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火雄的头像

周火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01/16
分享

墨庄书院

墨庄书院

周火雄

是一种召唤,一种景仰,一种读书人的精神洄游。近四百年来,黄梅本土数不胜数的读书人以朝圣的心情仰望这座峰峦,流着汗水攀爬在陡峭的山道上。

黄梅县莲苞峰,奔赴的道路脚步杂沓,坚实有力。嘿哟,嘿哟,风吹乱了攀爬者的头发,布满苔藓的石台阶没有丝毫削弱他们的兴致,拜谒书院的心旌总是那般昂扬。你听,猎猎作响的是什么,彷如清泉流淌在石壁淙淙回荡,彷如风过松林一地清响,彷如月下柔和的光明照映精神的家园……

墨庄书院,数百年来如此,高居莲苞山下,如旗帜,如火炬,如漫天星光,给读书人播撒温暖与光明。

近四百年光阴流水般在大山的酣睡中远逝,昔日辉煌的书院已然不堪,倾塌的梁柱,成为尘土的瓦砾,告诉我们,昨日朝阳一样奔跑的孩童,伴随远去的书声,在松竹的摇曳中走远。嘿哟,嘿哟,脚步沉沉。踯躅盘桓,一地慨叹。巨石垒就的院墙,青砖墙垛留下的残痕,布满苔藓的梁柱,以及数十亩平展但已然被野草覆盖的肥沃田畴,向来者述说书院曾经的鼎盛和荣耀。是的,是荣耀与不凡。远离尘嚣,远离名利场的读书治学,曾经是读书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圣洁,光辉,儒雅,出世而明亮。

如果不是那些繁杂的史料记载,如果不是已有的广泛阅读,站在这里,定然以为这是一处废弃的城池,一个停泊风花雪月的名利场。那一块厚重的雕塑早已被泥土填埋,重见天日,揩抹净苔藓、泥土和岁月的风华,一个光明的经典渐渐明晰。

墨庄书院?墨庄书院。

我是被文学朋友们推着、拉着甚至背着引到墨庄书院的。一路上,我的衣衫不知湿了几回,衣衫反正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只知道一路紧追慢赶。汗水朦胧了双眼,我被“就在上面,快了快了”的话语蛊惑和鞭策,机械地拉着别人的手,木然地向上,再向上。很多地方,路狭窄到一块石头垫脚,巍巍颤颤,几欲栽倒,幸亏被人推着拽着,好不容易来到这里,来到墨庄书院旧址前。哦,来不及歇息,就在这片土地上舒展起自己的豪情。那是一种外力刺激燃起的豪情,昂扬蓬勃,轰轰烈烈。

上苍,目睹眼前的一切,我在内心被书院的初创者深深震撼了。那是不同凡响的情怀,那是别一样的眼界。举目四围,茂林修竹,重峦叠嶂,视野清明,远去的村庄小镇点缀在大地,一幅清朗悦目的画页,一首抒情的田园小诗,一支优雅的适合在书房聆听的闲曲愈来愈明晰。登高望远,我看到了最美丽最壮观的金黄。巨大的无边无际的金黄震慑心灵,由上而下,由近而远,油菜花由深沉到淡雅,由鲜亮到暗淡。远处,农舍大红大紫,绿树深沉幽静,它们将硕大无朋的金黄分割得恰到好处。

小河在山间吟唱,鹅卵石,野草,沙滩,阳光,以及温暖的阳光下油菜花氤氲弥漫的气息。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如此痴迷,如此熟悉,仿佛熟悉自己手指上的纹路,几个插箕,几个箩,记忆深刻。野草花的气息弥漫流淌,这痴迷的人间大美!

哦呀呀,浩浩鄂东黄梅,在这里看过去竟然小如弹丸。这一刻,天地江河,彷如唐楷里的一个墨点,辉映宇宙时空。读书阅世,心怀天下,那是一种经天纬地的襟怀。

让岁月回流到最初的样子吧,史料记载明朝黄梅有位名叫石昆玉的书生,在浩浩历史青卷留下不一般的笔墨,他历任户部主事、郎中,饶州、苏州、绍兴知府,山东副使、福建参政、大同巡抚。相传他为官有清誉,以清廉、刚正著称天下,江浙史志多载其吏事,其任苏州太守时更是名满天下。汤显祖《寄石楚阳苏州》中称:“初某公以吴宪拜中丞治吴,而明公亦以吴漕使守吴。南都人皆疑之,弟稍为不然。或二相亦欲得高品抚牧其乡耳,公之品乃今无疑者矣。”又《答石楚阳中丞》:“明公以文武兼资,秉钺乘障,为国力臣。”昆玉亦擅诗文,书画大家董其昌赞昆玉与后七子同时而无所附丽,自成高格,可谓盛誉也。

石昆玉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其子石有恒,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其孙石确是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一家祖孙三代皆是进士,成为鄂东佳话。石昆玉有此业绩,得益于祖上治学有方,家风严谨,据统计黄梅石姓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中进士就达8人。其后人石纯若(号墨庄)光复祖业,大力兴学育人,拨巨资在黄梅县木桥村山间兴建墨庄书院,为黄梅周围培养读书人400多人。

书声琅琅,墨庄成为不倒的口碑。一时间,蕲黄广盛传墨庄,据传,蕲黄广三地有此规模者不过三家,真是书院之大成。

废墟,野草,静寂。嘘,请小点声,你听,分明是少年的脚步,嗵嗵嗵,嗵嗵嗵,铿锵有力,非同凡俗。巨子辈出,鬼神惊惧;是的,这一刻,我仿佛聆听到灵气笔墨游龙戏凤、风雨同题,高天厚地雄文宏篇,一页页,一章章,惊天地,泣鬼神,千古传诵;仿佛看到英才辈出,操劳民生大计,与莽莽九州共襄盛举……

四百余年承载太多的人间故事。这故事太长,太迷离,以致充满凄呛的味道。曾经的书场终于曲散人空,沦为流民的避难地,沦为野兽巢穴,沦为雷电风霜的过场,苍穹震响。墨庄书院终于轰然倒塌,尘土、瓦砾和传说遍布书场。兵荒、战火与更多的社会与自然演变因素,墨庄不再。

墨庄不再。但是,墨庄精神永存。一种传承力量感动天地穿越岁月汩汩流动,永远没有止境。漫漫石阶上,书院遗址处,总有攀爬人。人影幢幢,谁在接力前行。这队伍何其壮观,细看却是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西平、湖北大学文学院李懿平教授,他们带着庞大的团队在这里逗留、采撷。更有石姓后裔石阳艳不顾年事已高,风餐露宿驻扎在这里,他走访山民,询问源头,挥舞锄头,寻找泥土掩埋的碑石,勤苦写下断片残垣。勤苦的奋斗成为召唤,成为标杆和旗帜,以致许多人加入其中,甘愿跋山涉水、饥肠辘辘,成为黄梅县墨庄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追随者。这一切,这厚重的承载书院的一切已然超然物外,成为一种传承精神,它告诉后来者,墨庄不老,墨庄正年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