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俊杰的头像

周俊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2
分享

家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气、风格与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在我看来“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规矩,一个家庭的教诲,一个家庭所崇尚的优良品质,是一种相对稳定并世代承袭的家文化。

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平常的家族, 祖父周克亮,1904年3月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一生虽历经风雨,饱尝艰辛,筚路蓝缕。但对后代子孙的教育依然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勤劳节俭。父辈们秉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重视学习,励志自强,兄友弟恭。深深地影响教化着后代子孙。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升华成家庭的精神风气即家风:崇文、重教、勤奋、节俭、守信、尽孝、团结、友善。家风是融在我们血脉中的骄傲,是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路,让我们不会迷失在人生的风景中。一个家庭的家风在漫长的岁月里升华成家族文化,这种家族文化代代相传,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一、 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创造更加富强的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而尽心尽力。父亲周芳云,1935年6月15日生,中共党员,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0562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58年6月分配到开封化肥厂历任安技科副科长、科长;1976年9月调入周口地区汽车配件公司任办公室主任。父亲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优秀,16岁那年我的奶奶意外去世,撇下两个年幼的叔叔一个身体有残疾姑姑和常年有病的爷爷。当时家中生活十分困难,父亲不得不退学,退学后曾卖过小磨香油、磨过豆腐等小生意;曾步行几十里地从孙店到水寨来回担挑食盐、菱角等来挣钱,供养两个弟弟上学和维持家中开销。1956年3月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0562部队服役。在部队期间虽然薪金只有5元钱,自己从来不舍得花,攒下来寄给两个弟弟上学之用。1958年父亲退役后分配到开封化肥厂工作。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家乡父老到开封找他时都会热情招待,一次次帮助家乡购买化肥,用于发展家乡的农业生产。家乡父老每当提及念念不忘父亲对家乡所做的贡献。1976年父亲从开封化肥厂调入周口地区汽车配件公司工作。在周口工作期间离老家更近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找他办事更多一些,特别是去周口看病的家乡人,他都会尽力帮衬家乡来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感情所在,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倾囊相助。因此,村里无论男女老幼对他都非常尊重。父亲一生顾全大局,尊老爱幼,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德厚纯朴;父亲一生拥有坚强,拥有自信,拥有尊严,拥有他自认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很多很多东西……。

二、 讲奉献敢担当的敬业精神

奉献,是一种精神,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奉献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觉悟,是一种境界。二叔周世云,1938年7月18日生,中共党员,历任河南省公安厅一处副科长、科长;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正处级研究员兼省公安史志办公室主任,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二叔13岁那年我的奶奶意外去世,在我的母亲的抚养教育之下,勤奋苦读,学习成绩优秀。195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有关公务方面的事情知之不详,只听家乡父老言及其日常琐事。1975年项城遭受有史以来的特大洪灾,父老乡亲逃难到汾河北范集。二叔从郑州回来后,没有顾及看望自己家人,而是首先看望逃难的父老乡亲,挨家挨户的询问安排情况,当看到逃难的父老乡亲都安顿好后,才顾及自己的家人。在灾后重建家园过程中,有以工代赈,拉煤换砖之举,他也是这样做的,当他发现自家所拉煤与所换砖多出十块砖时,立即专程将此十块砖送回大队砖厂,看来其所作所为,名不虚传,足称楷模。凡家乡父老乡亲到郑州办事找到他时都会热情招待,事必亲躬,从不摆架子。对自家子侄,则严加约束,不许打他的旗号为己谋取私利。此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真实写照。二叔一生吃苦耐劳,品德高尚,孝顺老人,尊敬兄嫂;二叔一生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人民公安事业!

三叔周传云,1940年8月6日生,中共党员。1959年9月在开封卫生防疫站参加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建设,之后,他扎根农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在任曹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期间,带领乡亲平整土地,复耕农田,挖河修渠;也曾带领青壮劳力修铁路,支援铁路建设;他为家乡的变化付出了自己的心血。1972年6月被孙店公社抽调到公社农业机械化管理站任副站长,在任公社农机站副站长期间,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徇私情,为人正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机械化建设中去。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生他养他这片深情的大地。他一生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自己平凡的岁月里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他一生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用辛勤的汗水,坚实的足迹,坦荡的情怀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

三、尊老爱幼的博爱精神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的孝道就是把父母的养育之恩看成比天高比海深,儿女永远是报答不尽的。母亲刘新英、1933年9月21日生,17岁嫁到周庄,因我的奶奶英年早逝,两个叔叔年龄尚小,姑姑身体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参军在外后分配到开封化肥厂参加革命工作。这样,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加之,我的爷爷常年有病还得经常吃药,家中生活更加困难。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当家中接不上顿时,母亲去捡人家红薯叶蒸着吃、熬着吃……。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我的母亲仍然鼓励和支持两个叔叔坚定信心,坚持读书,希望他们坚持完成学业。二叔和三叔勤奋苦读,先后考入当时的省重点高中--淮阳中学。二叔高中毕业后,不负众望,195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三叔淮阳高中毕业后在开封卫生防疫站参加工作。母亲并为他们都组建了家庭。从我记事起,爷爷常年有病,在很远就能听到爷爷发出的欧欧…声,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对待痨病没有很好的医治方法,只有氨茶碱、甘草片两种药缓解出气难的病痛。母亲对待爷爷非常孝顺,端吃端喝,平时爷爷吐的非常厉害,母亲总是默默的进行清扫着,从未嫌弃过,也从未对爷爷有一丝的不敬。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的学费7角钱,作业本是用家里喂的鸡生的蛋交换,可想而知,当时家庭困难的程度。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把我们培养长大,都参加了工作、组建了家庭。每每想起母亲过去的经历,总是能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和不易。母亲是个坚强的人,最艰苦的岁月挺过来了;母亲是我们家的功臣,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敢作敢当。母亲今年87岁高龄,身体健康,耳聪目明,作为儿女我们无以为报,我们要学会感恩,尽自己可能孝顺您…… 。

四、 重知识勤学习的创新精神

重视知识、勤于学习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强国自国民始,教育自读书始。嫂子黄继红,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2018年入选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学者。现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她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大、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她先后支边在新疆吐鲁番任教;受聘于莲花集团技术中心(国家级)主任、集团副总,总工程师;河南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主任。承担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20多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等各类奖2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几十篇,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青年科技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中原学者。

20世纪80至90年代后成长的一代,是在中国改革大潮中成长的一代人,风云际会,家族儿女先后有:周柏林2002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周纾宇2004年9月考入河南工业大学;周靖波201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周倩宇2014年9月考入河南科技学院;周宸宇201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

一代代家族儿女,在各行各业各领风骚。他们有的叱咤风云,创造出神话般奇迹,有的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了一切,不但在各自的领域有了建树,展示了家族儿女豪迈的形象,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家族儿女无论走到哪,都弘扬着家族的精神,传递着正能量,为祖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相信,家族的优秀品德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将我们家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