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曾去过一次富厚堂,那时,沉寂乡间的富厚堂还没有被开发管理。院落内空旷荒凉,石阶缝中杂草肆意横生,梁柱上尤见蛛网尘埃遍布,大门虽然敞开,但是却少有人迹。
1996年,在省县两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财政投入数千万的资金将富厚堂修缮一新,并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使这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居所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时四面八方的游人,挨肩接履,络绎不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双峰县荷叶乡人,更是耳喧目染曾文正公众多的深刻恢宏的生平事迹,按理说,早就应该频频探访了,然而我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许多年来,心中不免有些遗憾,终于在一个阳光温和的夏日午后,和二三好友,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来到了这座声名远扬,依山傍水的乡间侯府。
走近富厚堂前,在远处就见山峦池水上空,一幅巨大的长方形的帅旗随风招展,鲜艳的朱红底上镶着黑色的三角边,高悬于旗杆上。在恍然之间,耳边仿佛传来阵阵的刀剑相交,战马长嘶之声,让人不禁遥想到当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数番酣战的激烈场面。旌旗之下是一个人工挖掘成的半月形的池塘,一大片青翠欲滴的荷叶占据了池塘的大半边面积,田田的叶子象婷婷舞女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几只红蜻蜓翩翩飞来停在尖尖的荷蕾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荷香,闭目深深一吸,不由觉心中舒畅,夏日暑气顿时尽消。
放眼望去,富厚堂背倚的半月形的鳌鱼山,东南西三面环绕,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四周环境优美, 后山上树木苍翠,绿荫遮日,古树森然,扶疏参天。东面是一片平野,与远处的衡岳诸峰遥遥相对。走过几曲拱桥,从曾纪泽书亲书的“毅勇侯第” 四个朱地金字的直匾下迈入正门,跨过门槛,深远广阔的四合大院映入眼帘,回廊式的院落内对称严整,布局讲究,庄重大方,上下三层,有着浓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的特色。信步其间,只觉一种古朴厚重的气息,自百年前扑面而来,领略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湛文化,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心难平静。
笔直的青石甬道两边,芳草茵茵,整洁如新。抬头可见中厅门上悬挂着曾国藩所书的“富厚堂”三个红底金字古朴庄重,笔力遒劲。拾级而进,依次便是八本堂、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思云馆等......
在富厚堂的建筑群中,其精华所在就是位于正宅南北二端的四座藏书楼。藏书楼通体都是青砖砌成,相对于其他建筑的土砖结构,是十分独特突出。窗格、柜架用料及制作相当讲究,雕刻、油漆非常精细,防虫、防潮、防火、采光各种功能齐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藏书楼经曾氏一代又一代人的苦心经营,其中所藏之书涵盖经、史、子、集和各个地方志及外国科技文化等类别图书三十多万卷,到民国期间都保存完好。据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女士在《回忆录》中说: “我们于一九四二年由香港回到家乡――富厚堂时,书楼藏书,仍然是富厚堂的精神中心。书楼一尘不染,书籍琳琅满架”。
而今,这四座空空荡荡的藏书楼,静静地屹立在原处,在百年的岁月侵蚀中,显得无限的沧桑与灰暗。但尽管书去楼空,你仍可从它的严整与恢宏,从它的一些精巧的细处中,闻到挥之不去的缕缕书香。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思云馆。咸丰七年,时值其父母去世后, 曾国藩寓为“望云思亲”之义,亲手在家营建的,也就是在同时, 兵困江西, 屡尝败绩,处境十分艰难。因此,居丧之初,他有借“在籍终制”之机,不愿复出带兵。大门上的名联"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与房门上的警言"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都阐明了他当时的心境。
富厚堂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整个风格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透过古扑而不肤浅的门匾和雕纹,斑驳而不荒废的厢房和天窗,依稀可见这位满清王朝中最有权力的汉人的威风与显赫,以及与曾氏家风一起绵延的文化底蕴。
站在门前驻足凝视,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富厚堂,已经拂去历史的尘埃,古朴而不失婉约,简单而不失庄重,在湖湘文化的深处,在时光长河的倒影里,它是如此壮美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