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超的头像

周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02
分享

犹记少时烟火味

灶上的烟火、舌尖上的记忆,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陪着你走过似水流年。

少时,家家都有两三个或以上的孩子,那时,上初中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做饭、蒸馒头之类的了。那时做饭用的是烧煤的火炉,放学回家后,先把煤炉底下的风门打开,等火烧起来,再把淘好的米放进锅加上水放到煤炉上。水开始要加多一点,不像现在用高压锅或电饭煲做饭,水加的刚刚好就行,用煤炉做饭,等做了一半,还要把多的水再倒出来一些,再放到炉上做熟为止。倒出的来的水叫米汤,大半碗左右,像米汁一样,很好喝。

家属区南有南河,北有北河,旁边是连绵的群山还有田野池塘,南河北河还有池塘都是抓鱼捞虾的好地方,用一根竹竿绑上钓线、浮标和鱼钩,在农村堆稻草堆的旁边挖蚯蚓穿在鱼钩上做鱼饵,然后到河里或塘里垂下钓线,静等鱼儿上钩就可以了。

一次,我们七八个孩子到一个塘里一起垂纶,每个人选好地方,抛下鱼线,看谁钓的多。有的地方鱼多,一会钓一条,一会提一条,当鱼被快速提出水,只见银色的鱼身在阳光下甩动,水花四溅,令人羡慕,只盼着自己的浮标也能动一下。有的地方鱼少,半天不吃钩,浮标动一下都能让人激动一下。半天下来,大家也钓了几十条鱼,只是鱼都不大,大家一商量,干脆都拿到国友家里炸鱼吃。到了他家后,大家剖鱼的剖鱼、洗鱼的洗鱼、生火的生火、炸鱼的炸鱼,一番忙碌。炸好的鱼一出锅大家都抢着拿一条吃,鱼香肉软真是大快朵颐。正当我们七手八脚忙上忙下的时候,楼下的一个老伯端着一锅稀饭气呼呼地上来了。原来,国友家在三楼,炉子在走廊的阳台上,刚才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不知谁把炉子边的油瓶踢倒了,油瓶里的油流出来顺着阳台滴下去,正好老伯在一楼下面煮稀饭又没盖锅盖,油就全滴到稀饭里了。国友一看是油瓶倒了连忙扶起来,一看瓶里的油也倒的差不多了。老伯一看是一帮孩子自己炸鱼吃,也不好说什么,端着一锅漂着油花的稀饭就下去了。炸好的几十条鱼一会就被我们风卷残云般吃了个光。后来,国友说,他烧菜时都不敢多放油,家里人吃饭时都说这菜怎么没有油,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还有次,我们到河里去钓鱼,有个人把他家里捞鱼虾的捞网也带了来。一个长长的竹竿前面绑着一张网,伸到水里然后捞起来,每次都能网到些小鱼小虾,比钓鱼效率高,就是费力,我们几个小孩轮流抱着竹竿伸到河水里捞,小半天也捞了不少。回来后,到他家用油把小鱼小虾加葱姜蒜辣椒一炒,然后把剩饭倒进去翻炒,再盛出来,香喷喷地让人食欲大开,每人分的小半碗鱼虾炒饭都吃得干干净净。

雨后,山路湿滑泥泞,而此时山上松树下、草地间,蘑菇、木耳因雨而生,这些大自然馈赠的食物正是采摘的好时候。穿上胶鞋,拿着袋子,踩着湿泥,几个人一起上山,松林葳蕤,绿草茂盛,像伞样灰色的蘑菇在树下、草里长得到处都是,树干上黑色的木耳也一堆堆长出来,“这里有一堆”“这个好大”,一会儿,每个人的袋子都装满了蘑菇、木耳,有的还采了地皮菜,虽然脚上踩的湿泥都厚厚地一层,有的还踩在湿滑的青苔上滑了一跤,都难掩丰收的欢乐。回到家,把蘑菇、木耳交给家里洗净,晚餐上,又多了黑木耳炒鸡蛋、蘑菇粉丝汤等几道鲜美的菜肴。

那些记忆中的美味,齿间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