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传利的头像

周传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9
分享

重阳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攜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並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阳,也叫重九。《呂 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饗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古人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通过佩戴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來消灾除邪。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饮菊花酒,雲令人长寿。」可见当时的节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復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並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由以前古人的消灾避邪转为祈寿祈福,使得「重阳」成为「吉日」。據《舊唐书》载,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至此,庆祝重阳节日的活动变得多彩浪漫,出游观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宋代重阳习俗更为隆重,周密《武林舊事》里提到:「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赞菊。」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

重阳节有两种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 客」菊花。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重阳节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古人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还有插在头上的,可以避难消灾。

唐代插茱萸的风俗很普遍,王维的《九月九日憶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耳熟能祥,出口能诵。宋代有 「泛萸」,就是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还有将綵繒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帶的。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历代盛行,据传是效仿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作「菊月」。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咏菊佳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家家菊尽黃,梁園独如霜」「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天,是菊花的天堂。一到秋天,阳光暖暖的,打在脸上,很舒服。空气中有股醉人的花香,浓浓的,紧紧地包裹在你的周围,充盈在天地间,这便是菊花的清香了。

放眼看去,沿街两边、广场上都摆满了菊花,各色菊花,满满当当地挤在一起,各种造型,尽情地把身体打开,开放在好色者的眼睛里。尤其是那黄色的菊花,一团团,一簇簇,连成片,织成锦,黄灿灿的说来也怪,黄色之于菊,仿佛是天生的一般,那么般配,那么和谐,自有一种薄薄的清愁,并不觉得它艳,它俗,如果换是其他花,则不会那么招人喜爱了。

把菊花的声名搞得如此显赫的,当是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周敦颐对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称扬不已,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对菊花分外怜爱,他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而不是独处寒秋,蕊寒香冷,“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对重阳节更富有激情与期待。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賦为其注入文化元素,老百姓则将节俗发扬光大。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节日。

重阳,宜帶老人登山秋游,临水玩乐,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幸福快乐永远居住在我们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