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青龙山投资了几千万,面貌又焕然一新了,国庆佳节就要来到,我想这青龙山又将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之地了,这不由勾起了我重上青龙山的欲望,还是先睹为快吧。
双休日一天的下午,我从青龙山的正门-西边的东海中路入口缓步沿石阶而上,十多年没有登临这座山了,这石阶路还是十年前一样的陡峭,登上石阶,一道石门映入眼帘,石门上刻着的“青龙山公园”五个大字金光闪闪。进了石门,走上原青龙山管理处所在的平台,放眼山上,真的是旧貌换新颜,大变样了,已经和我以前每次登临此山的情景截然不同,只见一条已经被改造成干净宽敞的木头栈道盘旋直入山上的一座叫西景亭的凉亭,山体中淡蓝色的步道纵横交错,伸向了山体的各个角落,如蛇,蜿蜒盘旋在各个休闲锻炼的地方,如线,笔直伸展在绿草茵茵的草坪、葱葱郁郁的树林。
沿着木头栈道一路上去,环顾周围,残存的一些熟悉的物和不见了的曾经熟悉的景似乎交替出现在我的眼前,原来茂密挺拔的树林还在,但曾经的一丛丛低矮的草木已经了无痕迹,原来蜿蜒而下的溪沟还在,但那一条条的或直或斜或陡的林间小路已然不存,原来踩在石板路的咚咚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走在淡蓝色步道的悄无声息,原来树林中或隐或现的零散的健身之地,都变得清晰可见而又整整齐齐。
看着这一些,联想着以前的情景,青年时期登临此山的画面又一一浮现。八十年代我曾唱着“我的中国心”,穿着皱巴巴的洋装,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中国心,来到山中,和同学们一起在树林的空旷地中,在低矮的草木丛中,在凉风习习的亭子中,捧着书本大声的朗读,声音直冲云霄。
在回忆中,我不知不觉来到了西景亭,座在熟悉的亭子里,已是和当年完全不一样的心境。在观望中,发现右边有一条玻璃栈道,走近后,拾着铺满缤纷落叶的台阶而上,直到了栈道的顶部-原来的普陀气象站,站在那上面朝西而望,沈家门城区的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原气象台边,感觉从前气象预报的信息正从这里不停地辐射在沈家门的上空,曾经阳光照耀下沈家门蔚蓝的天空,曾经细雨绵绵下沈家门绰约的风姿,曾经大雪覆盖下沈家门皑皑的白雪,曾经台风呼啸下沈家门泽国的街道,都仿佛一一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从玻璃栈道出来,我往南走去,一直走到了青龙山的南入口处,一个离龙眼不远的地方。这边的建筑大多依然如旧,而从滨港路上来的原来经常歌声飘荡的一幢OK楼的屋顶之上改造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观景平台,站在观景平台上俯瞰而下,滨港路就在脚下,沈家门渔港就在眼前;左边半升洞外的海面如渔港敞开的大大的通道,由此直入东海;对面鲁家峙岛风光秀丽,特别是高高耸立的灯塔尤其壮美,我曾经看到过,一到晚上,灯塔绚烂的灯光扫射着海面,映照着船帆,照耀着渔港,辉映着海鲜夜排档,如诗如幻;右边的鲁家峙大桥如红色的巨龙腾跃,大桥下渔船如梭,那一幢水产品交易市场的高楼清晰可见。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曾经的景象,一阵阵愉悦之气从心底喷涌而流。
沿着熟悉的石阶上去,旁边老旧的建筑物依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左边一幢平房历经岁月,不知道换了多少茬的租客,右边原来普陀工人俱乐部的一排排房子已经不见了踪影,代之以一幢中国移动大厦的附楼。九十年代,我在这里工人俱乐部的舞厅中伴着“月朦胧,鸟朦胧”优美的三步舞曲,踩着轻松的节奏,滑行在灯光迷离的舞场中,是多么的悠然写意;在这里原来的OK厅里,唱着《情网》的歌曲,点燃着心中的那盏灯,照亮着自己那一扇爱情的心门;在舞厅下面一排平房里的日语补习班上,拼命地学着日语,以适应九十年代中日交流的热潮,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
再沿台阶而上,只见左边一幢绿色藤曼缠绕包裹下破败的建筑物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是原来的普陀区青少年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宫热闹欢快,一批一批的学生在这里学有所乐,一个一个的青年在这里激情荡漾。哈哈镜前发出的欢笑,报告厅内,青春洋溢的声音,在青龙山上久久回荡,回肠荡气。在右边,原来天主堂的墙壁上也是绿藤覆盖,墙壁下的圣母像告诉着人们,这里曾是一所天主教堂的所在,寄托着天主教徒们虔诚的心。
沿路而行,又看到了一幢红色的建筑,我来过青龙山很多次,从来都没有去过这个地方,走下去,到了跟前,才知道,这是普陀区的人民防空指挥部,从指挥部上来沿着依次排列的盘旋的三条玻璃栈道上来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居然在这上去的石阶上刻着很多条谚语,如:鲨鱼露,台风勿远;鱼随潮,蟹随暴;天时暖,鱼汛好;月上山,潮涨难;退潮泥螺涨潮蟹;两夹潮,网难涨等等,长了我的不少见识,也许带着这些知识,我也可以成为一个捕鱼的好手。
沿着舒适的步道,登上了山腰,不远处又一道石门出现在我的对面,上面有一副对联,曰:青山丰碑映春晖,碧海丹心泽天宇。横批是光照千秋,这副对联刻于一九九六年夏天。确实如对联所说的,青龙山就是一座丰碑,映照了沈家门这块宝地多少个春秋,寄托了海的儿女多少个梦想,护佑光照着多少代的沈家门儿女。
左边是一片草坪,2000年代这草坪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到春天,儿童们乘着东风放纸鸢,草坪上空风筝飘飞,草坪上面笑声盈盈。这里也是年轻的父母们悠闲放飞心情的地方,带着干粮,席地而坐,带着孩子可以在这里座上一整天,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其乐融融。我也曾带着儿子上山,看着儿子累坏的样子,唱着《心太软》的歌曲,最后只好背上儿子,登山而上,到了草坪,和儿子一阵的欢闹。
在我站立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块巨石,是一块记载着1949年第6号台风在此地登陆的情况,此次台风给普陀甚至浙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省有370余人死亡。台风是普陀人民记忆犹深的经历,每到台风来临,沈家门渔港千船停泊,这场面颇为壮观,如果台风影响严重,海塘倒塌,那海中的蟹兵虾将、鱼丞龟相就会到岸上周游一番,最后纷纷缴械投降,成为市民口中的美味佳肴。
过了那道石头门,我又沿石阶而上,通往烈士纪念碑的石阶两旁树木苍翠、树枝簇簇,鸟儿鸣叫,登上陡峭的道路,就是又一座凉亭,是极佳的休息之地,这是一个六角形的凉亭,凉亭的顶部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见证着青龙山的神奇。运动之后,座在凉亭里,听风瑟瑟,看树晃晃,心中静静,身体凉爽,联想翩翩,也会是一种极美的享受。出了凉亭就是一片宽阔的平台,是一处极好的休闲锻炼的场所,经常有人在这里挥舞着球拍,跑动着矫健的脚步,跳动着年轻或看似年轻的身躯。平台之上,再迈台阶,就到了烈士纪念碑,这是登步岛战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日发起的解放登步岛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碑建于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七日。2010年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在这里晨练,爬上山到这纪念碑绕圈而跑,绕烈士纪念碑跑步的人基本挤满了周围,一圈,二圈......我也跟着大家要跑上那么的几十分钟,跑着跑着,我觉得这也是对烈士们致敬的一种方式,我记得,有一个原来普陀中学的女老师,一上来,就先在烈士碑前三拜,然后再绕碑跑行,长年累月,始终如此,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安在?
烈士纪念碑的东边,又是一个观景台,站在那里,东港新城的雄姿就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远望,还能隐约看到普陀山的黄色寺庙,朱家尖的翠绿山头。站在这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门东港金三角的青龙山之上,真有一种龙游金三角,神清又气爽的感慨。
观景台下来,沿着步道,就到了山顶原来的草坪,只见有一座大型滑梯,还有几个雕塑的动物以及玩游戏的地块,整个地方色彩分明,好像就是一个儿童公园,原来满地的绿草已经被颜色各异的橡胶场地覆盖,原来的那些沟沟坎坎,也被填平重新规划。那个留下过很多人美好回忆的原生态的山野,即将成为儿童们崭新的乐园,留下新的一代新的回忆。
出了原先的草坪之地,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通向了一处的亭台楼榭,有几对男男女女休闲自在,听歌演舞,我也被感染,停下来欣赏了一下。停顿良久,沿亭台而去,不觉到了山中小道,走着走着,就到了山林深处。我走在一条石板小路上,我想这路也许就是以前的一条山岭,是东港的原住民通往沈家门的交通要道。穿行在幽静的森林之中,伴随着路,还有一条长长的沟,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壕沟,不知道修筑于何时?又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石板路,一直通到了一座庙中,听说出了庙,沿路而下,就是泗湾村了,这是青龙山的北入口处。
看上去这个北入口道路狭窄,不太好走,我就返回了,到了山顶原草坪处,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下,朝东边而出,宽阔的盘山公路上,只见几辆汽车沿路而上,一个电动车队也蜂拥而至,青龙山又正以一个崭新的风姿迎接着市民们和游客们,为市民们的幸福生活增绿添红,为游客们的旅途生活奉献一个美妙的驿站。
我从青龙山的东入口-原来的永兴村处下山去了,下山途中,我突发奇想,在青龙山上,可否造一个瞭望台或瞭望塔?就如青龙高高昂起的龙头。因为如今的青龙山不仅仅只盘踞在了沈家门一地,而是已经盘踞在了沈家门、东港、城北之中,龙头也不应该只望着沈家门渔港,而是应该昂起头来,昂立空中,去东望,望那东港新城繁华美丽的雄姿,望那莲花洋面上车辆川流不息的彩桥,望那普陀山上熠熠生辉的观音佛像,望那朱家尖碧绿青翠的青山座座,望那朦胧可见的有着美好故事的桃花岛;去南观,观那沈家门渔港的绝美景致,观那鲁家峙岛上的幢幢漂亮的新楼,观那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璀璨灯火;去西瞧,瞧那沈家门老城区,古老建筑和现代建设的交相辉映,瞧那琳琅满目的海鲜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去北看,看那城北的一片片方兴未艾的土地,看那城北花园般的城市拔地而起。
青龙山是沈家门的风水宝地,也是普陀城区的风水宝地,更是普陀城市发展的见证。
青龙之上放眼望,普陀风光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