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华
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贺敬之的名作《回延安》不知已咏吟过多少次。每次咏吟,心儿就会随着诗的起伏而跳跃。多少年来,我思想的翅膀曾无数次飞向延安。如今,终于得到实现了。2018年十月,我终于真正走进了这心中的圣地。
陕北高原,金风送爽。
延安远山,幽香扑鼻的黄色野玫瑰,大蓬大蓬地长在黄土高坡上,十分的诱人。晨曦中,裸露的黄土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芬香,我尽情的呼吸着山野早晨清新的空气。
好一派塞外风光。
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刮来的凉风把疲劳和旅途劳顿都吹走了,顿时有种心旷神怡通体清爽的感觉。
延河的水滋润了广大人民的心田,巍巍的宝塔山挺立着伟人民族的脊梁。伫立在宝塔山下,望着那几近干枯如佘一般的延河水,如火如荼的延安岁月突现眼前:枣园土窑洞里那彻夜不眠的灯光,杨家岭山坡上吱扭扭飞转的纺车,南泥湾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延河边洗衣唱歌的八路军女战士。艰苦、浪漫、温馨的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
走进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瞻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几孔窑洞。小院子清洁朴素,在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驳的土窑洞里,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
此情此景,令我热血沸腾,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上世纪4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周围有国民党精锐部队42个师之多。中央机关由延安城迁往杨家岭。毛泽东曾对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特朗说,我们曾经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菜,没有纸,战士们没有鞋袜,在冬天没有被子盖的地步,怎么办?饿死吗?解散吗?不!
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延安的党政军机关、团体、学校和广大劳动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延安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融洽的时期之一,干部群众一道劳动,同甘共苦,恰似鱼水深情,血肉相连。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毛主席和战士们一样垦荒种地,和大家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小米,穿粗衣。夜晚,毛主席在那盏煤油灯下伏案疾书,写下卷卷雄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陕北延安的土窑洞里完成的。
周恩来更是不顾受伤的手臂摇车纺线,而359旅则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开进南泥湾,已“气死牛”的革命精神,垦荒造田。我八路军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经过几年的战天斗地,使昔日杂草丛生、野狼出没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使陕甘宁边区的物资、粮食达到了自给自足,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将士,抵挡住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进攻。
二
枣园的那一排土窑洞,是那样的平常、那样的普通。就是在这平常普通的土窑洞里,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
美国记者斯特朗曾在她的访问日记里这样写道:在延安,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他们的头脑敏锐,是思想深刻且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瓜连的曼子,曼子连的根,老百姓连的是共产党,共产党连的是人民。”这首民歌,唱的正是陕北人民与共产党的鱼水深情。
当时,面对胡宗南二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我军只有两万人,敌我力量悬殊。中央其他领导和人民群众都力劝毛主席早日离开陕北。毛主席动情地说,红军长征后,我们党像小孩子生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我们在延安丰收的土地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延安。陕北问题不解决,我绝不过黄河。
试问,这样一位心系百姓,心系人民的领袖,人民群众怎能不倍加敬爱呢?
沐浴着融融的晨风,凝视着窑洞前毛主席曾经劳动过的那块土地。那块土地黑油油的,看上去是那么的肥沃。抓一把很松软。在这片土地上曾洒下了毛主席的汗水,留下了伟人的足迹,结出过丰硕的果实。
这片土地上曾结出过西红柿、辣椒、南瓜,那不是平平常常丰收的硕果,而是毛主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开创一代伟人的新风,是他挥锄洒汗播下了推翻旧世界的革命火种。
土窑洞,你是革命的摇篮。
没有延安的土窑洞,没有土窑洞里的那盏灯,哪有新中国的东方红?一直到毛主席东渡黄河,他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住了13年。毛主席在延安13年,在土窑洞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孕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最后的胜利。
毛主席离开陕北时,曾回首西望感慨地称赞道:陕北是个好地方。
是的,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值得品读,延安值得品读,延安的土窑洞值得品读。品读的地方太多了。我短暂的掠影虽是感性的、肤浅的,但是,已经使我的内心澎湃,弥久常忆。
三
呵。晨阳绕梁,我心依旧。
沉吟成了信风子,烟云泯灭,遐思也是一种坦然。历史就是历史,辉煌的还是辉煌。一阵晨风吹来,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颊,凉凉的,柔柔的。很是惬意。回首延安,杨家岭的柿子树上已挂满了红灯笼,苹果晒红了脸,梯田里的庄稼也变得金黄。
这里,已是成熟的早晨。
延安的晨光温煦地爱抚着我,清澈的延河水映照着我。今天,有了现代化的交通,我们要“常回家看看”,那里有我们的“父母亲人”,那里有我们“红色的根”。如果没有那里,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延安是黄色的,更是红色的。黄色的是黄土,红色的是历史。弯腰捧起一把延安的黄土,我要把它带回家乡,撒在家乡的大地上。延安精神要代代相传,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离开延安好远了。
一回头,我仍然没有走出她的视线。
她在注视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