。在家乡岚皋,诸如选择“七一”、“八一”、“新华”、“跃进”、“民主”作乡镇名,使用“红星”、“永红”、“红旗”、“建国”、“国庆”、“爱国”、“华兴”、“团兴”等村名,家乡岚皋拿色彩鲜艳的地名方式记录、描绘“上海建党,开天辟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的中国革命伟大又曲折的奋斗史,这无处不折射着家乡岚皋人对红色文化的无限崇尚。所有这一切,都是红色文化熏染下留给家乡岚皋人的丰厚而又珍贵的遗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先后建立了包括以红都瑞金为中心的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保存下来的只有陕北、陕甘根据地连成一片西北革命根据地。由于西北革命根据地作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和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有不少党史专家学者在研究以刘志丹、习仲勋创立的以铜川耀县(今耀州)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苏区的地位时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这一论述,深刻说明红都瑞金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家乡岚皋人也把“瑞金”“延安”作为当年红军征战斗过的岚皋堰门的一个村名,用它们来描绘这块红色的土地,这不仅表达了家乡岚皋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更多地还展现出他们对伟大的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寻。

深深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家乡岚皋,特别是凝结着十分浓烈的红都瑞金红色文化色彩的堰门人们,仿佛也时刻把自己视为一个真正的“苏区”人。在工作中,他们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优良的“苏区”作风。这些年来,当地人们,在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奋力拼搏走在前,苦干实干做贡献,新修、延伸、拓宽改造农村公路一百多公里,形成辐射全乡所有行政村的南北循回圈;确立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思路,提出了“青桑银茧富乡民”的战略口号,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心,咬定目标不动摇,易人不易目标,一届接一届干,全镇桑园面积达到8800亩,蚕桑成为了当地的产业拳头。现在,红色的堰门镇,已经以蚕桑、畜牧、水果为支撑,以个体私营经济为后劲的农村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其实,自进入21世纪,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家乡岚皋人,他们牢牢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家乡岚皋的发展。这里的“红军道”,能够成为当地人气火爆的“文化公园”,那是家乡岚皋人不算“苏区”的岚皋自当“苏区”,表现出他们自豪的拿“苏区精神”鼓舞民众,推动自身发展的炙热情怀。

“近朱者赤”。深受红色文化滋润,家乡岚皋形成了不少具有自身特点的红色买点。现在,在“岚皋特色”生态旅游,“岚皋模式”林下魔芋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早起共产党人、曾出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横峰县长李环山开辟的红色景区民主镇全胜寨的发现,特别是堰门镇红色文化公园“红军道”的建设,红色文化与绿色旅游交相辉映的家乡岚皋,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旅游强县、陕西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家乡人自觉不自觉发扬苏区精神紧密关联。

文化,既呈现地着域性差异,同时,也显示出相互渗透特点,红色文化同样逃离不出这一定律。据党史研究表明,“苏区”除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外,还有川陕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陕甘苏区等等,红色政权覆及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省,这些表述本身说明,苏区文化具有的渗透性。谈到陕西的苏区,人们大都想到的是陕北地区,属于川陕苏区的组成部分家乡岚皋,一般会被人所忘怀。但是,忘怀并不能证明苏区没有家乡岚皋,也不能武断的讲,家乡岚皋不涵盖在苏区之内,更何况,苏区的申报与认定也是一个过程。其实,早在1984年,财政部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就函复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出:“陕北、陕南等地都是老革命根据地”。特别需要说明的,深入研究了岚皋的红色文化,不能不说,地处川陕,毗邻苏区城口的家乡岚皋,不能不算是一块红色的沃土。

由此,我甚至敢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那一个地方,能像我的家乡岚皋这样,如此的红里透“红”了,这样一 块神奇的红色土地,是不是可以算作一块新“苏区”?


2021年的初春,迎着暖暖的朝阳,我头戴神气的红军八角帽,缓步走在我梦幻与向往的家乡岚皋堰门“红军道”上,大巴山的山坳里,洞河之滨,忽然间,印刻在我内心的那首高亢嘹亮的《闪闪红星》插曲再次回荡这红色的高山碧水之间: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雄鹰展翅飞, 哪怕风雨骤,

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

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

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

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

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示意图。图右上部安康的南部、中部城口的北部为岚皋县位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