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后运的头像

周后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01/26
分享

回望井冈山

在雄奇壮美的赣南,山如翠屏,绵延不绝,十分壮美。这茫茫群山之中,有一座山格外迷人。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朱毛会师的圣地。黄洋界,杜鹃山,炮声隆隆,风烟滚滚,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将生命融入到这座山里,成为满山血红的杜鹃花。

这座山就是井冈山,她不只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同时也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她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富有远见卓识的毛主席将这里看作革命的龙兴之地,在这里展开了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

最早知道井冈山,还是从父辈人的嘴里,生在湖南这片革命热土之上,而且与蔡锷、袁也烈等伟大的革命家作邻居,因此听到的革命故事也特别多。其中有一大半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井冈山展开。因此在我小的时侯,这座山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头。

中学时,语文老师喜欢朗诵,毛泽东主席大气磅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常常回响在我们的课堂上。“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朗读声情真意切,老师常常感动到热泪盈眶。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能让伟大的毛主席如此留恋?让见多识广的老师如此敬畏?这些问题成了我的心结。

岁月任苒,终于能有解开我心结的机会。12月初,我汇同其他39名农工党惠州市委会骨干党员,从南粤西湖赴井冈山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踏上井冈山寻求红色信仰的洗礼。

车子在弯穹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透过车窗玻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井冈山漫山的红叶,它们跟盛开的杜鹃花一样,红艳艳的,特别抢眼,在冷冽的寒风中精神抖擞,我们顿时也精神倍增。导游告诉我们,这一带都曾经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我凝望着窗外的山山水水,听着呼啸的寒风,仿佛又听到毛主席领着红军战士,穿行在山谷村庄之间。“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那首曾经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让无数红军战士渡过困难的歌谣再次从我耳畔响起,久久不能停下……

到了井冈山,我渐渐明白了为何走遍名山大川的毛主席对这座山情有独钟,中国革命的成功,井冈山功不可没。毛主席在词作《西江月·井冈山》也说的明白:“山下旌旗相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绘了红军将士们在艰难困苦面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同时毛主席也写出了井冈山独特而险峻的地形在武装斗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易守难攻,这无疑对革命力量还不是很强大,武装斗争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红军而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毛主席等革命先辈把井冈山作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确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我心头一颤,驻足,凝眸,五味杂陈。青春年少时,我也曾经常抄写这段话于笔记本扉页,那时候,何曾想到有朝一日竟能在井冈山上与这句话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不光是人生,其实革命道路也是如此,从上井冈山、长征、北上陕甘宁、统一抗战、双十协定、民主建国,我们坎坷曲折的革命道路,每次“紧要处”的几步,恰恰都走在了对的地方,而这关键的几步,哪一步不是毛主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力挽狂澜的作用。

越到山上,红艳艳的树叶反而越是顽强,它们直面惨淡的冬雨,更不惧怕寒风,小小的红叶就像一星火光,照在井冈山这片雄浑厚重的土地上。正如许多井冈山上视死如归的烈士一样,再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将士们当年在井冈上不但要遭受饥饿劳累,而且随时准备牺牲的烽火岁月。一路之上,潺潺的流水宛若一曲轻盈婉转的晨曲,传唱着古老的传奇;又如同一首百转千回的情诗,泼墨着旷世的奇缘。它们汇集在龙潭,瞬间奔入万丈深渊,奏起雄浑的交响乐,气势雄伟。恰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以迅猛之势瞬间燎原。

随后,我们来到了大井毛泽东“白屋”旧居,旧居后有两棵神奇的常青树。相传,这两颗树是一对结拜姐妹死后,在她们墓地上生长出来的。这两棵常青树就像两位忠实的卫士,感受着红军将士与人民群众的渔水情深,静静守护着这块革命的圣地。这两棵树(一棵是南方红豆衫,另一棵是椤木石楠)非常有灵性,被井冈山人称为“感情树”。这两棵树和八角楼的毛笔、砚台及可以远眺的小窗,陪伴着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里如豆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本著作;这两棵树也目睹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见证了井冈山人憧憬着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大井“白屋”居住时,常在这两棵树下读书纳凉、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指导战士训练。日子久了,两棵树对毛泽东产生了感情,在烈日炎炎的时候,两棵树总是浓荫密布,给毛泽东些遮荫避阳。1929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赣南,敌人搜索到大井村将“白屋”烧了个精光,两棵树也被烧焦了。然而,树的心并没有死,她们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1949年毛主席领导穷苦人们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两棵树神奇般的活过来了,且长得枝繁叶茂,浓荫盖地。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两棵树第一次开出了如银、如雪的白花欢迎毛主席。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两棵树似乎悲痛欲绝,绿叶脱的精光、树也枯萎了。1978年,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两个树又神奇般的活了。这两棵树不仅关注着中国革命,居然还关心着共和国的成长。她们浴火重生,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正是这一处处革命遗迹,筑起了井冈山这座革命圣地的高度,引申出许多离奇的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被誉为陕北之子的革命先驱习仲勋同志曾经说过:“城市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井冈山的革命故事和革命遗迹,就是实实在在地屹立于神州之南,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城市历史,不仅仅是在赣南,更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了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望井冈山,精神一脉传。习总书记也一再强调,我们要:“记得住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井冈山精神,便是中华民族最富有代表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自信,让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