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原先习以为常的中午冬泳、晚饭后观江长廊的走步,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望着一脉春山,一江春水,心底萌动着户外踏青的念想,就像柳树发了芽,噌噌冒了出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遵守社会规范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大疫当前,服从管理就是对政府的支持,宅在家里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既然如此,何不去文字里游历熟悉的湖光山色,拥抱清新的明媚阳光。这样寻思,抬眼就看见书柜顶格排列着的《茶乡》,虽然翻过几次,但是眼下显得更加的亲切。
《茶乡》顾名思义,是一本描慕“中国名茶之乡” 紫阳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风物特产的集子。著者向连才,从部门到乡镇,再从乡镇回部门,担任过七七八八的职务,年近六十依然头发黑密,笑声爽朗,走哪都能给人带来快乐。因他比我年长,我称其为“老向”,他呢,来而不往非礼也,每次见面,都笑眯眯地喊我“老钟”,言辞间满是亲切。老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动笔的人,写公文,写调研报告,但读者最多的还是他的散文。工作闲暇之际,以走读山水为业余爱好,品味茶乡歌乡,畅游汉江画廊,用文字记录阅读的风景。一路走一路写一路发,写着写着加入了省作协,不经意就有了《茶乡》的面世。
紫阳县地处川陕接壤,南依巴山北靠秦岭,汉江横贯西东,任河倒流南北,自然风光这边独好,人文景观底蕴深厚。陕南小武当擂鼓台,是著名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瓦房店北五省会馆,见证茶马古道的千年传奇;硒茶小镇悠悠慢时光,庭院深深洗尽红尘铅华;紫阳东城门和校场坝民俗小区,传承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文笔山登高祈福,真人宫虔诚问道。汉水绕城,城水相依,景城互动,相映成趣。贾平凹曾这样描述紫阳:“这真是一座奇妙的城,有如重庆之盘旋,却比重庆更迷离,有如天津之曲折,却比天津更饶趣。”
向连才曾在县委党史办工作,奠定了客观冷静,朴实稳健,不善张扬,不事浮华的文风。后来上山下乡,做过多年乡镇领导,他对境内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有着如数家珍的挚爱,有着难以割舍的心结,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为之奋斗、为之追求的人生目标。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是饱含深情的。他哭过,笑过,畅怀过,愤懑过,但最终,都把深情厚爱赠予这片富硒的土地,一腔赤诚献给勤劳淳朴的乡亲。于是瞄准市场新亮点,运筹策划新图案,倾力发展茶叶主导产业,一山一坡,一河一线,尽是茶的风景线。
向连才善于紫阳山水的描写,并在这种自然描画中,寄予了对民间宁静中也有苦涩的世俗生活的挚爱。他的文字,凝练纯净,不尚雕饰而于真挚中见性情,不劳文饰而于朴素中见光彩。斯特拉文斯基说:“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创造者,可以根据他在自己的周围的那些最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值得注意的内容的能力来衡量。他所关心的并不一定是优美的风景,他也无需用稀世珍宝来把自己包围起来,他也无需苦苦寻觅,以求有所发现,发现对于他尤如探囊取物,他只需要四下一看,便有所得。”向连才“既随物以婉转,亦于心而徘徊”,他目光所及,耳力所闻,心之所感,情之所动,山川河流,大道小径,蓝天白云,冬雪夏雨,春华秋实,禾苗花卉,虫鱼鸟兽,日出日落,朝霞黄昏,风俗民情,民间传说,在我们司空见惯的诸物诸景中,开掘出怡人的诗情画意和别开生面的哲理。向连才有着独到的审美眼光,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帘栊文敞,看青山绿水吞云吐雾,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送迎时序,知物我两忘。他在《走读山水》中写道:“走读山水,走读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羡慕农家,羡慕农家的蚕室,蚕室好像一个小书屋。蚕儿安静地吞噬桑叶,沙沙作响,它心中有个理想,食桑叶而吐丝,在绿叶中编织一生的梦。我若有所思,浮想联翩,想人与蚕的命运。蚕也在读书,蚕儿沙沙地读桑叶,吐丝织茧,死而后已,灵魂化作一只紫色的飞蛾。人也傻傻地读书,人生能织成一根理想的丝线吗?”向连才走读山水,在走与读之间寄托理想,放飞梦想,编织一篇篇锦绣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集子中关于地方风情、民间传说的篇什,作者信手拈来,毫不雕凿,读来妙趣横生,忍俊不禁,久久不能释怀,凝眉深长思之,作者意在托举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东明庵》给人们讲述一个善与恶的故事,让读者带着故事去追忆远去的历史。《神奇的观音寨》《米溪洞》对人性的贪婪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古塔风韵》赞叹的是义狗,呼唤的是诚信。不骂不笑,阎王不要,《骂笑》展示了紫阳人生存的另一面:苦中有乐,诙谐幽默。
《茶乡》共四辑78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才情性情真情。第二辑《茶乡飞歌》愚以为作者是苦心孤诣的,倾情于茶文化的营造。《茶山对歌》《一曲唱得彩虹飞》,于是《喜怒哀乐皆是歌》。《逛茶山》上《盘龙观》,《盘龙观里茶自香》。《茶为何物》,茶是灵物,茶是雅物,茶是情物,硒茶点燃生命火花,以茶为业,茶是永恒的产业。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紫阳种茶始于西周,兴于唐宋,已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是全国最早的贡茶产地,作为陕甘茶马古道源头地,早在东汉时期就融入了丝绸之路,清代紫阳毛尖茶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清嘉庆兴安知府叶世倬巡经紫阳,写下了“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千古佳句。上世纪90年代,紫阳茶成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老闻讯欣喜不已,挥毫写下“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的题词,硒是生命的火花,也给紫阳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入21世纪,紫阳富硒茶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等30余项殊荣,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随笔《芳名紫阳富硒茶》,详细记录了陈忠实老生前赴杭州讲学时,向她推介紫阳富硒茶的情形。贾平凹先生游历紫阳,茶过三巡,兴之所至,提笔落墨,“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成为绝妙的广告词。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香的隽永,茶文化的典雅,使紫阳文化更具韵味和魅力。片片清丽香醇的茶叶,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弘扬茶文化。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小小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紫阳这片富硒热土,茶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文化大县和生态经济强县的天然契合点。
行笔至此,茶农老王发来一段视频,他带领儿子儿媳,正在屋后的茶山挖土松蔸,施农家肥。阳光灿烂的茶园,斜看已爆出了芽头,崖畔的山桃花开得欢势。春天来了,又到了茶乡飞歌的季节。待疫情过后,我们呼朋唤友齐聚茶山,在举盏品茗中,同唱一首紫阳民歌——《茶乡,歌乡,可爱的家乡》。(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