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健的头像

周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1
分享

飞桥申阳台

申阳台大桥拆除重建了。新桥比老桥更加高大雄伟,两岸的道路更加顺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桥的防洪标准大大提高了,达到了百年一遇。

老桥被新桥取代了,意味着它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后得以重生,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承载更多的责任。然而,旧桥的形象却总是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申阳台现在是信阳市平桥区高梁店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淮河岸边。关于地名的由来,当地一直流传着“神羊”的传说。

在申阳台街道西边,有一孑然兀立山头名叫庙坡,平地凸起十余米。山头上有六亩大小平坦的开阔台地。据说上面有唐朝尉迟敬德建造的火神殿。火神殿殿门朝向东南,共有三进,前为火神殿,中为东王殿,后为娘娘殿。因殿门前有一米五高灰白相间的石羊两尊,蹲立两边,因此又称神羊台。建殿以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在这里举办庙会。殿前开阔地唱大戏,非常热闹;庙里百姓烧香还愿,络绎不绝。殿堂神像高大,庙内石碑甚多。

庙台的东、北两面边是民房,南、西两面种庄稼。据传,某年春季,长势旺盛的麦苗不知何因屡遭啃秃、践踏,农家百姓甚是气愤,也引起了庙上和尚的注意。一天夜里,月色昏暗,和尚发现原来是两只羊下地啃麦苗。和尚顺势脱下一只鞋,向羊头上砸去,两只羊掉转身就朝庙台跑,和尚发现地上竟遗落一角羊角。可是,待和尚返回庙台,见殿前两只石羊虽然依旧蹲立原处,但其中一只羊的一只角却不见了。老和尚一切都明白了,原来是石羊闯祸。方丈对石羊训以戒律,庙周围的庄稼此后再也不见被祸害。和尚百姓相安无事,百姓遂称其为“神羊”,火神殿即称“神羊台”,其烟火益发旺盛。后来,几经战火和“破四旧”,火神殿已不复存在。

其实,“神羊台”就是“申阳台”,信阳县治下早有“申阳台”的地名,当地农民不谙史实,藉“神羊”以神话,以讹传讹罢了。

《重印信阳州志》记载:“申阳台,西北九十里平昌关西南”,系“申阳台”最早出处,即如今高梁店乡申阳台(俗称“神羊台”)。信阳与上海一样,简称“申”,有据可考的正史典籍,如“申城八景”等一切与信阳相关的可考传说均源于此。

随着对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对当地历史演变的考察,特别是1957年长台关1号古楚墓的发掘之后,信阳城阳城的历史定论将古申国的研究推向顶点,“申阳台”地名也重新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申阳台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小型集市。

传说是美丽的,地名是响亮的。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申阳台还很贫穷落后。由于一直无桥,两岸来往全靠小木船摆渡,且常发生船翻人亡事故,当地人苦不堪言,“一架飞桥南北”成为世代人的夙愿。

1991年初,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决定在申阳台修建一座跨越淮河的大桥。桥梁由交通部门设计,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为多孔连续平板桥,桥面距河底平均十米,两端与两岸台地公路连接,桥长二百米。由信阳县水利工程队承建,这是该队自成立以来承建的最大的桥梁,也是政府的重点工程。1990年10月,刚出校门的我就分配在该工程队。当年三月,我和同年毕业同样学水利专业的小李在项目负责人倪工的带领下首批抵达申阳台,进行开工准备。当地群众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欢迎,积极配合我们的要求,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由于有在建工程,工程队其他人员将根据工程完成情况陆续到达,因而工地初期显得冷清,但这丝毫也挡不住当地人的热情,他们男女老少总是三五成群地到项目部或拟建地观望、打探,个个脸上写满了期待和兴奋。

落实好项目部和职工用房、施工场地征用等事宜后,我和小李一边熟悉施工图一边便着手主体工程施工放线。由于我俩都是才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断向倪工请教,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步工作。让我感到,这座桥,并不是一座简单的桥,它也是我工作中从理论到实践跨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衔接桥。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枯水期的淮河,岸边沙滩金黄,中部河水清浅,深不过膝,但却冰凉彻骨。为了给每个桥墩准确定位,我们挽起裤腿不断地来回横穿淮河,赤着足,两腿总是冻得通红。好在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又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这点儿艰苦还是消受得了的。测量设备主要是经纬仪和水准仪,放线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在操作它们,是我们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我们在放线过程中,当地人也经常来围观,他们对我们的测量仪器甚是好奇,有的也伸头到镜子里看一下。有时他们也帮助我们钉桩、跑尺子或拿工具箱,他们的憨厚和朴实让我们很快亲近了,就连村里的那些土狗见了我们也不再狂吠,而是欢快地摇起了尾巴。看着丛丛的桃红柳绿和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绿树掩映下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以及湛蓝的天空下静静东流的淮河水,让人感到空气中也充满了甜蜜的味道,处处显露出诗情画意。

开工的鞭炮炸醒了长年沉睡的申阳台,淮河两岸顿时热闹了起来。

工程队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逐渐聚齐,首先开挖右岸桥台基础,同时,做好一号桥墩施工准备,各种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地调往施工场地。随后,吴工、小张等技术人员也陆续到场,充实了工地的技术力量。

桥墩施工是大桥建设的关键环节。河槽上部由砂砾石层覆盖,深达七八米,下部为岩基,且水深随季节不断变化,因而桥墩基础施工不适合大开挖,而是采用了沉井法。虽然这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对我和小李而言还是首次接触,倍感幸运。沉井最下部两米高的刃脚采用钢筋砼,上部为浆砌石,沉到岩基稳固后,沉井底部采用砼封堵,上部充填砂砾料。沉井完成后继续砌筑浆砌石桥墩,然后浇筑上部桥板。

开工后的工作日渐繁忙,作为技术人员,我们不仅要把好技术关,而且要积极与工人一道参加劳动,如绑扎钢筋、砼养护、夜晚场地看护等等。刃脚的钢筋是在准确定位后的桥墩位置现场绑扎的,我们通常挑灯绑扎到深夜,只为下一步立模和砼浇筑争取充裕的时间。砼浇筑劳动强度较大,那时并没有现在的搅拌站或泵送砼,而是小型搅拌机拌制、人工斗车运送至浇筑仓、小型振捣棒振捣,一个几十立方砼的刃脚要不停歇地浇筑十几个小时。在浇筑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控砼的配合比,还负责随机取试块,以备检测砼的抗压强度是否达到设计标准。那时候还没实行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全靠施工单位自己控制和保证。到了一定的龄期,拆除模板后的刃脚就要下沉,沉井内部的砂砾主要是由人工清除结合泥沙泵抽排,我和小李负责用经纬仪观测下沉的情况,指挥工人不断地调整砂砾清除部位,以保证沉井不会偏斜。刃脚上部的浆砌石沉井亦大抵如此,只不过随着沉井的加深,排水量加大,施工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天气渐渐地热起来,两岸的油菜成熟了,瓜果飘香,小麦也由绿变黄——又进入了农忙季节。我们有时也会利用工序的间歇帮助村里人割麦插秧,他们更是热情款待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下班后,工程队很多人员经常到村里串门,宛若在走亲戚;村里人也乐意到项目部或工地察看,谈谈自己时下的看法,畅想大桥修通后的未来。他们甚至能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的名字和简历,当然也有误听名字的时候,比如我们有个姓吴的工程师,我们叫吴工,村里有些人笑问我:“咋叫蜈蚣啊,看他文质彬彬的,名字真怪”。有些大胆的村姑也会和年轻的施工人员调笑,排遣了他们些许寂寞,也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欢乐和憧憬。后来,竟有三对新人因桥喜结良缘。人们时常戏谑,申阳台大桥不仅是连心桥,更是鹊桥啊。

桥墩依次不断地从河床矗立,像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战士等待检阅。工地上车来人往,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淮河开始进入汛期,河水也不再那么宁静。那时天气预报远没有现在准确,有时明明是丽日晴天,却河水陡涨,让我们措手不及,不仅延长了工期,也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这是因为虽然当地未下雨,但河道上游的南阳某个地方下雨了,毕竟桥址以上还有约两千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

信阳多雨,尤其在六到九月的主汛期。记得有天深夜,突降大雨,河床一个桥墩边还堆放着大量第二天要用的木模板,河水渐渐涨起来,我们年轻人被值班人员叫醒,都很快地赶到现场。那天项目负责人办事未回,看到快被洪水吞噬的模板,我们都束手无策。鬼使神差地我学着电影中的那样大喊:“共产党员跟我上!”大家边和我一起跳入湍急的河水中,一块一块地将模板抢运到岸边。其中有一块模板在洪水中飘向下游,年轻的林五凫水奋力追上将其拖上岸。经过整理,模板全部收回,挽回了大量损失。其实,那时的我并未入党,他们中间也没有共产党员,多为团员,但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激情彭拜,敢闯敢拼,能为集体利益着想,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事后大家评论,我们是精神可嘉,但行为不可取,做事过于鲁莽,缺乏安全意识。

六月中旬,五号桥墩刃脚浇筑的第二天傍晚,还没来得及拆模,又来了一场暴雨,河水顿时暴涨,水面裹挟着一堆堆的麦秸、树木及杂物等,冲向下游。洪水不停地撞击和淘刷五号刃脚,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洪流中慢慢地向上游倾斜,可又无可奈何。洪水退后,经测量,刃脚向上游倾斜二十五度,且整体向上游平移半米。这对很多人来说,数十吨的物体在洪水中向上游移动简直不可思议,但我们水利人都明白个中缘由,这也很自然地让我联想到古人向下游打捞镇水铁牛未果的故事。后来,经技术校正,刃脚准确归位后顺利下沉。

也有风平浪静的日子。炎炎夏日,阳光热辣辣地照在我们身上,工作起来总是汗流浃背。最喜欢下班时的傍晚,晚霞映红了淮河两岸,我们赤足踩着绵绵的沙滩,扑到清澈的河水里,尽情地畅游和嬉戏,也洗去了一天的疲惫。

因工作调动,我于当年十月离开了即将竣工的申阳台大桥建设工地,未能看到精彩的竣工通车仪式,但我可想象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也为自己曾经作为一名建设者而感到由衷的自豪。那里有我青春的身影,有我辛勤的付出,是我实践积累的起点,那段经历对我今后的工作尤其是对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便是三十余载。在此期间,我已记不起多少次经过申阳台大桥,也记不起自己和同事们规划设计过多少座桥梁,更数不清看到或经过多少各种样式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的桥梁,但我最难忘记的依然是申阳台大桥。当年的小张和小李现在都成了行业翘楚,我们相聚在一起时,当年的经历时常提及,言谈中都有着与我同样的感受。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我有幸在珠海目睹了她的风采,让我震撼不已,从她的建成和无法跟她相提并论的申阳台大桥重建中,让我真切地看到了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祖国愈加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生逢盛世的幸福。

幸福来自奋斗,奋斗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未来。历史属于过去,现在仍需接续努力,未来更加可期,而劳动正是三者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更像横亘在它们之间的一座无形的桥梁,没有尽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