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传利的头像

周传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13
分享

故乡

故乡

故乡,位于秦巴山间的汉江岸上。如今,被人们称为“后柳水乡”。

故乡,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千年古镇,从石泉县城顺汉江向南而下20公里处,交通便利。其地势三面环水呈半岛状,素有汉江水码头之称。古镇在湖水的映衬下,背后的巴山与之相对,在山水的掩映下更显落落大方。

故乡,地处汉水之滨,水域景观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恰似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廊。

在故乡,站在高坡上俯视小镇,就会被小镇溢出的种种美丽所陶醉。旧的古董遗产在这里由破坏到保护,它们和新的时代建筑一道协调共同向前。

在故乡,看小镇的临江处,是小镇古建筑的集中区。最东角处,有几间土墙青瓦民居,土旧的程度少说也有百年之久了。一条曲折石阶小径,弯弯折折向上,形成一条小街。

在小街老房子的后面,新路新房子正在兴建,住在这些古镇老房子的人们在留恋着过去的时候,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故乡,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连接陕南和川北的重要商埠,凭借汉江水运的便利,陕南的茶叶、生漆、木耳等山货土产从这里销往各地,来自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客商纷纷在此建铺中转货物,这个小镇曾经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的繁盛商路。

据记载,古时汉江纤夫每行三十余里就需歇脚,商人也就在此进行货物中转,这里也就逐步形成古镇,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码头”,据说现在香柏岩的还有纤夫拉船留下的石窝。后柳古镇街道狭长,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最窄处不足两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街道阶梯上的青石,皱纹和边缘棱角早被磨去,很是光滑;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上游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凤角,马头封火,古色古香。青石质的房檐台上,布满雨水滴打的小坑,这坚毅冰冷的青石记录下了古镇的沧桑。

明清时期,移民大量涌入古镇,推动了商贸的发展,后柳镇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商埠,古镇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坎,修建油坊,故又名“油坊坎”。

上小学时,听老师讲过,后柳古镇始建于1939年,清朝时称后柳溪,民国二十年称长清镇,到了1939年后才改称后柳镇。那个年代,后柳古镇每年有四百多篓(约50吨)桐油走水路运往武汉。装桐油要用竹篓,后柳当地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编工艺也是十分讲究。如今,商船已经没有了,但当地的竹林依然是后柳的一大特色。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当年后柳街上商贾汇集买卖兴隆,沿街都是老字号的旅店、饭馆和药铺。现在的后柳古镇明清时期的建筑依然保存比较完好。古镇的房子大多建在临江的山地,石条铺就的台阶因山势而上下错落,行走在其间有种山城漫步的感觉。

这里的房子有着典型的南方建筑特色,多以木材搭建,在细节处辅以雕刻,临街的一些房子大概是商铺,一块块的木板组成了一面墙,去掉几块木板就是一个门,让人不禁联想这里曾经繁华时的模样。

2023年6月的一个清晨,当我再次踏上后柳镇古街的青石板台阶的时候,这里的一切似乎还在沉睡。而我首先看到的是在我的记忆里《一口老井》:连接子午古道上的驼铃声,没有谁说的清它的年龄。爷爷小时候这口井就老得掉牙,井里的月色似儿时掬着蝌蚪,如今,它独守在村口老成了乡愁,那数不清的话,如何缝补一道伤疤。还有那些光顾它的乡亲们,凡是从它身体里,摇上来每一瓢风声,颤动引起漫溢,似童年的欢笑声。

夏日里的故乡,太阳,耀着夜晚的星辰,日子越来越短,葡萄架下,己听见,台风在说起程。梦想着,咬一口那轮皎洁,捡拾起,那片风月。母亲在山林独自隐居,我欠李白那壶月光,至今未曾还清。夏日的故乡,火的热浪翻滚,枝头的蝉不停地叫热,天上的云开始沉沉的,庄稼地的害虫得意嚣张着,一场暴雨的消息象是插了翅膀,沉积的空气被冲洗成葱茏的绿色,总是在这热闹的日子。风操纵一场夏夜的故事,雨敲打出我的灵感汇集成海。

亘古至今,故乡,古镇里窄长、古朴的青石板街,沿街连片的木板门面房以及千年皂角树、火神庙、古石佛寺遗址,仿佛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古镇昔日的辉煌。似乎还有更多的故事要对人们诉说,等着各地的游人来听它的故事。

如今,故乡会定期举办“根艺奇石博览会”、“水乡之秋”“水乡夏日啤酒节”、“冬日庖汤会”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品质高、特色优、服务强的旅游产业品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