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连城拳
“嗨,嗨嗨”
在连城隔川中小的操场上,一个个稚嫩的脸颊,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形,在雄壮有力的歌声中,有模有样地打着一种拳。
“hi!连城拳。”一起采风的作家中有人惊叹着,小学生打拳表演,我不止第一次看到。虽然他们很认真,很投入,但我的心中总是掀不起波澜,况且在我的家乡小学也在练什么“畲族拳”。心想,表演罢了。
“连城拳”,倒是我第一次听说过,也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或者说,自己不爱武术,不曾去关心过,以致什么拳都无知。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范读书时,看过红极一时的《少林寺》、《武当》等电影,再后来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知道中国功夫,武术电影电视剧多了,飞檐走壁、刀枪不入、冲冲杀杀,总感觉武打太假了,所以但凡武打的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我都不爱看,故此要讲什么拳术,那就不知晓了,甚至自己幼稚地猜想,拳术还不是一个样吗?还不是花拳绣腿吗?
说起连城拳,我想起了家乡上杭庐丰的五梅拳,也看过五梅拳的表演,那是在一次市作家协会组织到庐丰的采风活动,一位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表演过五梅拳的拳术,这套拳法的特点:短小紧凑,步形低矮,其步法转换灵活,视若飘云,内含躲闪之技;技术上主张以静制动,以守为攻,顺势借力,以吞、吐、沉、浮、高、低之变化,出其不意攻克对方;重手法、桩功,腿法罕见,尤以短打快攻见长,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其中一位上杭籍作家邱德昌先生,看得过瘾,情不自禁地也打了一番五梅拳,博得作家们的阵阵喝彩。
这次连城隔川乡之行,去探寻中国连城拳的发源地,思绪里自然而然浮出我学生表演的五梅拳,想起邱德昌练的一招半式。
大巴车继续把我们送到隔田村的连城拳训练基地,热情好客的隔田人,用他们特有的舞狮迎客方式来迎接我们一群的作家们。
走进训练基地,首先展现在我眼帘的连城拳的简介,以及那一张张奖状和一块块奖牌,这让我吃惊不小,也让我真正地了解了连城拳的历史与风采:
据《连城县志》记载,南田(连城县隔田村)黄氏千七郎公之妻张氏四娘,与本县巡检张绣是河南同乡,素为戚谊之交。巡检张绣任职届满,请张四娘的长子黄张生挑运行李随其回河南,到河南后,张绣便推荐黄张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孙三位僧人为师,,学习数载返乡授于族人。从此,少林武术开始在连城一带流传。清顺治十七年(1660)连城拳师黄思焕到浙江经商,结识宗族拳师黄百家及师傅王征南,三人相互切磋交流,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南田黄家拳”,此拳曾在闽赣的十多个县流传。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
据介绍,连城拳系统完整,传世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所使用的器械包括棍、叉、钩、双刀、长柄大刀、双钧、短戟、铁尺等。明清两朝,连城拳的传播达到巅峰,全县出了武举人144人,武进士8人。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武举人多达44人。
由于隔田村习武之风盛行,武艺突出,1956年该村的武术队在全区武术比赛中获第一名,被原龙岩行署授予“武术之乡”称号。1977年,全省武术比赛运动会在隔田召开,进一步促进了连城县武术活动的发展。在历次的各级武术比赛中,连城武术代表队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武术比赛中夺得金、银、铜奖。2000年,连城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在表演厅里的左边,我看到了《福建日报》黄如飞记者采写《连城拳,在纠结中传承》,了解到连城拳地三十四代传承人黄林的事迹,心中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很想目睹这位大侠的神采。表演开始了,第一位上场的正是黄林,他的年轻确实让我有点吃惊,他打的是连城拳,只见他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既舒展又凌厉,身活步健,运手莫测,前后兼顾,进退有法,架势沉宏、防守严而不疏。表演过程中不时响起观众的喝彩声和掌声,不愧为是连城拳的传承人。
现场解说员不时地介绍连城拳,说连城拳内容丰富,完整系统,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拳术套路有:单勾、双勾、猛虎跳墙、八步缠狮、七拳、四门拳、蛤蟆觅水、捆手、单提、花勾、老虎伸腰、心安拳、老花拳等。器械套路以棍为主,有大阵棍、二十八宿、流水棍、烂秆缠绵、枯树架桥、淮枪棍、老棍、大峰枪、子午棍、起脚枪(赶狗棍)等。另外还有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锏、双剑、七星耙、凳术、盾牌等。对练套路有:对练拳、对练棍、棍对耙、棍对勾连枪、棍对大刀、棍对凳、棍对盾牌、棍对铁尺、棍对双锏、棍对七星耙、钩镰枪对大刀、勾连枪进山字耙、空手对双刀、空手对耙等。
果真,接下去就有十几位武术者一个连一个进行了他们的拿手功夫,他们的有的招式刚健有力,伸手如虎,吞声似狮,攻骤猛烈,结构紧凑,朴实无华;有的短小紧凑,步形低矮,其步法转换灵活,视若飘云,内含躲闪之技;有的以静制动,以守为攻,顺势借力,以吞、吐、沉、浮、高、低之变化,重手法,腿法罕见,尤以短打快攻见长;有的对打中讲究吞吐浮沉,左闪右躲,出其不意攻克对方;在演练中他们做到头似波浪,腰似杨柳,眼随手动,身灵步活,刚柔相济,有浮则巧,沉而夯,柔须绵,刚则脆。观众看得啧啧称赞,拍手叫“好”,
我心想,连城拳经过他们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已日臻完善,拳术既舒展大方,又急促凌厉,难怪能成为福建省八大武术精品之一,武林奇葩。
晌午的太阳,正高高地挂在蔚蓝的天穹中,深秋的微风时不时轻拂过我的脸颊,好惬意呀,当我们用完午餐时,连城拳传承人黄林送给作家们一本他自己编写的《连城拳拳谱》,随手翻阅了一下,觉得很实用,倏然发生奇想,自己也回家后练练看,不知是否有此耐心?然,心里还在想:
“Hi!连城拳,棒棒哒!”