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漠的冬天在身后用凛冽的风声鞭打着我,催动着我像候鸟一样扑向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徜徉在江南的怀抱里,吮吸着甜甜的风情,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耳畔就不时响起阵阵可触及的柔声细语,如同盛开的江花,悠香飘着飘着,就进入眼睛,进入肺腑,进入心情。
我一路遐思,随青山绿水,渐行渐远,汀泗桥过去了,官塘驿过去了,古赤壁过去了,我在冬日风声的砥砺中,犹如回到了长茅大刀的年代,聆听着隐约的冲锋号声,一次次被先躯们的热血涤荡得雄心蓬勃;一瞬间,我又像回到了烽烟四起的东汉末年,遥看滚滚长江东逝水,心深处,便陡然生出万千感慨,随同我辗转的身影,在江南大地,起伏不息。
不觉间,羊楼洞镇到了……
距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誉,为“洞茶”家乡。古镇据湘鄂交界,明清时便是蒲圻六大古镇之一。
据说,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羊楼洞。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19世纪70至80年代羊楼洞茶庄多达上百家……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
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
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登临一长啸,日夕紫烟浮。
明代大学士廖道南描写《羊楼洞》的精美诗句,蕴藉着羊楼洞古镇的地域风情。
2
当我一路亢奋、冷不丁地站在羊楼洞国营茶场空旷而寂寥的小院里的时候,我的鲜艳而昂扬的心绪便在一瞬间一落千丈。与其说是有着百名干部职工的国营茶场,在我真实的感觉里,确切地说,不如把它叫做我们北方随处可见的废旧砖瓦窑场,不过,周围一圈破旧不堪的房子告诉我它与砖瓦窑场的区别。是的,到底比砖瓦窑场好一点儿。
我巡视着这写低矮而破旧的建筑物,及其屋棱瓦菲上留下的斑驳的岁月痕迹,终于在走进江南数日来第一次感觉到城市之外的荒凉。
在一片丛生的秋草之后,几位穿着俭朴的女子用她们的方言交流着我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懂的内容,她们每个都沧桑满面,在她们的眉宇间,我分明读到了一种生活和年龄相交织的春风秋雨。她们拘谨地用淳朴而温馨的微笑,迎接着我这个远方客人的到来。从与她们后来的不太轻松的对话中,我发现,我的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她们居然都能听得明白,这使我稍稍有些欣慰。
想起关于羊楼洞的一段爱情故事。
唐文宗太和年间,少年郎梅青竹与邻家女柳兰香相恋,而柳兰香父亲则一门心思想让女儿选入皇宫。青竹与兰香商议后,便骑着白马远走他乡。一天晚上,他们来到松峰山下,这里山清水秀,两人便在一石洞中安身。柳兰香父亲一路追来,青竹与兰香惊慌失措,一位穿白衣白裙的妇人则对他们说:“快躲到我裙子里。”柳兰香父亲只见白马不见人,便问白衣妇人年轻男女哪去了。白衣妇人说:这里没有年轻男女。柳兰香父亲指着白马说:“这马是我的,难道盗马人不在吗?”白衣妇人说:“你眼睛看花了,这是一只白羊,不是白马。”柳兰香父亲再一看,果然是一只白羊,只好离开了。
白衣妇人唤出青竹与兰香,随后足踏莲花,飘然而去。从此梅青竹和柳兰香就在松峰定居下来,他们在洞旁搭竹楼,用青石板修石巷直达山下的茶市。青竹与兰香在这里种植绿茶,还将制好的茶叶储在竹楼上的泉洞里。远近的茶商买到这种茶叶,打开木箱,香气四溢,用观音泉水泡茶,更是甘美异常,人们把这茶呼为“离魂草”。
年长月久,人们常找青竹与兰香买茶,见到白羊竹楼洞茶三绝,便把这三绝叫做“羊楼洞”,羊楼洞因此而得名。
3
从山上回来的茶场场长张先舜以十分的热情邀请我晚上到他家做客,我在感激不尽之余,再次为江南茶乡这淳厚的风情、这浓酽的友谊而感喟。
离晚饭时间尚早,伴着袅袅茶香的黄昏,我在开阔的大院里无目的地漫步。
一中年男子挑着两只水桶向院外走去,我循影而随,发现是到院外一方水塘边的井里挑水。我试探着问挑水是不是做晚饭用,他肯定地点了点头。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在家里打个水井呢,还要跑那么远来挑?他淡然一笑答道:“那得需要钱呀!不是我自己吃这水,整个院里人家都吃这口井的水。”
我低头朝井里望了望,水位很浅。我的身影和天空被映照在黑黝黝的水底,我忽然感觉到有点压抑。正当我还想问点什么时,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抱着一颗白菜和一个菜筐到水塘边,小心翼翼地蹲下开始洗菜,此时,挑水的中年男子看到我显然略带惊讶的神色,补充道:“我们平常都是在这里洗菜的。”
终于,我不能平复如常,望着远处起起伏伏的山原及附近的森然树木,望着脚下这方波动着冬日的寒光并略显混浊的水塘,望着渐远的端着一筐新鲜蔬菜的小姑娘的背影,寒意潇潇的黄昏便伴随一阵涩涩的微风渗入内心深处……
我重新走回院落。两位中年妇女看见陌生的我径直走向她们,就停止了刚才的谈笑风生。我友善地向她们问好,她们说刚从山上回来。原来,这个大院是她们茶场的根据地,她们真正的工作岗位是在山上,是在十里以外的崇山峻岭之间,她们常常把山上的茶采好后再沿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背到这里,然后进行再加工。我自然对制茶流程一窍不通,但我却实实在在地被她们所说的这十多里山路惊呆了。她们凭着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信念,常年累月地徒步在坎坷的山路上,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撑起了周而复始的风霜雪雨。
在这一刹那,我对她们油然而生敬意。
4
羊楼洞声名远播,不仅因其人文历史悠久,更因其茶文化历史悠久。
自古,羊楼洞被誉称“小汉口”,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久负盛名的“洞茶”远销边疆和海外。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一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羊楼洞茶马古道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明嘉靖初年,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据资料记载,极盛时的羊楼洞镇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
清中后期,制茶技术日益创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
嘉庆年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蒲圻志》亦记载,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
据此算来,羊楼洞砖茶已有两百多年积淀。据说,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清乾隆元年,雷氏第五十五世孙雷中万创办“羊楼洞茶庄”,后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厂房设在羊楼洞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芙蓉山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雷中万四子雷东阳、孙雷国祥、曾孙雷立南均经营洞庄茶号,生意兴隆,“贸茶为业,往来粤东,颇获蝇头”,故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
有古诗赞曰: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
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我没想到,我一脚踏进的羊楼洞竟然有着如此的魅力。后来,有人给我介绍,曾经的沙俄皇族财阀、茶商巴洛夫一度到羊楼洞开设加工毛茶、制造砖茶的茶庄,俄商李特维诺夫亦在羊楼洞兴办了“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工厂。随后,俄商又先后在羊楼洞开设了“阜昌砖茶厂”和”新泰砖茶厂”。不仅如此,羊楼洞的茶种还在俄罗斯繁衍生根,后来,清政府派遣刘峻周从羊楼洞运走10万棵茶苗至俄国格鲁吉亚种植成功。
于是,一条从羊楼洞出发、在历史上存在了两个多世纪的近万里茶马古道,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茶叶贸易的黄金通道,“中国大茶市”羊楼洞古镇也在历史的典籍里璀璨生辉。
5
晚上,我们应邀来到张先舜场长家里。
在这个大约有十二三平方米的房间里,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和电器,唯有陈旧的桌椅,陈旧的沙发,陈旧的收录机和陈旧的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还有陈旧的墙壁上附着的陈旧的灰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的厂长夫人为我们沏好了几杯新鲜的茶,给这个与场长身份极不相称的房间带来了丝丝甘美。
这一晚,我以一个远方客人的身份坐在张场长简陋而温馨的家里,品尝着并不算得上丰盛的晚宴,咀嚼着南国的米饭和酒香,我的思绪便如一流涧水飞扬起来。
是的,这时,我不能不想起遥远的都市和都市里的灯红酒绿,我不能不想起高楼大厦内拥挤出来的莺歌燕语般的音乐,我不能不想起彰显着现代文明的别墅、轿车以及其他很多说不得的东西……我想得太多,以至于坐在家徒四壁的狭小空间,内心被倾轧得呼吸紧促。
而张先舜似乎没有意识到我的失态。他依旧热情地招呼我:喝茶、喝茶。他的声音,平缓、亲和、友善,没有让我感到丝毫的陌生与距离。
远离都市,栖居乡野,作为拥有着数百名职工的茶场场长,他的简朴,他的寒微,他的敦厚,久久地铭刻在我内心深处,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突然就想起了清朝那位叫武训的平民教育家——一个生活贫穷、精神富有的人。武训,山东人,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称武七,后改为武训。武训终身行乞,所得全部钱财用于创办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上学,受到清政府表彰。
电影《武训传》里有一个情节:一个学生念书读到“学而仕则优”,并解释说书读好了就去做官,武训迷茫:做官?做官以后咱们穷人怎么办?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武训,抑或无数年后的张先舜,无疑,成为了喧嚣社会的一股清流。
查阅资料,看到一个故事。1944年,陶行知在重庆约见电影《武训传》导演孙瑜时说: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心灵,应该在全社会熠熠闪光。
终究,我会被扯痛心绪地告别这个冬日,告别这个茫茫衰草中的破落的青砖瓦舍。可是回过头来,凝视着延伸在视野里的十多里山路,以及沉重的背篓、清瘦的水塘、洗菜的小姑娘,还有很多不相识的同胞满面的岁月沧桑,我整个的心,如同历经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使我与生俱来的所有鲜艳的想往,便在驻留羊楼洞茶场的这一瞬间,被这朴素之地真切地抵消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心灵的精神净土。尤其是,见到张先舜之后,这句话所蕴藉的意义,更有了实例和参照。
6
而无论如何,羊楼洞古镇是不能错过的。
很多时候,我奔袭于山河大地,绝非为游览、观光、娱乐,而是独爱寻迹于遗址、古镇、老街等,每每身临其境,便欣喜非常。
因此,第二天一早,我简单吃过早餐后,就一路向着羊楼洞古镇赶去。
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羊楼洞古镇坐落在一条明清石板街上。这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老街最宽处约4米,间有丁字石板小巷相连。街两边多是二层砖木结构挑梁式老屋,底层商铺,错落有致。因时间仓促,不能一一领略。
走在石板路上,时光恍若静止,就像走进了历史,古朴、沧桑、厚重……当年的繁华依稀在青石板上闪烁着悠远的水墨光影。人们三五成群,从一个店铺到另一个店铺,即使没有购物,脸上却写满了笑容和满足。店铺里随处飘荡出来的袅袅茶香,见证着这座古镇曾经被赋予的价值和意义。
有水名曰观音泉,源于松峰山北麓,曲折蜿蜒,注入古镇,是是羊楼洞历代精致砖茶的水源。这一清凉泉水,不仅成就了羊楼洞茶之盛名,而且洗练了羊楼洞风土人情,致使古镇历经岁月侵袭,依旧风华绝代。
从一处吊脚木楼下拐弯,步上长条石桥,远处的松峰山气象万千、秋山入海。松峰山以产绿茶蜚声中外,其茶香正味纯,深得世人垂爱。
可惜,我不能久居此地,因为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以后的日子里,与古镇的邂逅所留下的欣喜和遗憾一定会让我不再轻松。它的深远,它的静寂,它的朴实,它的宽厚,它的珍贵,还有它的前世今生,都会深刻在内心,时时给我最澄澈、最通达的提醒。
我牢记这古镇。
我牢记这茶乡。
199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