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创办“庖汤会”的人
说起过年,忽然想到“庖汤会。”
每到过年,天就阴沉着脸,就像是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很多人向来就不觉得他们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
这个时候,大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目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
这个时候,我想起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过年的味道了!
如今,石泉,“庖汤会”这字眼早已成为当地的名片。
腊月二十的一大早,老娘和老爹提着刚买的一些年货进门就对我说:今天天气好,一腊月发闷的天气没敢出门,听说今年“庖汤会”开始了,以后一年一年我们老了,也赶不了几次“庖汤会”了。养儿养孙为啥?不就是我们活着给接济口吃喝,过一个年算一个年嘛……
过年的东西,老娘和老爹在家里早准备好了。因为现在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好了,老娘和老爹分别都70多岁了,但他们对过年的传统观念很强。老娘和老爹从腊月初就开始熏血豆腐、熏腊肉、灌香肠,由年猪衍生的这些腊货,或多,或少,几乎是家家必备,当然,我们一家5口也不例外。
说实话,我对小时候过年的印象还是记忆犹新的。我不到十岁,已经记事了。按照家乡风俗,每逢腊月,村民们早早地在屋檐下,把大树柈子码成一堵墙,用来火塘里的燃料。在乡下,村民们把除夕夜火塘的火,看作预示来年逢好运,日子红红火火。
过年,深冬的陕南,很多地方有杀年猪、喊着亲朋好友吃庖汤的习俗,这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俗,至今得以留存。“胡萝卜泯泯甜,看着看着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儿没的钱”,每年进入寒冬腊月,在秦巴山岭的广大地区,孩子们在寒风中转着圈圈唱着这句农谚。
陕南的农村由于过去比较贫困,平常的日子拿不出钱去吃肉,但每到冬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过年,于是,冬至过后,各山村传来此起彼伏杀猪的猪的惨叫声,胆小的孩子双手捂住耳朵跑得远远的,我算是胆大的孩子,则在杀猪现场围观并给大人帮忙打下手。
如今我们住在城里多年了,小时候那些年味和习俗有一些淡忘了。我听到老娘和老爹说起了“庖汤会”时,忽然回想起浓浓的年味,回想起前些年参加的中坝作坊庖汤会,那儿的庖汤宴一桌,一共28道菜,包括8个凉盘、6个炒盘、6个大碗蒸菜、6个小碗蒸菜、1个咸汤、1个甜汤……
这说着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生长在汉江边的我,打小,就见过大人们在院场坝宰杀年猪抬肉背肉进屋忙活后,灶屋厨房摆开火热战场。因为要备席设宴款待杀猪匠、帮忙的二把手,亲朋好友左右邻舍众客人,以庆贺丰收,和睦邻里,密切情谊,祈福美满。俗称:吃庖汤,喝庖汤,坐庖汤席,吃庖汤宴。如今虽居住在城里过年了,得吃当地庖汤宴……
这说着我的全身都沾满年味了。
又赶上中坝作坊小镇的“庖汤会”了,看老娘和老爹早就准备好赶“庖汤会”了。妻子、女儿一拍即合,也急着说“去”。
我们一家5口开车,一大早从县城出发,车行半小时抵达中坝作坊小镇,又一次感受了传统的“庖汤会!”
一路上,我们行走的时间虽短,沿途风景优美,从石泉县城驶向中坝作坊小镇的途中,沿着澄澈如碧的汉江水一路前行,真有种分分钟想下车拍照的冲动。
中途女儿说:“石泉连冬天,都美得如此诗情画意呀!”
抵达目的地——中坝作坊小镇,我陪着老娘、老爹、妻子、女儿在小镇上随意逛了逛,“庖汤会”前的文艺演出就要开始了,我们便赶紧去了广场。
说实话,本来我想着这个文艺演出看点不大,没想到一场表演我从头到尾看到了最后,每一个节目还都录了视频。
因为真的挺精彩的,可以看出编排者十分用心了。表演的内容有传统民俗、歌舞、快板等等,都是围绕陕南、围绕石泉,看了表演,让我们对陕南石泉这片秀美的土地又多了几分了解。“庖汤会”前,表演的演员都是石泉本地人,现场除了游客,中坝村的村民也都来看了,十分热闹。
如果大家来的话,建议别错过这个文艺表演,还真是挺有看头的。进了作坊长街,便被满满当当一条街的席面“震撼”了,几十桌流水席依次排开,一桌坐8个人,那场面真是相当壮观了。
穿过幸福门,长街两旁火红的灯笼,这喜庆的感觉,浓浓的年味,真让人有种过年的气氛。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说起来是秦巴山水的灵气,孕育了我的发小,陈国盛。一个看似貌不惊人,个头一米六几的样子,微胖,年满50的他,黝黑的面孔,国字脸庞,细看额头几道黑桃般的皱纹,一个地道的中坝柏桥村人。
记得,20岁那年,他成为了石泉肉联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后来遇上厂子改制,他成了失业人员。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无奈中陈国盛也走上了艰难的经商生涯。
2016年,后柳镇准备将中坝村打造成美丽乡村。中坝村位于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个景区间。
机缘巧合,陈国盛决定回乡创业,他的老家柏桥村就紧挨着中坝村。
前些年,脱贫攻坚之战任重道远,县城经济振兴刻不容缓。 口号人人都喊,但要艰苦实干,必须仰仗那些不忘初心的逐梦人。
陈国盛在开办中坝作坊之前已经在不同领域创立7家公司。作为一个标识人,他的声望与履历在圈内有口皆碑。
陈国盛自幼喜好书法绘画,成为一名书画家是他人生最初的梦想,后来父亲因病早逝,家中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小妹需要照顾,自高中开始勤工俭学。
陈国盛曾靠私人关系拜过水乡一位画家为师,后来高中阶段旁听于西安美院,最终因生活所累梦想无果,从此也就过上了实实在在挣钱养家的日子。
光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养育他的小镇,一直都住在他的心里,他爱这里泼墨的青山、丰润的土地、清澈的河流和朴实的乡亲。
陈国盛想用自己仅有的财富和心底最富有的情感,来守望这片故土。
陈国盛重建这座小镇,让往日繁华重现,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这座古朴的乡村小镇,让人们在享用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共享这道质朴的精神大餐。
陈国盛让所有的客人在经历了都市的烦躁过后,来这里用温润的空气和质朴的乡情洗净世俗的尘埃,将躁动的灵魂在这里安放,尽享一份安宁,让他们了解这里,感受质朴的乡村文化,爱上这片清纯的土地。
陈国盛对艺术与水墨的热爱是促使他从事标识行业的机缘之一;历尽千帆,对美的执着与回报家乡的热忱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这座浓缩了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水美镇。
中坝作坊每条街之间由长廊和窄巷相连,被植物装点成翠绿色,白色和青灰色相间的民居、精致的木雕花窗鳞次栉比。
幽雅的宅第结合陕南民间手工作坊技艺,根据不同业态,本着“返璞归真自然,传承民间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情怀,蜕变成为72家传承古法、风格迥异的手工作坊。散发的生活情趣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
陈国盛开创作坊里的豆腐、芝麻糖、鼓气馍、糍粑...种种美食令人欲罢不能;铁匠铺、炼油坊、编草鞋、搨辣子...样样工艺让人好奇陡升;书画院、陶艺馆、活字印刷、文人工作室...件件艺术使人如获至宝。
“庖汤会”开始,我们找到位置坐好,就开始期待吃“庖汤”了。在开席的间隙,我也向作坊的老总陈国盛了解“庖汤会”的来历。
陈国盛告诉我,“庖汤会”原本就是流行在秦巴山区一种过年时的传统习俗。如今,中坝作坊小镇庖汤会,是石泉文旅的一个金字招牌。
2018年5月,石泉庖汤会正式获批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石泉三项省级非遗项目之一。听陈国盛介绍:庖,古汉语是指厨师,庖汤,即厨师调制的菜肴。自明代以来,湖、广、川、粤、渝、晥等各地移民来此定居,石泉县便成为了移民集聚区。
每逢年关杀过年猪,都要把乡里乡亲请到一起摆上几桌,交流感情的同时,也寄希望于未来。当地人将这一民俗叫喝庖汤。
陈国盛对我们介绍说:“我是庖汤宴民俗的挖掘者,也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陈国盛说:“记得,小时候石泉农村过年前,有一种菜式叫四大六小,于是,便找老人们打听。弄清楚了这里头的讲究,陈国盛便赋予它一种新的文化元素,叫六的建制,八个凉菜,六个炒菜,然后六大蒸碗、六小蒸碗。”
吃的时候有人唱菜。唱菜礼仪,不仅仅把饭做好摆上桌就让人吃,还要按一定的流程吃,不仅吃出美味更要吃出文化,体验整个过程是关键。
2019年12月31日,石泉县第八届“汉水·庖汤会”旅游文化活动在陕西安康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内盛大开幕,该活动持续六天。开幕式上,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致辞,充分肯定了石泉汉水庖汤会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
自2012年以来,石泉县将“汉水·庖汤会”打造成一个“挖掘石泉年俗,推广汉水文化,发展石泉旅游”的品牌。中坝作坊小镇建成后,石泉的庖汤宴便移师于中坝小镇。“长条板凳摆四方,东西南北都坐上;今日中坝庖汤会,酒席设在街中央;上席坐的福禄寿,下席坐的财源广;左边坐金榜题名,右边坐幸福安康。
我和老娘、老爹、妻子、女儿正聊得起劲儿,穿着一身火红的老乡开始上菜啦!
这上菜的过程也十分特别,两人抬起一个食物架,几十盘菜放在架子上,走过一桌放一盘。
这样长长得一排流水席,每一桌很快都能上上菜。仪式感十足的传菜过程,也引得大家纷纷围观拍照。
朋友们,坐定当,帮忙的,酒菜上。”长街中央的师傅,大声呼喝的正是石泉招呼宾客的传统礼仪——说酒礼。
开席不一会儿,旁边一桌上有人说:“喝酒不划拳,七窍冒火烟,畅畅快快喊几声,一身都舒坦。”这是石泉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它说明陕南人都喜欢在饮酒时划拳。“哑酒难喝”,人们借饮酒谈心,以划拳助兴久已成习。
不一会儿,两位身着喜庆年装的小伙来的桌前划起了拳。他们划“螃蟹拳” 歌词:「一隻螃蟹一张壳,两隻眼睛八隻脚,一对大钳子,挟住就扯不脱;横起把路走,好象个「霉脑壳’(群众称小偷为「霉脑壳’)。一心敬,八匹马……」最后以口说的和手比的数字淮与错定输赢。
“麻雀拳”歌词:“一只麻雀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八个脚指丫,两支膀膀飞。三星高照,五谷丰登,七窍通畅,久旱逢雨……”亦是要求口手合一,错与正定胜败。
“螃蟹拳”、“麻雀拳”等皆以计算数字为准。如第一拳是只螃蟹一张壳,两只眼睛八只脚……”第二拳便是“两只螃蟹两张壳,四只眼睛一十六只脚……”依次类推,拳拳加数错者认罚。
这种酒歌是以唱划拳,句句讨彩,声声飘香。在陕南、这酒歌深为群众喜爱,至今流行。这也是人们把知识、娱乐与酒融为体创造的独特酒文化。
庖汤会一轮64桌,分中午、下午各一轮,还安排每桌选一名代表参加庖汤会拳王争夺大赛。
一会儿工夫,8道凉菜就上齐了。就着当地特色的苞谷酒,我们开始大快朵颐。
值得一提的是,吃庖汤的时候,会有很多传统民俗表演,让我们这群游人感觉新奇又好玩。
“庖汤会”正式开吃之前,有“说酒礼”;吃的过程中有“说菜环节”和“划酒拳”。
这些都是原本乡间既有的传统,真的超级能带动气氛。
划酒拳的两位小伙子走到哪桌,都能听到欢声笑语。
不得不说,满满一桌28道菜,盘盘硬菜啊,我们一桌吃到最后还剩下不少,因为菜的口味着实不错,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我和妻子、女儿以及家人便打包带回家了。
女儿开玩笑说: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啊”。
庖汤会持续到晚上,小镇还有火狮子表演。
“石泉火狮子”作为民间舞蹈,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狮有文武之别。
文耍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
武耍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耍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跌扑、登高、腾轻、踩高、搏斗、梅花桩。
还有“撞三关”,一是过独木桥,二是登高摘绣球,三是撞烟花火海。
如今的石泉“庖汤会”,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现在人们常常感叹文化传统“丢失”、感叹年味越来越淡,有石泉“庖汤会”这样的传统民俗能够留存,也是一种幸运吧。
吃饱喝足后,我们便开始在小镇四处溜达。
作坊小镇上集合了“七十二作坊”,游客可以体验各种传统手工技艺,编草扇、打铁、搨辣子、古法榨油等等……
另外还可以选到许多地道山货,逛吃逛吃,也算很惬意了。
这样一场石泉庖汤会,28道硬菜,一人80元。
大家觉得值不值呢?如果你有机会到石泉旅游,想来感受这个传统年俗庖汤会吗?
这些年,我都注意过,那是三年前的“庖汤会”,当地人也爱吃庖汤,一年劳碌下来,都想放松一下。
今年“庖汤会”开启,三五成群的聚在中坝作坊一起吃庖汤,喝上点小酒,外来的游客更是好这口。
在这里,喝庖汤,品佳酿,就看你能否当拳王。
在这里,你粘满一年的喜庆,看东边锣鼓齐鸣七个隆咚锵,西边烟花爆竹满街震天响,北边篝火歌乱舞跳出来年好兆头,南面一幅幅浓浓的年味图景象。
预示一年更比一年好,石泉旅游织锦绣,十美石泉创辉煌。
石泉“庖汤会”最是热闹,每当“庖汤会”开启,总免不了听到家人的这一句说道 :“ 今天是否去赶一次庖汤会!”
听到这,我的血就开始在血管里咆哮,无论是冬天,想到这,我全身开始变得温暖了!
每次我的回答都干脆利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