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传利的头像

周传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2
分享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 

中坝作坊小镇,一个隐秘在陕南秦巴山中的一个原始村落。距离县城23公里,横卧于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座景区之间。北依秦岭,南傍汉水。千百年来,淳朴善良的中坝人,就在这里春耕秋收,渔猎采茶,兴桑养蚕,缫丝织布。光阴荏苒,岁月穿梭,勤劳的中坝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生生不息。今天的中坝村,犹如世外桃源,村民们依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中秋时节,我乘着微微的凉爽的秋风来到中坝作坊“非遗”小镇,追寻到历史与时间的脚步,思维穿越古今,眼前的活字印刷、传统扎染、榨油、打铁、陶艺、丝织、汉江石画等传统工艺之美、彰显和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在这里亲体验传统工艺,感觉时空穿越,这个传统技艺的非凡魅力这里的景色勾勒出我的灵感,这是一处陕南秦巴水乡孕育出来的一个淌金的作坊,眼前的古色古香的村庄撑起了每一个梦想 ,先秦文化与历史华章 秦砖汉瓦的老陈墙彰显商埠作坊的青史。唤醒昨日落下的那片霞光流不去的是千年的足迹 与世无争的石板街巷 。一道道木板门上剪纸窗花散着柔光石碾滚动着七月的黎明,油条麻花水煎包纷纷登场保管客人填饱着自己的幸福,中坝大峡谷的云雾交织在作坊的饮烟里,温暖的阳光下,满街的裙子掀起诱人的风繁盛的商贸争抢着客贾的钟情年轮辗转着岁月的蹉跎默默无语古今谁与评说

中坝河连接大峡谷的流水接纳了飞鸟河堤弯曲着转向72作坊,荷塘民宿,庖汤宴,巴人篝火烧烤,集市以及临街店铺,陷在摇曳的树影里方言触手可及我回到了这里像一粒种子返回土壤某些场景的转换不经意间移动着时间的标尺。童年至今那些被遗忘的事情太多了能记住的便变得格外珍惜那年春天,柳丝荡漾我骑单车载着她捧着田野里采来的鲜花嬉笑着从春风里经过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说起来是秦巴山水的灵气,孕育了我的发小,创业能人陈国盛。开创的中坝非遗小镇是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单位。

陈国盛,一个看似貌不惊人,个头不算高微胖,一米六几的样子,年满50有于的他,黝黑的面孔,国字脸庞,细看额头几道黑桃般的皱纹,一个地道的中坝柏桥村人。二十岁那年,他成为了石泉肉联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后来遇上厂子改制,他成了失业人员。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无奈中他也走上了艰难的经商生涯。最初是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经过数年的积累,加上他的美术天赋,便转型做起了广告装潢,再后来便有了自己的标识公司,步步转型升级。

2016年,后柳镇准备将中坝村打造成美丽乡村。中坝村位于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个景区间。机缘巧合,陈国盛决定回乡创业,他的老家柏桥村就紧挨着中坝村。前些年,脱贫攻坚之战任重道远,县城经济振兴刻不容缓。口号人人都喊,但要艰苦实干,必须仰仗那些不忘初心的逐梦人。

陈国胜在开办中坝作坊之前已经在不同领域创立7家公司。作为一个标识人,他的声望与履历在圈内有口皆碑。他自幼喜好书法绘画,成为一名书画家是他人生最初的梦想,后来父亲因病早逝,家中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小妹需要照顾,自高中开始勤工俭学。他曾靠私人关系拜过水乡一位画家为师,后来高中阶段旁听于西安美院,最终因生活所累梦想无果,从此也就过上了实实在在挣钱养家的日子。

光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养育他的小镇,一直都住在他的心里,他爱这里泼墨的青山、丰润的土地、清澈的河流和朴实的乡亲,他想用自己仅有的财富和心底最富有的情感,来守望这片故土,重建这座小镇,让往日繁华重现,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这座古朴的乡村小镇,让人们在享用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共享这道质朴的精神大餐,让所有的客人在经历了都市的烦躁过后,来这里用温润的空气和质朴的乡情洗净世俗的尘埃,将躁动的灵魂在这里安放,尽享一份安宁,让他们了解这里,感受质朴的乡村文化,爱上这片清纯的土地。对艺术与水墨的热爱是促使他从事标识行业的机缘之一;历尽千帆,对美的执着与回报家乡的热忱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这座浓缩了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水美镇。中坝作坊每条街之间由长廊和窄巷相连,被植物装点成翠绿色,白色和青灰色相间的民居、精致的木雕花窗鳞次栉比。幽雅的宅第结合陕南民间手工作坊技艺,根据不同业态,本着“返璞归真自然,传承民间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情怀,蜕变成为72家传承古法、风格迥异的手工作坊。散发的生活情趣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豆腐、芝麻糖、鼓气馍、糍粑...种种美食令人欲罢不能;铁匠铺、炼油坊、编草鞋、搨辣子...样样工艺让人好奇陡升;书画院、陶艺馆、活字印刷、文人工作室...件件艺术使人如获至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互动性,走马观花只会留下遗憾,动手体验才能领悟妙趣的真味。然而仅仅单枪匹马地赏玩还不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体验者之间通过合作、模仿和竞赛,会使文化的感受性与同理心成倍增长。这正是陈国胜的创立小镇的一个初衷:让珍贵的非遗手工艺被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手工艺的质朴匠心。

我与陈国胜漫步古坊间,一路听他介绍道,小镇的发展仍处于开拓时期。未来小镇还将逐步扩张非遗规模并完善功能设施,在提升日均接待量的同时,为家乡父老创造更多就业创收的机会。文旅业的蓬勃同时带动了茶叶、林果、蔬菜等原有农业的发展,精准地为贫困户提供帮扶,让每个乡亲都能在小镇效应中获益。这不仅仅是战略发展眼光使然,更重要的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陈国胜先生无愧荣获2017年度石泉“十佳脱贫攻坚带头人”的荣誉。

我走进中坝作坊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徽派风格的白石墙上,是颇为显眼贾平凹题写“中坝作坊小镇”几个黑色大字。前左拐看到是木门楼门楣上的“七十二街坊”。七十二作坊,由小吃街、作坊街等四条街组成。其中,位于作坊街的第一家“阮小二油坊”人气最高。时而一些游客涌进来,将十几平方米的作坊填得满满当当。油坊里,榨油床、撞杆、石磨、炒锅等榨油各环节使用的器具。墙上挂着榨油工艺流程:风车除尘、炒锅煸香、稻草蒸煮、上槽碾末、包饼进榨、木槌冲压、沉淀沥油等环节。如果想了解,店内一小块木牌上有二维码,扫后可以观看视频。油坊的一个角落是炉灶,用来炒油菜籽的。听员工石荣成介绍,油菜籽要用柴火炒制。另一墙边,有一石磨,用来磨煸过的油菜籽。墙边堆着两摞一人高的油渣饼,直径大约40厘米左右,每个大约五六厘米厚,边缘毛毛糙糙的,极其坚硬,和锯开的树段相仿。古法榨油木榨器具由油鼓、千斤、锲子等10大主件,板尖、油撞、牛角支等24个附件组成,辅以蒸籽锅、石磨、榨刀等32件配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需求,油坊采取全透明化作业,游客可完整地领略古法榨油整个流程。听作坊管理员给游客介绍古法榨油时即兴表演了一段劳动号子,被游客录下来发到了朋友圈,不仅获赞很多,还有人通过视频连线订购了十几瓶菜籽油。

走出油坊时,陈国介绍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石泉是陕南茶的重要产地,《茶经》对石泉茶也有记载,石泉又是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修炼授徒之地,于是,中坝作坊街上便出现了一家鬼谷老碗茶,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到茶园采茶,用鬼谷老碗茶铺的手工炒茶机炒制。能泡一壶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茶,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体验。今年“五一”假期,中坝作坊小镇还举行了一项活动——游客参与手工制茶体验,并由茶师加以品评,虽然奖品只是茶叶、瓜子等小物品,但大大激发了游人参与的兴致。”我一路听陈国介绍,来到茶坊,茶坊里,陕北来的杨先生带着孩子采茶,在师傅的指导下制茶,他说,“这让孩子更懂得茶文化。

我一路还看了很多的作坊,其中布艺坊也是颇受研学者青睐的地方。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织物在染色时,将一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这听员工介绍: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后也不会有相同的。做出的产品具有惟一性,极具个性化。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在鲁班发明出石磨前,人们吃的无论是米粉还是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不仅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也只能捣很少。鲁班发明了一种叫“硙”的磨粉工具,汉代后才叫做磨。这种工具是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箩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作坊街上的西门豆腐坊,出产正宗秦巴山农家石磨豆腐。每天早晨六点,古永凤和她的搭档便开始忙活,她将木盆泡着的黄豆一点点加进石磨,搭档用手推磨,豆汁随即从石磨下慢慢流出。经过除渣、取汁、加水、煮透、盛出加碱、搅拌起花等程序后,将豆花舀入纱布,滤水,放入模具,待豆腐成型。古永凤有二十多年做豆腐的经历。早先,她在后柳镇卖石磨豆腐。中坝作坊小镇建成后,她成了西门豆腐坊的员工。很多游人吃了这里的豆腐,常说的一句话是“品尝到小时候的味道”。如果游客有兴趣,也可以自己体验推石磨,磨豆浆,做豆腐。

非遗是中坝小镇之魂。听陈国盛说:“他前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古村镇考察后,确立了中坝作坊小镇的定位: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项目的作坊小镇。石泉非遗进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3项,安康市非遗保护名录15项,石泉县非遗保护名录93项。其中,有很多是生产技艺性的项目,这为中坝作坊小镇引进项目提供了便利。”他对农家小洋楼重新加以包装,对四条街道进行统一改造,建筑外观设计为仿古式,采取租赁的方式,把农户闲置的一层房屋打造成各具特点的手工作坊,构成了“中坝作坊小镇”的文化核心区。这样,游客来小镇不只能看到手工艺品,还能亲身体验其制作过程。一边拜访非遗传承人,一边寻找有意在中坝作坊小镇发展手工艺项目的创业者,让非遗手工艺在中坝“落地生根”。他要求各个作坊内的操作流程尽可能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操作过程。为了找到老式木制油榨,他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宁陕县皇冠镇有个油坊坪村,从地名猜测这个村和油坊有关,但是,他并没有在那儿找到老式木制油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油榨竟然是在中坝村找到的。一个已经倒塌一半的屋子,一个有着二百余年历史的油榨半截在里面,半截露在外面。陈国盛把这个油榨带回了中坝作坊小镇,由于已损坏,无法使用,陈国盛自己画图纸,找木匠做了个新的,就是现在放在阮小二油坊里的那个油榨。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行当日渐式微,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机器替代了手工,很多事情变得省时省力,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陈国盛说,相对现代工艺,传统手工艺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更多的时间成本,如今他所做的,就是让珍贵的非遗手工艺被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手工艺的质朴匠心。

目前的中坝作坊小镇72作坊非遗项目很多,其中,小吃街还有一家做搨辣子的作坊。石泉搨辣子制作技艺也是安康市的非遗项目。游人到石泉,必吃的一道美食——石锅鱼,汤底就少不了搨辣子,店主还会为口味重的食客多备一碟。石泉草鞋制作技艺也被列为安康市非遗项目。草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鞋,最早名为“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龙须草、麻绳等,鞋有半系绳、全系绳(满耳子)、拖鞋之别。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上世纪70年代以前,草鞋一直都是人们生活的刚需,更是红军的军需物资,“编双草鞋送给郎,希望郎能打胜仗!”“穿双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的革命口号便是明证。

中坝作坊小镇庖汤会,是石泉文旅的一个金字招牌。2018年5月,石泉庖汤会正式获批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石泉三项省级非遗项目之一。庖,古汉语是指厨师,庖汤,即厨师调制的菜肴。自明代以来,湖、广、川、粤、渝、晥等各地移民来此定居,石泉县便成为了移民集聚区。每逢年关杀过年猪,都要把乡里乡亲请到一起摆上几桌,交流感情的同时,也寄希望于未来。当地人将这一民俗叫喝庖汤。“我是庖汤宴民俗的挖掘者,也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陈国盛对记者介绍说。陈国盛记得,小时候石泉农村过年前,有一种菜式叫四大六小,于是,便找老人们打听。弄清楚了这里头的讲究,陈国盛便赋予它一种新的文化元素,叫六的建制,八个凉菜,六个炒菜,然后六大蒸碗、六小蒸碗。吃的时候有人唱菜。唱菜礼仪,不仅仅把饭做好摆上桌就让人吃,还要按一定的流程吃,不仅吃出美味更要吃出文化,体验整个过程是关键。

2019年12月31日,石泉县第八届“汉水·庖汤会”旅游文化活动在陕西安康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内盛大开幕,该活动持续六天。开幕式上,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致辞,充分肯定了石泉汉水庖汤会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自2012年以来,石泉县将“汉水·庖汤会”打造成一个“挖掘石泉年俗,推广汉水文化,发展石泉旅游”的品牌。中坝作坊小镇建成后,石泉的庖汤宴便移师于中坝小镇。“长条板凳摆四方,东西南北都坐上;今日中坝庖汤会,酒席设在街中央;上席坐的福禄寿,下席坐的财源广;左边坐金榜题名,右边坐幸福安康。朋友们,坐定当,帮忙的,酒菜上。”长街中央的师傅,大声呼喝的正是石泉招呼宾客的传统礼仪——说酒礼。

庖汤会持续到晚上,小镇还有火狮子表演。“石泉火狮子”作为民间舞蹈,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狮有文武之别。文耍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武耍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耍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跌扑、登高、腾轻、踩高、搏斗、梅花桩。还有“撞三关”,一是过独木桥,二是登高摘绣球,三是撞烟花火海。

疫情阴影之下,“就地过春节”“非必要不出省”成为牛年春节的一种趋势。如何让“就地过节”的人享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按照文旅部非遗司“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要求,石泉县省级非遗庖汤会作为陕西省重点年俗非遗项目,被推到“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的活动中。网上的云庖汤会,让更多人了解了石泉这一民俗。平时,在中坝的巴少山寨也可以品尝到庖汤宴,不过要提前预约,空降是吃不到的。“今年,庖汤会一定会进行,也会更热闹。”陈国胜说。

一路看了几十家作坊后,陈国盛还说“旅游+研学”,小镇的经营之道。旅行社是中坝小镇重要的合作方,新业态便是研学。在巴人旅游服务中心前,左右两边挂着“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写生基地”以及“东方美术培训学校写生基地”的牌子。记者采访那天,西安翻译学院也派人来和陈国盛谈在中坝设立实习基地的事情。“前段时间翻译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来写生,带队老师回学校向校领导汇报,觉得中坝集中了这么多非遗手工作坊,非常适合设计专业的学生来研学。校方想让研学的专业扩大。”“如果中坝每年能来10万学生研学,一个学生收200元,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呀!”陈国盛非常看好研学这个新市场。学生写生一般时长是两个月,分上半年和下半年进行,这意味着一年四个月时间中坝小镇住宿是满员的。国家特别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研学成为劳动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研学市场就扩大到了中小学这个群体。学生体验式研学对非遗文化也有很好的传承作用。“我用我的思考方式跟社会接轨,来让非遗活化,让它变成商品。有市场需求才能生存,没有市场,非遗就真的成了摆在博物馆里的死的东西了。”

2020年10月10日,由世界旅游联盟与世界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同举办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石泉县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同年,陕西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公布,中坝作坊小镇名列其中。中坝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全村过去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7%。中坝作坊小镇自开园运营以来,中坝村村民可以从巴人获得租金和分红,被巴人雇用的人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巴人建了茶叶、林果、蔬菜等园区,让村民参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各作坊采购原材料时,会首先考虑当地的贫困户,采用订单农业模式进行收购。

同时,中坝小镇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600余户群众发展订单农业,其中带动贫困户168户,让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6000余人依托小镇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陈国盛说,“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带动一方发展,回报我的父老乡亲。”

中坝作坊小镇,相较于金蚕之乡,鬼谷故里的高调,这个地方却低调的隐匿,在山水之间不争不抢,悠远的青峰山峦,纵横交错湖泊河流,荷塘民宿,小镇古朴风貌,大峡谷站成的瀑布,茶园青青,碧波荡漾,仿若置身于十里画廊。一个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镇,如今成为旅游胜地。因为,这里的人们都感知,这里是生养他们的地方,所以,这里人们从不向往外面的世界,甘心做一片莲花,守候在72作坊小镇的荷塘里,等待着年复一年的春天。

每当我驻足“中坝作坊”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凡是踏着春风而来的旅人,心事,都斜在中坝河倒影的作坊小镇的炊烟里,记忆,翻滚流淌着庖汤宴香浓,从此,陈国盛不再挂念外面的世界,在中坝作坊小镇这一方天地里,静静品味着诗和远方。

一个作坊一个故事,一个作坊一段传奇;一个小镇一段秘史,一个村庄一部史诗。这一个作坊小镇,引出了创业人陈国胜的致富路。这一路走过,从陈国胜的笑脸上,我感悟出,石泉中坝作坊小镇,一个让游人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的地方。他已把中坝作坊小镇打造成隐秘在陕南秦巴山中的一个原始村落,同时,一个个手工作坊,像时光机一样,让游人穿越回秦巴山民的农耕时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