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朝的头像

周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2
分享

南通,我来晚了……


1

终于,在年初写下小文《阆苑仙人觅南通》近300个日子之后,飞抵南通。此后的七天,我将与这个长江边上的城市相拥,了却《阆》文中“将来有一天,我必造访这山水……”的心愿。这得感谢作家张泉,就是在他的笔下,我才晓得,南通,原来如此恢弘、壮阔。

其实,我何尝不明白,之于南通,和张泉差不多,我的视线,亦多聚焦在清末壮元张謇身上。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书法家、政治家,海门常乐镇人。做过官,但据说因不满时局,在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任上辞职。因此,仕途一路,张謇虽然一路擢升,但总之算是不成功的。

《圣经》上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仕途有虞、多有郁闷的张謇回到家乡时,他应该不曾想到,从此,上帝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他也给南通这座城市打开了更大的一扇门。

当年,张謇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后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并被公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继而,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实业总长等职。

辞职后,在政界浸润多年的张謇自然有着宏大的理想……他大济苍生的情怀愈发地强烈,因此,便有了张謇后来的名重一时,甚至至今声振南通,这源于他的“实业救国”,源于他的“教育救国”。我以为,这比他在政界煞有介事,不知要有意义多少倍。

张謇另一成就,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出自他手的这个“中国第一”,即毗邻濠河的南通博物苑。

我来南通之前,香港商报江苏代表处主任杜林女士告知我:了解南通,要先从了解张謇开始。

看来,南通给这位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的尊重,不仅仅沉淀在文字的深处,更多的,则是对他赤子心、民族情、爱国志并为之戮力的行动的追望。至今,源于张謇并穿越时空的烛照,在南通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生发出鲜活的力量。

一心“救世”的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基于如此理想与奋袂,今日南通无处不在的张謇烙印,便是自然而然了。

2

走进南通博物苑,在这所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苑中,感受张謇的智识、远见及格局。

这所100多年的博物苑,始建于满清皇朝统治的1905年,位于风光旖旎的濠河之滨。据导游介绍,建苑初期,博物苑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

100多年里,虽历经波折,但,博物馆功能自始至终没有变化,无非是博物馆和博物苑名称的转换。当然,这得归功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智行并重的张謇,因受国家内忧外患的刺激,弃官归乡,试图通过自身实践,寻一条救国之路,创办博物馆,即是其中之一项。正是他的践行,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博物馆之父”。

其实,张謇的流响,岂止在于一座博物馆?他创造的“中国第一”,奠基了南通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名副其实的根本。中国第一所新式托儿所、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中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中国第一所刺绣职业教育学校、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中国第一所气象站……张謇一己之力,撑起了南通前身的城市格局与气象,完成了南通最初的公共事业建设。特别是教育文化的滋养,煅铸了“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品牌,至今让南通充满自信和张力。张謇说:“惟是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

192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考察南通时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在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漫步苑区,深切感受江海大地的风物、旧迹和园林之美,不过,时过境迁,大多原生态的东西多有改变——这算是不小的遗憾。

因此,即使览尽博物苑,终究不能回溯并读懂张謇的丰蕴,更何况,仅仅借助于经年的照片和文字,以及些许的遗存,想要显微出张謇的庞大,谈何容易?

斯人已逝,斯道在兹。漫步南通街衢,每一处都似乎驻足过张謇的身影——这,已足够。

3

循着江风海韵,走进启东,走进长江口河相、海相沉积平原上的这座城市,沙地文化的独特风貌,赋予其无尽魅力。

启东古时为“东胜瀛洲”,是近200年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应该说,这是一座新城。而启东辖下的吕四港镇则可溯源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独具渔家文化和道教吕祖文化特色,吕洞宾曾四次云游此地,故有“百年启东,千年吕四”之谓。

王嘉《拾遗记》对旧时启东洋面描述: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远视,水间有五彩云;近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

沧海桑田,日生不滞。史载,清嘉庆年间,长江主流重入南泓道,在南蒿枝港以北便涨出了吕复新沙、灶界沙、日照沙等几块沙洲,南部长江口上更出现了成群的江心沙洲。这些沙洲便是启东一带成陆的雏形。它们遍身堆积着层层叠叠的海贝和海藻的残骸,后来更长出了草莱萋萋的灌木,遂成绿洲。

原来,我的脚下,曾经是绵延的江水、海水,依稀,浩渺烟波及翔集沙鸥尽入视域,心胸,一下子宽阔无比。

不过,对于我来说,最好的去处应该是吕四古镇。我一向对文化古迹情有独钟,这与生俱来的秉性,至今催动着我,每到一座城市,第一要务,便是寻访并感受她的古色古香。

吕四古名又为白水荡,这里,与唐代文人骆宾王渊源深厚。唐中宗年间,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扬州,骆宾王为他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第二年兵败,骆宾王为躲避追杀,逃至人烟稀少、飞禽聚集的草荡。“白水荡在旧县,其地麋鹤萃籔,唐骆宾王遁迹于此。”

据说,在古代,这里栖息着数不清的白鹤,故吕四古镇又名鹤城。可是,今天我未能深入古镇,细读她的千年风华,只能趁午餐后的间隙,在鹤城公园匆匆走过洞宾楼、问鹤亭、崇祯桥……

启吾东疆,古镇新生。如今,全江苏最早迎来朝霞的吕四,正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弘大气魄,张翅扩容——吕四港起步区“2+2”码头“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擘画与构想正在渐渐成为现实。

友人介绍,此地有长江入海纪念碑,正对东方,向海长歌……

4

970多年前,一位诗人登临“江海第一山”南通狼山,赋诗云: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初入仕途的诗人被美好山川打开了人生视域,感慨万端:海韵江风,壮吾心胸……这位诗人,就是王安石。

沿王安石镌刻的诗句与诗意,我登顶狼山,虽非日朗风清,但极目四望,烟笼雾绕,阆苑仙境,地阔天高。

在山顶大观台,天下四望,江水、城池、生民、时空……江海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地中秋水长落霞孤鹜齐飞。

狼山海拔109米,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山中广教寺是一寺两供奉,既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也是“大圣菩萨”的道场。足见,“江南十景之一”的狼山,实在是身名并重。据说,这里还因灵验而名扬四方,终年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狼山还是中国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狼山北麓有天主教堂一座,国际地位甚高,众多中外历史知名人士都与狼山渊源深厚。

狼山文物古迹众多,寺庙建筑林立。金刚殿、大悲殿、藏经楼、三贤祠、葵竹山房、大观台、圆通宝殿、千年古塔、大圣殿、振衣亭……平倭碑、白雅雨烈士墓、骆宾王墓、康熙御书碑亭、赵绘沈绣之楼、林溪精舍、语梅楼……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随徐敬业起兵,据说,兵败后流亡南通,死后葬于此地。一代文雄,从此长眠狼山。他在《讨武檄文》中痛陈: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他呼吁: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世易时移,当年鼓角争鸣已经沉寂,但诗人的壮阔情怀却赋予了狼山铮铮风骨。诗人墓前,悲风呜咽,山崖寸断。我不由得想起诗人《讨》文所言: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山下啬园,乃张謇墓园。据史料载,张謇的随葬品很简单,一根晚年用的拐杖,一副眼镜,一个满是缺口的茶杯,一个胎发球。

骆宾王走了,张謇走了,远走的他们如一支支长歌,留下震古烁今的韵律,引领时光拾级而上。这人间福地,赋予南通以历史、文化、风物内涵,让南通因山水而名,因史迹而名,因文明而名。“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质地,自然、纯粹、坚实、光亮。

风从海上来,韵自江中出。在新时代经济地理重构的风口中,富藏实业基因和博弈智慧的南通,正如王安石《狼山观海》所吟: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学者余秋雨游历狼山之后,感慨道:游玩狼山不消很多时间,我倒是在山脚下盘桓长久。那里有一些文人的遗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发一声浩叹……

5

南通我是第一次来,更不用说海门了。

海门委实有着动人心魄的新风,我想,这与此地辈出的文化精英不无关系。甫一踏上海门大地,我就禁不住发一条微博:向海之门,怀碧拥障……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走访了多家企业,深为其开放理念和博弈精神感慨。我一向惮于类比,惟恐伤及别人,但海门的气场与气象,终究让我心生波澜——我内心深藏的不厚道,在不知不觉中直逼遥远的北方,那里,有我的家乡。于是,我又一次想“十年十问”,不过,有何意义呢?草野之言,不名一文……话扯远了。

其实,我对海门钟情还有另一个原因,这里,不仅是张謇的故乡,还是诗人卞之琳的故乡。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少人都知道这是卞之琳的诗篇,我也是。但,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诗人的故乡就在这里,就在我匍匐的这片土地上。

我总以为,不管是哪个地方、哪座城市,只要滋养、哺育、成长过令后人仰视的文化巨擘,那么,这片厚实的土壤,将永远淀积智识的基因、流淌文明的血液,并为嗣后的时代催发出蓬勃的足履和征程。

卞之琳,生于海门汤家镇,现当代“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西语教授,曾师从徐志摩和胡适,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后人对其评价: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

三十年前的此刻,我还在大学校园里,精打细算省下饭钱,然后到新华书店购得一本本诗集。记得有本几位诗人的合集《汉园集》,其中就有卞之琳的诗篇,可惜后来诗集被一位诗友借走后,再无归还——至今,我还耿耿于怀。

卞之琳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这是后人对其诗歌的评价。

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在诗人离开后的日子里,海门乃至南通,“一夜里开齐了杏花”,因为,根植于文化深层的动能勃发出了坚韧、鸿涌的建设力,潮声正紧,漫过大地,芳菲万千。

可惜,行程紧凑,不能走近诗人故居,用心聆听其诗章与诗意。不过,据说,其故居早已坍塌无存……即使如此,我依然觉得,不该错过这文化的标识,哪怕在诗人曾经成长的一隅,站上片刻,也好!

2020.11.0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