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华
一
故乡如歌,热情如火,灿烂如花,纯净如水。
故乡,是家军永远吟唱的传世之作。在那里,有他醒不了的梦,写不完的情,诉不完的衷肠:故乡的风,温柔的抚动树枝;故乡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如海的波涛,白马河大堤上,有那奔跑嬉戏的孩童,随着风儿自由的奔跑;故乡的傍晚,红彤彤的火烧云映红了白马河,晚霞照亮了打鱼人回家的路。
家军把故乡的一切都装进了他的口袋,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存在。他从不在意别人眼里的那些所谓的幸福,他只愿守护着故乡那一砖一瓦的老屋。老屋里包藏着他太多的回忆:墙上有他画的木屋;挂着他下地劳作的草帽;伴随他童年快乐成长的电匣子。
故乡,有家军的梦、有家军的童话、有家军的温暖。
家军曾对我言:自离开故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品尝过这些浓郁香醇的味道了。离开后才晓得,故乡不仅存在于现在,更存在于过去。故乡不仅活在时光里,更活在他这个游子的心里。以至于,每每想起心中的那条故乡河,都会觉得,它的风,它的雨,也都是那样的别有情趣了。
故乡,承载了家军太多的记忆。
光阴在繁花似锦的轮回中,宛如一道道被岁月风尘犁出来的锦绣。家军真是有心人,故乡诸般可感、可叹、可触摸、可追忆的春雨秋月、老屋春燕都成为他的倾诉对象。笔下依依的乡情是那样的纯朴、净洁,无不让人读了心潮澎湃。他抒写他所喜爱的故土情事都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必欲传达出一种独特的风神,是经由他情感的过滤,都染了情、变了形的再造心境。
二
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
在家军的内心深处,乡愁是其故乡的那栋老屋,那里曾留下过他年少时的欢声笑语,一转身一回首,一个若有所思的凝眸。他如花的年华,还有绽放在年华里的青春梦想也都失落在了老屋,如今这些只能在他的记忆里寻找。
老屋是家军温馨的回忆,是他梦里的惆怅,是他故园的思恋。老屋承载了他多少团圆的期盼,是他午夜梦回的召唤。散文《子牙春早》,单看题目会让人耳目一新,一下子就会把人带入曾经的乡村三月,桃红柳绿的美景河畔。您瞧:早春来了,乡人们那张张饱经风霜的苍老容颜在清风的轻抚下,无不充满喜悦和浓浓笑靥,仿佛那一刻嵌在脸上,纵横交错的时光刻下的印痕也在随着春风舒展开来,明媚开来,就像报春的迎春花在那一刻随心绽放。那种美是你用眼睛无法理解,用浅显的一撇无法读懂,无法释然的情怀。
顺着这样的思维,原本呈现给人的是一片阳春白雪般的文墨,可家军却偏偏独辟蹊径,开篇就表述了游子的乡愁之情苦:当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屋时,我木然地站在了那里。春日下的老屋,静悄悄的,热气从院里蒸腾起来,阳光下闪烁着变化莫测的色彩。一条狗伸着鲜红的舌头哈哈的喘着粗气趴在屋檐下,一种空旷和寂寞围绕着老屋。老屋已虫迹斑斑,残破非常,屋顶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院里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踢开成堆的落寞,心中有股说不出的感觉,很空。我感觉头顶的太阳,已经从天上掉下来,落在了头上,身上像被谁用硬器击了一下,感到软弱无力,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捂脸,指缝中淌出了几颗热辣辣的泪珠。
记忆中越发淡远的事物,或会越发珍贵。
三
少年无忧时光短。对家军而言,奶奶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渐渐地,清明对于他,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奶奶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了。
在家军的印象中,奶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他特别的好。奶奶走后,每年的清明和她的祭日,家军的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可家军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不但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
清明,是给故人送纸钱寄托哀思的日子。
家军又一次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故乡河畔。在故乡河畔的几个土坵里,埋葬着家军的亲人,其中就有他的奶奶。奶奶于家军,这一生一世,都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花儿,在河水经过时,在春天的细雨中,传播着爱的花粉。于是,一年又一年,花儿旁依次盛开着朵朵的小花儿。奶奶是花儿,开放在肥沃的土地上。奶奶是灯,人生千灯万盏,不如奶奶青灯一盏。
家军曾说:回家的感觉因为亲人的牵系依然温暖。但故乡的亲人就像麦草一样,被流年割去了一茬又一茬。如今,亲人不在了,故乡的那个家便破碎了,那里除了有祖辈的荒冢和依稀的旧年记忆外,故乡真成记忆里的故乡了。
又见炊烟起,淳朴的人物,独特的民俗,安静的笔调,温暖而祥和,家军又一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旧日的乡村故事:在爹娘的带领下,我和新婚的妻子来到了子牙河边,那片大树林里有许多土丘,其中一个土丘的下面,埋着我的奶奶。就在我和妻子跪在奶奶的坟前,焚烧纸钱并默默地祷告时,爹已将很长的一挂鞭炮挂在了一棵树的枝杈上。爹用燃烧的纸钱点燃了鞭炮,细细的春雨中,声声燥响在树林中显得很悠久,带着颤音,片片残花被震落,奶奶的坟茔上薄薄地落了一层-----榆钱儿。“老人生前太善良了,老天都给她送钱来啦!”妻子的眼中有泪。我抬头望去,一棵满头“金钱”的榆树悄然静立,那一头“金发”在春雨清风中,尽展着最热烈,有最美丽的一份风华。
家军和榆钱有着不解之缘:娘经常说,生我那天天气特别好,不冷不热的,门前那棵老榆树上的榆钱儿似开未开,像是在孕育着一个甜美的故事,又像是一串串“金钱”悬挂于青枝绿叶间。吃晚饭的时候娘的肚子痛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儿,娘透过窗子的玻璃,看见院外那棵老榆树上开满了金灿灿的榆钱儿花,一串串,一串串,满院飘满清香。奶奶逢人便讲,我孙子是榆钱儿仙子送来的。我是在奶奶的怀中长大的。
久违的榆钱,不仅让家军再次想起了故去的奶奶,也使他回忆起了幼时落榆钱的情景。这段缘,家军是这样描述的:在奶奶的呵护中,我的童年却从未感觉口中的乏味,奶奶是小村中有名的巧妇,饭做得非常好吃。每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我就可以吃上奶奶做的榆钱饭。……榆钱儿捋回家后,奶奶便会将它放进一个大瓷盆里,用清水漂了又漂,然后,和在苞米面中,加上油盐,大锅中一摊,锅底加火,不一会儿,便成了糊饼,每当我手里举着焦黄香甜满口的糊饼时,这糊饼便成了我和伙伴们的共享之物。吃一次榆钱儿饭,我便长一岁。
烟雨红尘,诉不完的是乡思,斩不断的是乡情。
家军落笔至此,实际为乡村涂抹上了诗意的工笔重彩,乡村摇身一变,抖落了叹息与哀伤,变得楚楚动人起来,变得美轮美奂起来。如同在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美妙的乡村画卷。而那小小的榆钱儿,承载了太多故事的榆钱,今天,则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但滋味,还是童年吃的榆钱饭更美味。
其实,家军回忆乡愁和亲人的同时,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让我们又想起了祖辈的艰苦朴素,以苦为乐的生活。
生活在变,时代变迁。变中唯一不变的是家军心灵深处珍藏的真爱,记取曾经不变的关怀,爱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