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大新的头像

周大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5/19
分享

郑雄《中国红旗渠》一条“天河”的开凿史

 

幼时的夏夜,母亲常常指着夜空中那条由繁星组成的“天河”告诉我,当年,王母娘娘为了阻止牛郎来找织女,取下发髻上的银簪霍然一划,那条“天河”就出现了。

近日读郑雄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红旗渠》,才知道当年的林县人为了克服世代的吃水之难,实现过正常日子的梦想,硬是用一支坚韧的精神之簪,在到处都是陡崖峭壁的太行山上,划出了一条人间“天河”——红旗渠。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什么东西稀缺,什么东西就会被广泛地讨论,比如“精神”一词,都被人反复说滥了,可谈到红旗渠,还是不能免俗地要说到它。

红旗渠是物质的,但它承载的精神永恒存在。万物的存在,虽都终有时日,可其中的一些却能承载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相对永恒。红旗渠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死的精神。

在这个精神稀缺的年代,红旗渠以其气魄的超迈,使人对其仰之弥高——敬畏其精神高如山岳。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后世仍不知多少人被那山、那水、那渠、那情,感染着、激励着。因为那是作为脊梁的山、天河的水、精神的渠。那里面,凝结着太多的心灵给养和精神力量。可以说,红旗渠是一个精神标本,是林县人淬炼意志的精神史,它展示的是人的心性和行动力的变现和外显。

红旗渠是人对水最原始的渴盼,是人与山的最默契的相依,是人对生命最简单的珍惜,是人对自然最本能的索求。

在穷山恶水之中,林州是被上天无意间忘记降下甘霖的一片地域。对水的盼望和渴求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世代代在林州人的血液里沉积了下来,追求生存、追求环境自由这些生命基础元素的原发驱动力,使这一方百姓像一群顽皮倔强的孩子,不满自然母亲对他们的馈赠,他们要重新安排河山,劈山引水。正是这种对水的强烈渴望所迸发的巨大精神,方成就了红旗渠的奇迹。

假以时日,人们再多一些宽容,能把在建设过程中为红旗渠牺牲的生命,能对那种带有专制色彩的群体作战方式——强制命令、集中管理等,仅仅视作瑕不掩瑜,那么,凭借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红旗渠完全有资格担得起“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盛誉。

《中国红旗渠》再现修渠的过程,又感性地呈现了与红旗渠息息相关的人物命运,可感可触。

作者采访了红旗渠指挥者、建设者和红旗渠精神的报道者、传承者。通过现场调查、口述实录等方式,从中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小人物的身上感知历史的温度和当下的价值。采访的红旗渠人有长长的名单——红旗渠总指挥杨贵、除险队长任羊成、铁姑娘李改云、工地小老虎张买江、修渠护渠人郝顺才、桃花嫂子申兰英……

杨贵,开凿红旗渠的总指挥,像一位解甲归田的老将,回眸当年战场的硝烟,历数身经的曲折惊险,他的命运诠释着因果错综、福祸相倚的吊诡世事;铁姑娘李改云在修渠过程中为了救一个年轻的姑娘而痛失一条腿;红旗渠边的桃花嫂子申兰英的丈夫是新时期红旗渠的受益者,却在一场意外中坠下山崖,申兰英经历了丧夫的痛楚,因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些小人物,很难说会名垂青史,但他们跨越苦难的层层障碍,突破恶运的道道关卡,终于抵达了胜利的彼岸,亲眼看到了红旗渠这条伏卧在太行山间的“天河”的雄姿,亲手触摸到了它优美的身躯。

红旗渠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本书通过叙写“中国的红旗渠”的独特价值,彰显了红旗渠精神与中原人文精神及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这四个方面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格,因此也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红旗渠精神见于细节,融入信仰,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闪光的丰碑,会成为鼓舞我们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修建了红旗渠的林县人,从没有停下奋斗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建设红旗渠,实现林州人民的吃水梦;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开凿红旗渠磨练出的大批能工巧匠走出河南,实现致富梦;20世纪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走出去的林州人不忘家乡,带回大批资金与信息资源,可以说圆了林州人的发展梦;新世纪以来,林州人又提出了“十万大军美太行”,发扬创新红旗渠精神,围绕红旗渠、太行山展开绿色旅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这是顺理成章的腾飞梦。

《中国红旗渠》在结构与叙事中以理性而洗练的格调行进,再现了人间“天河”红旗渠修建的前前后后,文字追求理性又富于文采,叙述语言平实飘逸且富有质感。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高品位纪实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典型的中原风格与气派,堪称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标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