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伍芝蓉散文集《织锦》
最近,我收到了作家伍芝蓉的散文集《织锦》。“织锦”,是彩色经纬线织出图案的丝织品。看到这书名,我以为这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工艺为背景的小说。我知道伍芝蓉也擅长写小说。她已出版过短篇小说集《披着面纱的月亮》,文字细腻,飘逸,秀美。当我翻开《织锦》,没想到这本书比小说更吸引我,它记录了作者以第一人称塑造的“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事无巨细,娓娓道来,真实感人。
伍芝蓉是80后,生于广东肇庆,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伍芝蓉脚下的土地,承载了她的喜怒悲欢,承载了她的生活经历,也承载了她沉甸甸的梦想。散文集《织锦》获面向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第二批)100名青年作家征集评选的10部优秀作品之一,并被结集出版,是百里挑一的好书。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作者。
作者是一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仍才情不减的女作家。在《织锦》这本书中,她展现了一个普通的80后在这个时代中的成长经历,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绘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交融来展现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艰辛。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与奋斗的杰作。
一、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
《织锦》以“我”的童年、成长、生活、工作、婚姻为主要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擅长捕捉并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氛围。
作者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中充满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如家庭关系、职业选择、婚姻生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这种社会背景的融入,使得《织锦》这部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子对现实的进取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女性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内心的多重压力,看到了女性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的挣扎与艰辛。
二、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善于用小标题来转移叙事的空间,以“我”“童年”“新生”“远走”“转折”“依恋”等词语作为小标题,让叙事更加清晰,读者读来毫不费力,可以充分地沉浸在情节当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
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立体真实,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如作者所写的一样:“人的内心是复杂而多面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母亲作为我的至亲,也不例外。她的身上可能有着一些无法忽视的瑕疵,但这并不妨碍我作为女儿对这位母亲发自心底的感激——尽管我不怎么愿意承认。正是这些复杂的特质,才成就了有血有肉的她,真实丰满的我。”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她不仅描写人性的美好,更挖掘了人性的弱点。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刻画出了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母亲。小时候“我”觉得母亲是个话痨子,除了给“我”讲故事,还会讲她和她娘家人的经历,她会对“我”的问题耐心地解答。后来,“我”觉得母亲做事磨蹭拖拉,有洁癖,喜欢抱怨,导致了“我”和母亲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对母亲有诸多不满。但“我”知道:“那些年的我,尽管和母亲有诸多碰撞,尽管与父亲鲜有有效沟通,可我是全副身心地爱着这个家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亲子关系,并不像现在这样亲密和开放。但幸运的是,日子总体是平静与快乐的。
母亲尽管有不少缺点,但善良和体贴是她教会给“我”的。每当“我”伤心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小斜坡大树下,母亲呼喊着“我”的小名冲上小斜坡,紧紧拥抱“我”的场景。作者写下内心感触:“原来人一生的感情,往往就隐藏在某一瞬间。那种感情或会温暖你或会刺痛你,并且伴随着你的一生。”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母亲也是如此。读这样的文本,我觉得十分亲切。即使父母是有缺点的,但每当我们感到孤单难过的时候,总会想起童年那些温馨的画面,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作者也描写了弟弟。小时候,“我”要带弟弟,对他是又爱又恨。在与弟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凡事为他着想,凡事以他为先,对弟弟有一种浓烈而真挚的爱,不掺任何杂质。后来随着工作和婚嫁,“我”与弟弟从亲密无间到渐渐疏离,知道成长必定要付出代价。后来,“我”考编时,弟弟非常关心“我”的工作,上班的时候一边干活一边盯着政府网站,录用公告才放出来几秒钟,他就立即知晓并通知“我”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深刻关注女性命运,通过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角色的描绘,揭示了女性内心的种种感受,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其中有辛酸、煎熬也有感动,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现实。
三、细致动人的细节描写
《织锦》这部作品,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以其独特的题材与风格、细致的人物描写、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吸引了我。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丰富了文本的层次和深度。其中,我觉得作者对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她不仅捕捉了社会风貌和氛围,也深入地描写了人的心理和状态,如孤独、梦想、挣扎和迷茫等。这部作品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回忆与现实、童年与成年之间,善于捕捉人物与景物的细节,并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如:“我人生第一天上班,脸上堆着言不由衷的笑,坐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地度过。慌,不甘,难受,无能为力。那种情绪,后来伴随了我许多年。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白的,不是让人惊恐的深黑,也不是那种明媚的透亮,而是一种无奈的、平静的绝望。”人物的内心描写得很真切,我的眼前不止是看到了作者笔下的“我”第一天上班的情景,也看到了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样子,读来非常亲切。她的笔触细腻,让读者深有共鸣。
“面试那天,我穿了一件蝙蝠袖的紫色毛衣。那件毛衣,我后来确信是能为我带来好运的,因此一直被我悉心收藏。”文中的“我”是多么渴望有一份稳定的、可施展才干的工作,这一份心情,也是我们当下无数在社会上闯荡的百姓内心的渴望,作者在作品中把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我怀着一种想看到“我”最后如何解决生活困境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她对稳定、幸福的定义。
“其实我在三十出头的时候,已经深深不安地提前感受到‘三十五岁危机’了。像我这种学历和工作经验都不太够的女性,危机感犹如脖颈上的绳索,无法让人放松半口气。”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展现内心的危机感。在表达成长经历和内心情感的同时,她不断地揭示当下人们生活的困境。过了三十五岁,人们如何生存,这确实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很多行业,招聘中存在着年龄限制,35岁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中年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和保障在哪里?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作者还是这样写:“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光里,只有不断成长才是实实在在的确定性。能够持续成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惧危机的到来。带着往日的经验,踏上新的站台,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出发,就不需要害怕。”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都是一股不怕折腾、不认输的意志,她笔下塑造的“我”是上进的,是坚强的,也是鼓舞人心的。她是一个不认输的女子,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才让她在社会上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我们要发扬这种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细细地耕耘字句织锦
掩卷遐思,这部作品的书名叫《织锦》。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织锦的过程中,女性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展现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同时,也展现女性的力量与美感,同时真切地表达出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细腻地披露出内心世界和在社会中挣扎的轨迹,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织锦的制作需要时间和耐心,生活就像织锦一样,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心血与坚持;完成这部作品也像织锦一样,一字一句,细细耕耘,为读者讲述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情感的故事。
织锦图案往往寓意吉祥、美好,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祝愿。伍芝蓉的《织锦》,恰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郁达夫曾说,所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的自画像。的确如此,《织锦》这本书,既是一种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表达,也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她对生活、婚姻、工作、人性等问题的展现,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我相信,这些特色将使《织锦》这部作品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受到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